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
据研究,当环境温度达到30℃-37℃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食源致病菌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甚至在1小时内实现数量翻倍。若食物被污染,细菌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致病量,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如何抓住“黄金急救时间”进行科学处理?
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以大肠杆菌为例,在37℃的环境中,每2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6小时内可增殖至26万个。剩菜剩饭、肉类熟食在常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而水果、蔬菜表面因湿度高,易附着霉菌,进一步增加风险。
典型场景:
· 隔夜西瓜未密封冷藏,细菌在切口处快速繁殖;
· 凉拌菜未彻底清洗或焯水,生肉中的细菌污染调料;
· 烧烤、小龙虾等夜宵因储存不当或未彻底加热,成为致病菌的“培养皿”。
食物中毒的常见类型与症状
食物中毒的急救需分秒必争,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
1、立即停止进食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清除口腔残留物,用清水漱口,减少毒素吸收。
2、催吐(适用进食1-2小时内)
若中毒时间较短(1-2小时),可尝试催吐。方法包括:
· 用手指轻压舌根,刺激呕吐反射;
· 饮用淡盐水或生姜水(20克食盐+200毫升开水),反复催吐至呕吐物澄清。
注意:昏迷患者、吞服腐蚀性物质者、呕吐物带血者禁止催吐,避免误吸或食道损伤。
3、导泻(适用进食2-3小时后)
若食物已进入小肠,催吐无效,可考虑导泻。但儿童、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需谨慎,避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4、及时就医(症状持续超6小时):
若呕吐、腹泻持续超6小时,或出现高烧(>38.5℃)、便血、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送医。医生可能通过洗胃、灌肠、补液等方式清除毒素,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急救虽重要,但预防才是关键。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1、储存得当:
· 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冰箱冷藏室温度设为4℃以下,冷冻室-18℃以下;
· 剩菜剩饭冷藏不超过24小时,食用前彻底加热。
2、加工规范:
· 肉类、海鲜内部温度需达75℃以上,蛋类煮熟,避免溏心蛋;
· 凉拌菜蔬菜需洗净后焯水,调料保持清洁;
· 刀具、砧板生熟分开,定期消毒。
3、饮食选择:
· 少吃生冷食物,如需食用,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 避免食用路边摊、变质野菜或野生蘑菇。
4、个人卫生:
· 饭前便后洗手,使用公筷公勺;
· 保持充足睡眠,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儿童、孕妇、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对细菌更敏感,需格外注意:
· 儿童避免食用过多冷饮、未洗净的水果;腹泻时优先补液盐而非纯水,避免果汁(加重腹泻)。
· 孕妇注意李斯特菌感染可致流产,避免食用生腌海鲜、冷切肉、未灭菌乳制品和机打冰淇淋等;
· 老人症状易被忽视,需密切监测意识状态与尿量。
食物中毒的“黄金急救时间”是发病后的6小时内,但预防远比急救更重要。通过科学储存、规范加工、谨慎选择食物,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健康无小事,细节决定安全。
愿您和家人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夏天!
来源:叶集区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