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常见传染病预防
随着秋季开学季的到来,校园人员密集、交流频繁,加上早晚温差大、学生免疫力波动等因素,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叶集区疾控中心为您送上这篇干货,帮您理清重点、做好防护,让孩子安心上学~
一、校园最易“中招”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流感)
症状表现: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起病更急,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表现,症状通常持续1-2周。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就可能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餐具等物品间接传播。
2.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症状表现:这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潜伏期短(通常12-48小时),发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会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儿童患者多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居多,一般症状持续2-3天,但传染性极强。
传播途径: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场所容易暴发流行。
3.水痘
症状表现: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10~21天。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早期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咽痛、咳嗽、头痛、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的症状,1~2天后进入出疹期,水痘皮疹表现先是斑疹,之后变成丘疹—特征性水疱—脓疱疮—结痂。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间接传播。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4.手足口病
症状表现: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口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随后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等部位会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多数患者一周左右可自愈,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等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等间接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核心预防措施
1.做好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勤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洗手,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个人用品,减少接触感染风险。
2.保持环境通风,降低病毒浓度
教室、宿舍、家庭房间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尤其早晨到校后、午后课间等时段,通过空气流通稀释室内病菌,避免密闭环境滋生传播风险。
3.增强自身免疫,筑牢健康基础
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蛋奶和杂粮,少吃生冷辛辣食物;
每天坚持30分钟适度运动(如课间操、慢跑),提升身体抵抗力。
4.关注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处理
每天上学前、放学后自查体温,若出现发热(≥37.3℃)、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立即居家休息并告知老师/家长,避免带病到校;
康复后需经确认无传染性再返校,防止交叉感染。
5.做好疫苗接种,强化针对性防护
秋季是流感、水痘等传染病高发期,及时接种流感、水痘等针对性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屏障,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