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双热”来袭!叶集区疾控中心教你科学识别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一、认识“双热”:相似却不同的蚊媒传染病

|
对比维度 |
基孔肯雅热 |
登革热 |
|
病原体 |
基孔肯雅病毒(CHIKV) |
登革病毒(DENV) |
|
典型症状 |
1.突发高热:体温骤升至39-40℃; 2.剧烈关节痛:多累及手、脚、膝、肘等关节,疼痛剧烈(“致残性疼痛”),部分患者关节肿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3.皮疹:发热后3-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遍布躯干、四肢,伴轻微瘙痒,无明显出血倾向。 |
1.高热伴“三痛”:体温达39℃以上,伴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登革热三痛”); 2.皮疹与出血:发热后3-6天出现皮疹,同时可能伴随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按压不褪色),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登革出血热”症状; 3.部分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 |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群普遍易感。 |
二、传播关键:伊蚊是“罪魁祸首”
两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均为伊蚊,其传播路径高度相似:
1、蚊虫感染:伊蚊叮咬患病者(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10-14天;
2、叮咬传播:携带病毒的伊蚊再叮咬健康人,即可将病毒传入人体,引发感染;

伊蚊白天叮咬人,尤其活跃于日出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它们的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等,这些地方都可能成为它们的“温床”。

三、科学应对:出现症状别慌,及时就医是关键
疑似症状早就诊
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痛/三痛”,且近期有以下情况,需立即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
•去过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南美洲,或我国广东、云南、海南等省份);
•近期被蚊虫叮咬过;
•身边有类似症状的家人或同事。
四、预防优先:“防蚊、清蚊”是根本
1.个人防蚊:做好“物理+化学”双重防护
•物理防护:白天外出穿长袖衣裤(浅色为佳,伊蚊对深色更敏感),暴露部位涂抹含DEET(避蚊胺)、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室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儿童、老人);
•化学防护:可在阳台、楼道等蚊虫易出没区域,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杀虫气雾剂(选择针对伊蚊的成分,如氯菊酯),但需避免对婴幼儿、宠物直接喷洒。
2.家庭清蚊:每周“翻盆倒罐”除积水
伊蚊幼虫需在积水里孵化,清除家庭内外的小积水是“灭蚊根源”:
•定期清理花盆托盘、花瓶、鱼缸等容器,每周换水1-2次;
•废旧轮胎、塑料瓶、易拉罐等垃圾及时清理,避免积水;
•下水道、地漏加盖,雨后及时疏通沟渠,防止积水滞留;
•水培植物可加入蚊虫幼虫杀灭剂(如缓释杀虫剂),或改用土培。
3.关注流行区疫情
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皖公网安备 341526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