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发〔2025〕1号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六安市叶集区2025年招商引资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现将《六安市叶集区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2日
六安市叶集区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九次、十次全会及区“两会”精神,充分调动全区上下招商工作热情,切实提升招商工作质效,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叶集实践,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如下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实效,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2025年,全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当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70%以上,实现利用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2%以上。
三、主要任务
1.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发展定位,抓好重点领域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围绕做优做强家居产业,集中攻关智能家居、全屋定制、高档实木家具等全产业链项目招引。围绕培育壮大战新产业,重点招引高端电子化学品、先进半导体材料、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项目。围绕加快推进板材企业向绿色纺织产业转型,谋划招引制丝、机械、服装等纺织全产业链项目。围绕推进皖豫边界商贸中心建设,加大引进各类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文旅康养、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力度。依托叶集山羊、小龙虾、鲜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发展,大力招引特色农产品规模种植、绿色食品加工、冷链仓储等三产融合发展项目。
2.谋实区域合作招商。坚持借力赶超、借势发展,推深做实与上海市金山区对口合作,探索建立由金山区主导的跨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六金产业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加快东向融入合六同城化,主动对接合肥园区,找准产业融合发展切合点,建立合作关系和定期沟通机制,协同布局化工新材料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深化与固始县、金寨县产业合作,加快纺织、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及文旅产业等协作,努力打造长三角向西发展金色“西大门”和中部地区向东跨越“桥头堡”。
3.围绕重点区域招商。立足我区产业发展现状,瞄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契机,积极承接绿色纺织及上下游重点企业,力争招引一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纺织项目。紧盯珠三角地区智能家居家电产业,结合我区家居板材产业发展实际,做大做强家居产业链,持续招引一批家居链主和强链补链项目。紧盯合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屏显、芯片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及上下游产业链,着力引进一批优质化工新材料配套产业项目。
4.坚持产业链招商。探索实施“链长制”,立足我区智能家居、化工新材料和绿色纺织等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关键、薄弱和缺失环节,全面梳理目标企业和重点区域,编制产业招商图谱和重点企业目录,紧盯“专精特新”,开展“点对点”精准对接,全力招引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链核心项目及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依托“链主”企业,推动引进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和生态合作伙伴,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以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吸引企业落地。
5.开展平台招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抓好以商招商,深化与本地骨干企业联系,借助企业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等,开展对外招商合作,引进关联配套企业落户。持续开展委托招商,面向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对接专业招商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在外人才协会、知名专家学者等,探索运用外包方式招商,尝试开展代理招商、委托招商,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探索公司化招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化招商改革,结合地方实际组建专业化招商公司。
6.做强资本招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规范运作政府投资基金,由经济开发区双产公司牵头成立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国有基金引导作用,重点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成长潜力,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完善国资基金生态体系,用好存量基金,做实到位规模;加强与省、市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畅通、便捷、精准、高效”的基金与项目对接机制,强化与投资机构的合作,通过市场化支持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
7.优化招商队伍。精简产业招商攻坚组队伍,调整优化智能家居、化工新材料、绿色纺织3支产业攻坚组队伍及专业力量,进一步明确招商方向,细化招商任务;绿色食品、文旅康养不再单独设产业攻坚组,相关招商工作由区分管领导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体局、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医保局等具体负责,区直相关部门及属地配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8.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对新引进单独供地的一般工业项目,原则上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年;对新引进单独供地的化工项目,原则上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年。对租赁厂房类项目,参照《六安市叶集区双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国有厂房租赁管理办法》(双产投董〔2024〕8号)文件执行。
9.规范项目流程。严格落实《六安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部门联合预审办法(试行)》《六安市叶集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按照项目研判、专家论证、项目尽调、商业谈判、法务把关、会议决策的程序,严把项目准入关,切实提高招商质效。对拟落户园区的一般工业项目,须经开发区工业项目论证会研判通过后,再提请区级招商引资项目预审会研究;对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需进一步提请区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常委会研究确定。
10.强化要素保障。对于被认定为区级重点招引的产业项目或被纳入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库的项目,由区招商引资要素保障部牵头,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用地、用林、用能、主要污染物排放容量等要素,实行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服务。按照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包保任务安排,属地及区直有关单位共同做好项目落地建设的全程服务。
11.加强宣传推介。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更新招商引资宣传片及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叶集投资环境、产业特点、招商成效等,营造全社会关注招商引资的良好舆论氛围。利用论坛、展会、节庆等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开展招商推介,全年开展综合性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4次。提倡各产业攻坚组、招商责任组通过小规模、多频次的专题招商推介叶集,每年不少于2次。
12.注重人才培养。加大招商干部交流锻炼力度,注重在招商实践中培养、识别、选拔招商人才,不断充实到经济开发区、区投创中心等招商一线,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引资干部队伍。定期开展招商引资专题培训,不断拓宽招商干部的眼界思路,提升专业招商能力。对招商实绩突出的集体按有关规定予以褒扬,对招商实绩突出的个人从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重用等方面给予激励关爱。
四、保障措施
13.压实主体责任。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区直单位参与的招商责任组,切实发挥信息及资源优势,持续提升招商工作成效;经济开发区要聚焦主责主业,落实全员招商;各乡镇街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各产业攻坚组、各招商责任单位要带头外出招商、会见重要客商、推进项目签约。区招商引资指挥部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作用,定期对各招商责任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督查问效。
14.强化工作调度。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项目保障部组长、副组长,每月召开项目建设调度会,建立重大项目推进甘特图,分阶段明确责任事项、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全过程规范项目管理服务。落实区四大班子领导项目包保责任,实行领导牵头、部门帮办,每个重大项目明确一位牵头区领导、一个包保责任单位,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区委区政府督查办会同区投创中心,定期对全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进行调度,推进项目落地。
15.规范招商行为。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招商引资有关文件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兑现,按照“谁招引、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分类做好新招引项目和已落地项目政策兑现及政策解释工作。落户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项目,2025年起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工作由经济开发区负责,其他招商引资项目政策兑现工作由区投创中心负责。
16.落实经费保障。各产业攻坚组、招商责任小组招商年度工作经费30万元。工作经费与招商实绩挂钩,实行专项管理、总额控制、分项核拨,相关经费由区财政负责保障。各产业攻坚组工作经费由区投创中心负责审核、审批,各招商责任组工作经费由牵头单位负责审核、审批。
本《要点》由区投资创业中心负责解释,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六安市叶集区2025年招商引资组织领导架构及职责分工
附件
六安市叶集区2025年招商引资组织
领导架构及职责分工
一、招商引资指挥部
指 挥 长:郑武军 区委书记
秦富好 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指挥长:鲍园兵 区委副书记、孙岗乡党委书记
崔 玲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王世宏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
张金永 区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
汪晓峰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美胜 副区长
付启胜 区政协副主席、区财政局局长
成 员:台德锐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沈冶军 区发改委主任
程千友 区科技工信局党组书记
张国秀 区司法局局长
万汉亿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台运兵 区文旅体局局长
周 灿 区应急局局长
杨远安 区市场监管局局长
台晓波 区投创中心主任
陶 恒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王万军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投创中心,台晓波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工作职责:1.对接联系各产业攻坚组和招商责任组,定期收集、梳理招商项目信息,制定各产业攻坚组和招商责任组重点任务清单。2.组织对各产业攻坚组和招商责任组获取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进行集中研判,对拟固投5亿元以上价值信息提级推进。3.定期跟进成功签约落户项目,对接联系要素保障部,协调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推进项目早日落地。4.负责各产业攻坚组和招商责任组招商引资工作的业务指导、工作调度、定期通报及年度考核等工作。5.牵头组织指挥长、副指挥长定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区级层面对外开展各类产业招商推介活动。6.落实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定期向指挥长、副指挥长汇报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
二、招商引资作战部
(一)智能家居及战略新兴产业攻坚组
牵头领导:汪晓峰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组 长:彭 瑞 团区委书记
成 员:陈义州 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史亚兵 孙岗乡人大专职副主席
胡 坦 平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毛亚运 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
(二)化工新材料产业攻坚组
牵头领导:张金永 区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管委会主任
组 长:叶 浩 区投创中心副主任
成 员:张建祥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亚坤 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任
彭 昶 经济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
徐 克 经济开发区环保办二级主管
(三)绿色纺织产业攻坚组
牵头领导:刘美胜 副区长
组 长:程千友 区科技工信局党组书记
成 员:郝晓明 区科技工信局副局长
岳文伟 区商务局副局长
胡轩锐 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
各产业攻坚组工作职责:1.开展各自产业领域研究,制定本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统筹开展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2.深入摸排产业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建立目标企业名录库,绘制产业招商路线图,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3.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联动,充分挖掘产业相关行业协会商会、投资机构、咨询机构等各类资源,摸排招商引资信息。4.各产业攻坚组针对本产业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已掌握项目信息要及时研判,对有效项目信息要及时跟进并报区投创中心汇总;对不属于本产业领域的项目信息,经初步研判可行性后报区投创中心统筹。5.完成年度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以及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招商引资责任组
(一)第一组
牵头领导:王世宏
牵头单位:区委办公室
成 员:区政协办公室、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区委社工部、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应急局、区城管局、团区委、区机关事务中心
(二)第二组
牵头领导:胡四军
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成 员: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人社局、区交通局、区商务局、区审计局、区总工会、区重点工程处、叶集税务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三)第三组
牵头领导:雷 鸣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成 员: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医保局、区文旅体局、区卫健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妇联、区融媒体中心、皖西国投集团公司
(四)第四组
牵头领导:张艺博、杨志红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成 员:区政府办公室、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区住建局、区退役军人局、区数管局、区供销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林业中心、叶集生态环境分局
各招商责任组工作职责:1.各招商责任组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强与行业商协会、产投公司、招商代理机构、基金公司等对接,收集有效项目信息。2.各招商责任组牵头领导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组织落实,对各自招商组的招商引资工作全程盯办。3.完成年度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及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招商引资要素保障部
组 长:鲍园兵 区委副书记、孙岗乡党委书记
副 组 长:崔 玲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王世宏 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
张金永 区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刘美胜 副区长
杨志红 副区长
付启胜 区政协副主席、区财政局局长
责任单位:余 涛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台德锐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曹良红 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徐 艳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区人社局局长
沈冶军 区发改委主任
周 灿 区应急局局长
李 俊 区数管局党组书记
台晓波 区投创中心主任
吴远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局长
陶 恒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黄 森 叶集税务局局长
张清华 区林业中心主任
李善培 皖西国投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 俊 国网叶集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万军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
马乐东 姚李镇党委书记
张 彬 洪集镇党委书记
祝玉梅 三元镇党委书记
沈 忱 孙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崔 巍 史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黄 巍 平岗街道党工委书记
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公室,台德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要素保障部日常工作。
工作职责:1.整合国家及省市区级现行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统筹做好扶持政策的宣传,推动产业扶持政策落地见效。2.根据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围绕项目签约、开工、投产、纳规、达产全生命周期加强闭环管理,做好要素保障服务。3.定期赴企业、基层走访调研,倾听企业和基层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4.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