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健康“红黑榜”:这6个行为正在偷偷伤害你和孩子!
暑假是孩子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黄金期,但高温、饮食变化、户外活动增加等因素,也让健康风险悄然升级。以下6类“健康黑榜”行为,家长需警惕!同时对照“红榜”科学防护,让孩子远离疾病,健康成长。叶集区疾控中心做出以下温馨提示:
黑榜一:饮食卫生“放飞自我”,肠道传染病高发
典型行为:直接吃冰箱里的隔夜西瓜、食用不洁的路边摊凉拌菜、生熟食混用砧板……
健康风险:夏季高温下,细菌繁殖速度加快,未煮熟的肉类、生腌海鲜、未洗净的果蔬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出血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以及诺如病毒等病原体。食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后,病原体可迅速在肠道内定植并大量繁殖,引发一系列肠道传染病,导致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红榜防护:
•食物加热需彻底,剩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食用前彻底复热;
•加工凉拌菜时使用专用刀具,生菜焯水后再凉拌;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达标的餐馆,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黑榜二:电子屏幕“绑架”双眼,近视加速恶化
典型行为:连续使用电子屏4小时不休息、关灯刷手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
健康风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眼轴过度增长,加速近视发展。临床数据显示,每天户外活动不足2小时的儿童,近视风险增加3倍。
红榜防护:
•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物体20秒;
•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自然光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
•定期检查视力,8岁以上儿童可考虑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黑榜三:作息紊乱“报复性熬夜”,免疫力直线下降
典型行为:凌晨睡觉、白天补觉12小时、三餐变两餐……
健康风险:熬夜会扰乱生长激素分泌,影响儿童身高发育;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红榜防护:
•制定“暑假作息表”:小学生21点前入睡,初中生22点前入睡,保证9-10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用温水泡脚或听轻音乐助眠;
•每周固定时间测量身高,绘制生长曲线图,及时发现发育异常。
黑榜四:户外防护“裸奔”,蜱虫叮咬风险激增
典型行为:穿短裤进草丛、未检查身体直接洗澡、宠物未驱虫……
健康风险:蜱虫多栖息于草地、树林,叮咬后可能传播发热伴、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曾有儿童因蜱虫叮咬未及时处理,导致发热、头痛甚至瘫痪。
红榜防护:
•户外活动穿长袖长裤,袖口裤脚扎紧,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
•回家后检查头皮、腰部、脚踝等部位,宠物需定期驱虫;
•若发现蜱虫叮咬,切勿强行拔除,应就医用镊子夹住头部垂直取出。
黑榜五:高温环境“硬扛”,中暑引发器官损伤
典型行为:正午外出不戴帽子、运动后猛喝冰水、车内开空调睡觉……
健康风险:体温调节失衡可能导致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曾有建筑工人因长时间高温作业,出现意识模糊、多器官衰竭,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红榜防护:
•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外出时戴遮阳帽、穿透气衣物;
•运动后小口喝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发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
黑榜六:水域安全“侥幸心理”,溺水悲剧频发
典型行为:私自下水游泳、结伴到陌生水域、不会游泳却盲目施救……
健康风险:溺水是儿童意外死亡“头号杀手”,且溺亡者中不乏会游泳者。野外水域暗流、水草缠绕等隐患常被忽视。
红榜防护:
•牢记“六不准”: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落水者;
•家长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异物,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健康没有“暑假模式”,只有持续守护。 这个夏天,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健康清单”:每周检查一次牙齿、记录一次身高、检查一次视力、复习一次急救知识……这些微小行动不仅能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更能让孩子学会:爱自己,从关注身体的每一个信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