姚李镇:以生态人居双提升,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姚李镇始终将生态环境修复与人居环境整治作为 “先手棋”,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抓手,以“村容整洁、设施完善” 为目标,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内涵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立足镇情实际,多管齐下,全力推进生态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让生态宜居成为姚李镇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下好整治“先手棋”
姚李镇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生态人居整治全过程,构建“党委统筹、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镇党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姚李镇生态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将 17 个村划分责任片区,由班子成员包片督导,把整治任务纳入村“两委”绩效考核;各村党支部以“主题党日” 为载体,组织党员开展“环境整治先锋行”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中心户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带动群众参与整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 “最美庭院”“清洁家庭”评选,让“人人爱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 “干群同心、共建家园”的强大合力。
二、生态修复焕新颜,守住乡村“绿底色”
聚焦“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目标,姚李镇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乡村重现自然生机。在水体治理上,投入数十万元完成裕园村、长湖村等 3 处黑臭水体治理,通过清淤疏浚、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系统,同步建设美丽乡村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78%;在土壤保护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去年削减 1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96%,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93%,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绿化提升上,实施“四旁”绿化工程,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种植桂花、紫薇等景观树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8%,让乡村步步皆景、处处含绿。
三、人居提质惠民生,打造宜居“幸福圈”
姚李镇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从细节入手,推动人居环境从“整洁”向“宜居”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垃圾处理体系,拆除露天垃圾池45个,增设分类垃圾桶600余个,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全域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硬化通组路、安装太阳能路灯 ,让村民“出行不沾泥、夜晚不摸黑”。在村容整治上,开展“五清一改”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垃圾42吨、整治卫生死角38处、拆除乱搭乱建15处,打造“口袋公园”,配套休闲座椅、健身器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和远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四、科技赋能破难题,构建空中“巡查网”
针对镇域面积广、村落分布散、传统地面巡查“耗时久、覆盖窄、易遗漏” 的问题,姚李镇率先引入无人机巡查系统,依托无人机“高空俯瞰 + 细节捕捉”的优势,组建“无人机操作员 + 综合执法大队+环保专员”的专项巡查队伍。通过前期实地测绘,将全镇 17 个村划分为8个巡查网格,制定“每周 2 次常规巡查 + 特殊天气后专项巡查”的工作机制。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红外热成像仪,可对河道沟渠、林地耕地、村庄角落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扫描,既能清晰捕捉垃圾乱堆、污水直排、秸秆焚烧等问题,又能实时传回画面,实现“发现-记录-反馈”一体化,巡查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 倍以上,彻底消除“山坳死角、河道深处”等巡查盲区,让科技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生态保护、人居改善与产业发展,实现“科技赋能环境整治,环境整治助力振兴”的良性循环。
五、长效管护固成果,激活发展“新动能”
为防止整治成果“反弹回潮”,姚李镇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让生态人居之美持久延续。制定《姚李镇村庄环境管护办法方案》,明确“村聘保洁员、镇督考核”机制,每月开展环境督查评分,将环境管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板凳会”“村民议事”等形式,引导村民参与环境规划、监督,设立“村民监督岗”,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同时,以生态人居整治为契机,培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稻虾共养基地、休闲农庄,实现“环境美”与“产业兴”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