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春季野菜食用指南

2024-03-19 14:59来源:叶集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3月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正是野菜、野蘑菇

生长旺盛的时节

最近,不少人去户外踏青

纷纷晒出自己挖的野菜:





 路边的野菜~不要摘!

 不要随便挖、随便吃!

因为很可能辨认不准

误食导致中毒


案例一

多人误食有毒野花


2023年3~5月,云南有多名市民因误食有毒野花而被紧急送医。据医生介绍,大白花中毒的患者人数居首。


“白花”又叫玉荷花,也叫山荷花,花中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等,有化痰、止咳、降血脂、血压等功能,常被采摘食用。而与玉荷花有双胞胎之相的白杜鹃,又名大白花、羊角菜、白花菜、白豆花,其花和叶都有毒



案例二

把断肠草花当金银花煲汤


广东韶关一对夫妇,误把断肠草当金银花采回家煲汤,结果两人全身发黑、陷入深度昏迷,双双被送入ICU。


断肠草,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它全身有毒,尤其根、叶毒性最大,服食过量会对人体产生极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因花其形状与金银花近似,其根与五指毛桃相似,误食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毒植物与常见野菜、野果外观相似

易误采误食



水芹菜(无毒):主要生长于我国南方河沟、水田边等较凉爽地方。茎上没有绒毛,齿叶细长。水芹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吃起来口感清脆,清香爽口。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尿等功效;


毒芹(有毒):同样生长在凉爽的湿地或水田边,长得比较高,叶子宽短、茎上长有绒毛,并且有股恶臭味。毒芹属于剧毒植物,误食会导致恶心,呕吐,痉挛,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桑葚(无毒):聚花果,卵状椭圆形,果实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酸甜适口。果期为5~7月;


马桑果(有毒):果实球形,卵状长圆形,果实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果期5~6月,也是马桑果中毒高发期,中毒人群多为农村儿童和学生。




血皮菜(无毒):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紫背菜,我国多地有栽种,可药用或食用,川南地区常做血皮菜炒猪肝等。


化儿草(有毒):叶边缘有卷齿,比血皮菜更修长,会开花,咀嚼有苦涩味。误食中毒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有些野菜、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

烹饪不当或一次性食用量过大

也可能引起中毒


龙头菜(蕨菜)

龙头菜(蕨菜):一种天然野菜,现在也有人工种植。富含矿物质钾和胡萝卜素,对控制血压、保持眼睛和皮肤健康等有帮助。但有研究发现,蕨菜可引起多种动物多部位肿瘤,这是因为蕨菜中所含“原蕨苷”属3类致癌物(即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该物质对人类和动物有致癌性)。不过,原蕨苷主要集中在蕨菜头部,也比较怕热,新鲜的蕨菜去除头部后,在90℃以上的水中焯水30秒就能将原蕨苷的含量降低为零;还可以将蕨菜腌制后食用,用5%以上盐浓度腌制3天以上或者乳酸菌发酵3天及以上,也能大大降低原蕨苷的含量,甚至降低为零。


所以,吃蕨菜的时候一定要先用沸水焯水30秒以上,或腌制后再吃!



野菜并无特殊营养价值











事实上,大部分野菜虽是自然生长的,但并不算绿色食品。长在公路、工厂附近的野菜,受到污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在野菜叶片表面沉积,长在公园、绿化带等地的野菜也可能喷洒过农药等,食用并不安全。


营养方面,虽然很多野菜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含量比栽培的蔬菜高,但因为野菜比较苦,且存在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大家在食用前会先浸泡、焯水,而经过处理后,野菜本身的营养物质也会流失,营养价值并不见得就比普通蔬菜高。加上野菜内草酸、生物碱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因此野菜并不存在营养上的优势。












食用野菜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除了与野菜的种类、食用量有关之外,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如鱼腥草、野生小蒜等野菜含有大量挥发油等植物活性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一些易过敏体质的人食用马齿苋后,如果皮肤在太阳下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


另外,春季的野菜大多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多数野菜属于寒凉食物,脾胃虚弱的人不宜食用。



食用野菜、野蘑菇中毒怎么办?


停止食用、催吐、就医



食用野菜、野蘑菇后有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立即停止食用。



及时进行催吐。



携带剩余野菜、野蘑菇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来源:央视新闻、湖北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