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叶集 > 红色文化

叶集籍八位开国将军

发布时间:2021-12-31 10:50来源: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审核人:刘家斌阅读: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杨国夫(1905—1982),原名杨国富,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杨国夫1905年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27年冬,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1月,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任大别山区地下党组织秘密交通员,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初,杨国夫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第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任红30军90师270团副团长;1934年11月中旬,杨国夫在历时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中被提升为红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5年3月28至4月21日,杨国夫指挥270团全团参加了嘉陵江战役,开始了长征。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杨国夫的第270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红四师的第10、第11、第12团,杨国夫改任第10团副团长。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哈达铺整编为陕甘支队时,各团改为大队,直辖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取消营建制,杨国夫改任第10团第2连连长。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1月恢复师、团建制名称,杨国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第10团2连连长。1936年入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2月,杨国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12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年6月,他奉命到达山东清河区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国夫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地委军事部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杨国夫对解决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1938年冬,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提出不要骑着铁路打转,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张,对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作用。1942年至1943年,敌人举行万人大“扫荡”时,八路军在此地区自由机动,反转迂回打击敌人。1944年夏季,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18日利津城解放。1945年4月,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初,杨国夫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率渤海军区七师挺进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四平攻坚战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6月,杨国夫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副兵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4年10月,为中南军区高干班文化速成中学学员。1957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0年经国务院任命,兼任黄海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指挥,1973年兼任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顾问。

杨国夫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

1982年2月4日病逝于北京。

陶勇(1913—1967),原名张道庸,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人。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人物生平

1913年1月21日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7岁被迫给人放牛;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参加游击队。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1军32师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春任鄂豫皖保卫局保卫队队长,6月起任红4军第12师35团2连副连长、连长,1营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作战。1932年11月起任第10师28团2营营长、副团长、团长,率部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9军教导师师长。

1936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西渡黄河,英勇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因叛徒出卖被捕,身陷甘肃凉州国民党第二监狱,后经中共组织营救脱离敌人魔掌,辗转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参谋长,期间,陈毅为其改名,略掉张姓,取原名“道庸”之谐音称“陶勇”。后任第2支队第4团团长。1939年10月与卢胜率第4团主力北渡长江组成苏皖支队,任司令员,开辟了扬州以东到安徽天长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7月起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司令员、第1师3旅旅长兼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苏浙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先后参加了黄桥、车桥、天目山等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23军军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他指挥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所向无敌,曾被人们誉为“拼命三郎”。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9兵团副司令员。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参加第二、第五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回国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63年11月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集团迫害,于1967年1月21日在上海去世(据称陶勇死于“投井自杀”,但是具体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将军的妻子朱岚也被迫害致死);陈毅元帅在北京得知陶勇夫妇去世消息之后曾悲愤地说:“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

1912年1月出生在霍丘县叶家集一个贫农家庭里。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当了几年窑工。

1929年4月,参加工农红军游击队。

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2年任红四军第35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仪南、黄渠、宣达等战役。

1936年任红9军教导师师长,参加长征和西路军作战。

1937年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学员排长。

1938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4团副团长、团长。

1939年11月,率部北上开辟杨州、仪征、六合、天长地区抗日根据地。

1941年任新四军第1师第3旅旅长兼苏中第4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丰利、大官庄、车桥等战斗。

1945年1月,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天目山战役。同年10月,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高邮战役。

1946年5月,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副师长,率部参加苏中战役、涟水战斗、鲁南和宿北战役。

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莱芜、孟良崮、费县、沙土集、进军豫皖苏、平汉、陇海路等战役战斗。

1948年参加豫东、淮海等战役。

1949年2月,任第23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杭州,尔后参加上海战役。6月返回杭州驻防。

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率部赴朝鲜作战。

1951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代司令代政委。

1952年11月,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1955年10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后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同年被授于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67年1月21日在上海逝世。

王奎先,六安市叶集孙岗乡人。1916年生,1930年入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红军宣传队分队长、营教导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干部训练队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十五团代团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独立第一团团长、中共北海地委常委;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独立第三旅旅长,哈尔滨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四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五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师长兼广西军区柳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柳州地委常委,广西公安总队司令员,第四十一军副军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在胶东抗日前线战斗了五年。抗战胜利后最先率部到东北,参加了东北战场的各大战役和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3年4月病逝于广西南宁。

张希才(1912—1986),六安市叶集三元乡人。张希才9岁就帮人放鹅、放牛,父长期在外帮工,积劳成疾,无钱医治,于民国15年(1926)冬去世。

民国18年(1929)张希才加入共青团,任少先队指导员。民国20年(1931)参加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红二十五军政治保卫局指导员、营政委、供给部政委,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民国25年(1936)11月,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张希才从“抗大”结业,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十四旅直属队任党总支书记,后任该旅六八七团一营政委。到职不久,逢日军九路围攻太原。町店战斗中,他不幸负伤。因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旅领导机关将其事迹编印成册,供部队学习。此后,张希才长期战斗在冀鲁豫地区,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七旅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直属师政委,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郑州、豫北等战役。并参加指挥了聊博、临清、聊扬、新乡、殉风、安乡等战斗,受到冀南军区的通令表扬。

新中国成立后,张希才先后任华北军区直属二○七师政委、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防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5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9月批准离休,享受兵团职待遇。张希才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仍关心后勤干部的人才培养,提出选拔人才的建议,积极参加撰写红二十五军战史,为红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军长徐海东等撰写革命回忆录,为教育后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86年5月12日在南京逝世。

陈发洪(1916-1980),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交通队队长,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七七○团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第三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旅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47军政治部主任。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代政委。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历任47军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副政委。1970年到1975年,任第二炮兵政委。后任昆明军区副政委、武汉军区副政委。1980年去世。

陈宜贵(1914—1997)又名冯少堂,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73师219团班长、红30军88师264团连指导员、团部书记、师政治部秘书长,红9军政治部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冀中军区3团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政委、第3军分区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4纵11旅政委、第十九兵团64军191师政委。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等战斗。宁夏战役时,陈宜贵率第191师两个团,穿插荒无人烟的沙漠,在特大暴风雨的袭击下,强行军170里,占领了鸣沙洲,斩断了中宁通往金积、灵武的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保卫开城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历任65军政委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文革”时期遭受迫害,1979年平反。

1997年6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桂绍忠(1915一2005),六安市叶集区史河街道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医务所通信员,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医务所看护、师卫生部司药长、第二一七团医务所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卫生所所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卫生队副队长、队长,师医生训练队党支部书记,第三八六旅卫生处代理医务主任兼七七二团卫生队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太行军区党校学员队副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卫生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卫生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卫生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回国后,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顾问。

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5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

徐体山(1914—1968),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人。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五团副排长,军保卫队副队长,队长,二二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十五军团教导营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营长,旅教导队队长,冀鲁豫支队三大队营长,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二十五团团长,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九旅二十六团团长、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九师师长,三十八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三十一军九十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8年逝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