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名 薪火再燃
——写在未名社成立100周年座谈暨《韦丛芜文集》新书发布会之后
9月9日,未名社成立100周年座谈暨《韦丛芜文集》新书发布会在“未名四杰”故里、中国文学之乡六安叶集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学之约,是一次文化叶集建设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场未名文脉的传承和接力。
回望1925年,未名社以“未名”为帜,在暗夜中扛起文学革新的旗帜。鲁迅、台静农、韦素园、韦丛芜、曹靖华、李霁野……他们翻译进步文学,创作直面现实的作品,用文字撕开沉疴的面纱,唤醒国人的精神觉醒。叶集,作为“未名四杰”的故里,见证了这颗文学火种的孕育与成长。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仿佛仍能听见那些振聋发聩的思想回响,触摸到那些滚烫文字的温度。
这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文学盛宴。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学术座谈,更是一次爱国教育的洗礼。来自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部分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未名四杰”后人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解读鲁迅与“未名四杰”的现代文学渊源、进步思想传播与宝贵时代意义,勾勒了“未名四杰”各自鲜明的文学特点和学术贡献,并从学术角度阐释了未名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价值。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鲁迅与“未名四杰”是亦师亦友亦同道的关系,他们同甘共苦共患难,从不同角度勾勒出未名社的奋斗追求:不尚浮名、埋头苦干、直面现实、勇于担当。
这是一次故乡与文学的双向奔赴。此次活动也是叶集区第五期未名大讲堂,参加大讲堂的各界干部群众,深刻感受到了叶集与未名社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感受到了“未名四杰”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救国的理想抱负,更感受到了在未名社影响下徐贵祥等一批叶集当代著名作家的文脉传承。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感,也体现在《韦丛芜文集》的编纂出版中。这部文集不仅是未名社成立百年后献给文学界的珍贵厚礼,更是叶集文化根脉的重要延续。纪录片《鲁迅与未名社——脚踏泥土 仰望星空》的启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未名文化的新方式,这部纪录片将探寻未名社与叶集的深厚联结,记录文学先贤的当代回响。
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活动中最令人欣慰的是,未名社的精神正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明强学校的学生朗诵了诗歌《星火》和史河街道文化志愿者分享的未名故事《传承》,以及少年文学院的孩子们通过文学公益课走近未名社、了解鲁迅。百年未名,薪火不熄。未名社的“未名”,意味着不追求浮名,却最终赢得了历史的英名。这种埋头苦干、献身文学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叶集新区坚持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精神特质也正是未名文化传承的时代回响。
如今在叶集,未名路、未名湖、未名广场、《未名文艺》……这些以"未名"命名的地标和刊物,构成了一座城市对文学的敬意,这不只是在纪念一段历史,更是在延续一种文化。未名社的故事,不会止步于百年。在叶集这片文学沃土上,全区干部群众正接力未名火炬,朝着“活力叶集、开放叶集、和美叶集、文化叶集”奋发努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未名文化,深入挖掘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推动叶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此次活动由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员会、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六安市叶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六安市叶集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安徽省广播电视制作产业协会、六安市叶集区作家协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