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至,“暑”你最危险!这份高温生存指南请查收~
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烈日高悬,酷热难耐,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可能引发一种常见却不容小觑的疾病——高温中暑。下面叶集区疾控中心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份高温生存指南~

一、什么是高温中暑?
![]() |
高温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热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约35℃),或湿度>60%时,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大幅下降,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聚,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
二、中暑的“三步恶化链”
中暑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从轻到重的渐进过程:
1、先兆中暑
症状:头晕、口渴、乏力、多汗、注意力不集中。
行动: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15分钟内可缓解。
2、轻度中暑
症状: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加快、恶心呕吐。
行动: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口服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若未缓解需就医。
3、重度中暑(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运动员、户外工作者,核心体温>40.5℃,伴意识模糊、抽搐。
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体温骤升伴器官衰竭(如肝肾功能异常)。
致命风险:若未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50%-80%。
![]() |
三、中暑的“隐形杀手”
高温高湿环境:当气温高于32摄氏度、湿度高于60%时,汗液蒸发受阻,散热效率降低30%。
高强度体力活动:建筑工人、农民、快递员、消防员、运动员等,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加上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容易引发劳力型热射病。
特殊人群风险高:老年人、婴幼儿、孕妇、肥胖者、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中暑。
药物影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会抑制出汗。
四、黄金急救30分钟(现场急救“四步法”:移、降、补、送)
1、迅速转移(移)
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树荫下、空调房),解开衣领、腰带,平卧休息。
2、快速降温(降)
用冰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敷颈部、腋窝、腹股沟。
3、补充液体(补)
意识清醒者:口服淡盐水(每升水加1.75克盐)。勿用酒精擦拭(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勿服用退烧药(中暑是体温调节障碍,非感染性发热)。
昏迷者:侧卧位防止误吸,禁止喂水。
4、紧急呼救(送)
对于重度中暑,尤其疑似热射病或轻度中暑者现场急救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者,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援时持续降温。
五、科学预防“五步法”
1.避开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户外作业选择早晚凉爽时段。
2.合理着装:穿浅色、宽松、透气衣物,戴宽边遮阳帽和太阳镜。
3.补水策略:每日饮水1.5-2升,运动前1小时补充500ml。推荐“电解质水”:500ml水+1克盐+10克葡萄糖。
4. 饮食调节: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等含水量>90%的果蔬。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酒精摄入。
5. 特殊人群防护:老年人:每天检查体温和尿量,空调温度设为26-28℃。儿童:勿将婴儿车盖遮阳布(可能形成“温室效应”)。
![]() |
六、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中暑后喝藿香正气水就能好”
➤ 真相:藿香正气水含40%-50%酒精,可能加重脱水,仅适用于轻症辅助治疗。
误区2:“高温天开窗通风就行”
➤ 真相:当室外温度>35℃时,开窗反而会使室内温度升高,应关闭门窗并拉上窗帘。
误区3:“中暑恢复后就可以继续工作”
➤ 真相:中暑后需至少休息48小时,避免“二次中暑”引发器官损伤。
高温中暑是可防可控的急性病,关键在于“早识别、早降温、早送医”。
记住:当气温>32℃、湿度>60%时,每1小时就要评估一次中暑风险。
保护自己,从科学应对高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