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号: /202308-00067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成文日期: 2023-08-31 00:00 发文日期: 2023-08-31 22:28
文  号: 叶发〔2023〕7号 词: 千村引领、万村升级
政策咨询机关: 叶集区农业农村局>综合办公室 政策咨询电话: 0564-6559101
名  称: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性: 有效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2023-08-31 22: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政府办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叶发〔2023〕7号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现将《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  

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1日    


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系列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推广浙江经验,将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作为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牵引性工程,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推进我区乡村振兴工作提档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秉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要求,以能用、管用、好用为出发点,将前瞻性、实用性、操作性相结合,高标准编制、特色化设计,推动村庄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坚持产业为重、统筹发展。以乡镇为单元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将产业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乡村“造血式”发展,注重产业与项目布局、村庄发展、人口集聚的良性互动,以业引人,以人聚业,逐步把精品示范村打造成集镇的副中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村庄整治与绿色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推,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与时俱进、创新举措,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强化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贯通、多方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三)工作目标

对全区59个城市开发边界外的行政村进行摸排,结合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经济水平、历史人文等,按照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清洁自然村3种类型进行分类,依照不同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力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1.积极创建精品示范村。对照全省精品示范村创建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有基础、有积极性的村积极争创精品示范村,在全省竞争性立项中争取更多的份额。每年全区力争创建3个左右,到2027年总数力争达到16个。精品示范村特色主导产业鲜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集体进行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生产高产高效,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全区村均水平2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以上,劣V类小微水体全面消除,规模化畜禽粪污全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资源化利用率达88%以上,50%以上的农户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在“产业强、环境美、乡风好、治理优、农民富”方面走前头、作示范。

2.分类提升省级中心村。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对前期已经建成但标准不高的省级中心村进行升级改造,每年安排6个以上,到2027年升级改造总数达到26个;继续扩大省级中心村建设规模,到2025年省级中心村达到全覆盖。省级中心村特色主导产业突出,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达50%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无暴露积存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以上,畜禽养殖管理规范,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努力实现“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目标。

3.带动全域整治提升。在抓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基础上,统筹开展清洁自然村建设,深入推进“三大革命”,扎实开展“两整一改”活动,实现农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生产生活用具摆放有序,努力实现全域整体提升。到2027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实现全部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

4.积极创建市级示范乡镇。结合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文明乡镇等建设,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乡村能人多、生态环境优、文化品牌亮、社会治理好的示范乡镇。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突出,镇域内单品种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乡村能人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乡村文化特色鲜明,拥有1个以上特色文化品牌;基层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信访投诉量低于全区平均数。到2027年,力争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乡镇2个。

5.努力争创省级示范县区。对照省级示范县区创建标准,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育乡村实用性人才,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强基层党组织,努力争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县区。

二、重点任务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全力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一)实施乡村产业增效行动

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深入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关键性工程,持续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推动主导产业跃迁式发展。

1.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叶集区“12345”发展战略,实施“138+N”“6969”工程,以稻虾综合养殖、特色林果为优先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统筹推进羊、蔬菜、麻黄鸡、皖西白鹅、中药材等产业发展,推进主体经营、规模经营、一二三产融合经营,逐步形成“两强多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史河干渠绿色振兴经济带,推进叶集史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叶集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行公司化运营,转变为农业企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到2027年,有效认证绿色食品达34个以上,有机农产品达21个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2个以上。支持农机服务中心以租赁、收购等方式广泛吸纳周边闲置农机,集中调度使用分散农机资源,进一步优化水稻小麦生产统购、统种、统防、统收、统烘、统储等综合能力,为种植主体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力争到2027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60家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初加工,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绿色食品产业园集中集聚。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投资自主或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开发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文旅康养、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创新产销对接方式,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

2.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模式。探索推广“田管家”为民农事服务试点工作,发挥集体经营“统”的优越性,调动家庭经营“分”的积极性,在不流转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合现有农事服务中心、支持农投企业投资组建农事服务中心等形式,组建区、乡两级农事服务中心,使之具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和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机维修“1+6”功能,构建全产业链农事服务体系。围绕市场需求,在试点区域推行单品种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建成一批高标准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3.促进主导产业跃迁发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重点发展水果、小龙虾和羊产业,分产业制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细分领域,逐项梯次推进。以申创精品示范村、提标建设省级中心村为契机,统筹策划设计核心产业、融合产业,以种养大户为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跨村、跨乡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水果产业要加快老旧果园改造,全面提升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快产地保鲜和冷链设施建设,积极招大引强水果深加工“头部”企业和营销平台,着力解决品种杂乱、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备、产品损耗率高等问题,到2027年,全区“江淮果岭”面积达10万亩,标准化果园达1万亩。小龙虾产业要开展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开发加工熟食产品,宣传推介龙虾美食文化,着力建设带动全区、辐射周边的小龙虾交易加工中心,到2027年,全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20万亩,年加工小龙虾2.5万吨。羊产业要做大做响羊肉美食品牌,开发羊肉预制菜,优化叶集羊全产业链条和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叶集羊肉产业集群。到2027年,全区建成规模特色产业连片高效种养基地30个,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100亿元。

4.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景观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立足大别山和皖豫边界新城特色,突出“六个一”(一街——鄂豫皖特色文化街区、一河——史河(干渠)风景线、一岭——江淮果岭、一味——叶集羊肉、一宿——江淮果岭乡宿、一地——家居原产地)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到2027年,新培育省级特色旅游名村1个以上,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风景片(线)1个。协同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配合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3年内建成8家精品民宿。

5.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资源引导扶持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按照“政府主导、国企主建、乡村主管、大户主营”的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用地、设施、环保等需要,明确亩均土地投入产出等约束性指标,提供农业项目用地。村集体根据本村主导产业布局向乡镇人民政府申报“标准地”用地计划,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所用地块生态环境、防洪抗旱、水土保持等影响评估,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区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审核认定。标准地经批准后,乡村及时做好土地流转、土地平整、水电路配套、厂房棚舍等设施建设,多渠道招引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实现政府从“事后提要求”向“事先定标准”转变、主体用地从“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项目招商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农业发展从“低端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

6.推进农投公司实体化运营。将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政府其他平台公司剥离开来,成立独立法人,独立经营。农投公司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农业“标准地”改革,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建设一批“路、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齐全,“种养、加工、仓储、销售、环保、科技、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基地。明确资产权属,壮大农投公司资产规模,进一步增强农投公司的融资能力。从架构能独则独、机制能活则活、人才能专则专、资产能划尽划、项目能做则做、资金能统尽统等六个方面入手,通过自主经营、资产入股、融资租赁、产权出让等方式,推进农投公司实体化经营、资本化运作。体现农投公司的国有属性,合理确定收益分配办法,更多让利于村集体和农民群众。

7.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新一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扶持计划,落实村级集体经济“整区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一社三会+N公司”运行机制,探索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机制,强化集体资产运维管理,整合财政资金、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及其他土地资源,通过自营、参股、联营、租赁等多种路径,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支持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对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实效突出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到2027年,全区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过80%。

(二)实施乡村人才促进行动

8.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乡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者、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新乡贤等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鼓励其创办经营主体。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分类分级开展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对标省内外发展典型、先进模式和行业标杆,采取参观考察、现场学习、挂职培训等方式,提升其市场意识、经营水平、竞争能力。围绕高效种养、农产品产地加工、田间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加强对产业发展带头人的指导,促进规范经营,逐步发展成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及示范家庭农场,采取“产业带头人+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方式,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建立跟踪服务产业发展带头人工作机制,结合“四送一服”活动,明确市、区、乡联系服务责任人,在生产经营关键环节,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帮扶,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到2027年,全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增至2200人以上。

9.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50人以上,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600人次,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每年培训不少于150人次。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活动,每年培训乡村建设工匠30人次以上。实施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深入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村医委托培养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

10.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引擎。组织开展“百个专家团队下基层”工作,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省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稳定在150人左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完善农业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对口联系村制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推动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农村一线解决农业问题。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积极探索为农民评定职称工作。

11.促进人才下乡返乡就业。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在外民营企业家、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鼓励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人才下乡,参与或指导村庄规划、乡村建设。落实国家引导各类人才回乡返乡政策措施,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探索“乡编村用”,吸引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文化赋能行动

1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借鉴“振风超市”“文明银行”“红白喜事新风堂”等经验做法,全面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依法规范乡村各类活动。到2027年,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70%,实现“一约四会”建设全覆盖。

13.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探索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方式,根据群众需要,采用“乡村艺校”、网上展览、数字阅读等形式,拓宽群众获取公共文化资源的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群众文化、科技普及、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九大区级服务组织,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梳单、分级派单、志愿接单、对象评单“五单”工作法,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14.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打造“无事”找书记、“文化暖民心”“艺学堂”“乡村艺校”“乡村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农民村晚”“乡村名嘴说”“村BA”等文化活动品牌,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支持民间艺术团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腰鼓队、旱船队、合唱团比赛、原创情景剧演出等文艺活动,倡导“一村一文化”,组织群众玩起来乐起来。到2027年,每个行政村建立1支乡村文艺队伍,经常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每月放映公益电影不少于1场次。

15.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乡村非遗打造为乡村文体活动的内核,支持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推进非遗记录,完善农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以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农耕文化为主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突出乡土元素和民风民情,组织创作一批体现叶集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抓好地方文化遗产的强化、活化、可视化工作,升级完善非遗作坊,扶持空心挂面、木榨麻油等非遗项目进一步发展壮大,培养本土非遗推广大使、农民新媒体达人(网红)。

(四)实施乡村生态提质行动

16.全面全域推进“三大革命”。深入推进“两整一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完善运行管护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到2027年,新改造提升卫生厕所1.1万户以上,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24个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完成纳入国家和省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动态清除农村黑臭水体。组织开展“清洁庭院、美丽家园”活动,带动农民群众清理整治自家卫生环境,着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宜业村庄。

17.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支持养殖场(户)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面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健全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激励机制,推进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专业化回收。探索推进生活污水与畜禽粪污、厕污、农产品加工废水等协同治理。到2027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弃农膜回收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90%、60%、97%、87%、87%、85%。

18.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依托现有自然风光,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艺术、景观等资源,推进美丽公路建设。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推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运营管理模式由“个体私营”向“公办公营”转变,实现农村供水规模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宽带网络深度覆盖和5G网络建设应用。到2027年,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5座,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68公里,预防性养护156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到85%以上,农村电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3.5千伏安,行政村5G信号通达率达100%。

19.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医共体”服务保障全覆盖,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改造,建设完善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开展电话预约服务、午间延时服务、上门代办服务,多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到2027年,实现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行政村全覆盖,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覆盖率55%以上。

(五)实施乡村组织领航行动

20.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创争”行动,每年新培育“明星村”10个左右。加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培养选树“皖美村支书”。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21.深化“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拓展“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统领,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帮助群众就业创业,组织群众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每位群众都生活得有滋有味。建强村干部、党员、志愿服务队、乡土人才“四支队伍”,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实现支部建设好、群众组织好、服务提供好、乡风塑造好、稳定维护好“五好”工作目标。

22.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指导乡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持续扩大先进典型在德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入挖掘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感人事迹,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23.实施“法治引领  文明育区”行动。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健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乡村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和乡村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邪教组织、“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到2027年,确保每个行政村有法律明白人6名以上。

三、示范引领

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定位,精选一批基础较好的村精心申报创建精品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实现点上有风韵。结合全域旅游、主导产业、交通干道、经济走廊等,以精品示范村为核心节点,提档升级省级中心村,串点成线,实现线上有风光。统筹全域发展,以“两整一改”为抓手,以干净整洁为基本要求,全方位系统性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到面上有风景。

(一)积极争创精品示范村

1.严格遴选申报对象。按照乡村自主申报、区级择优初评的步骤,结合乡村重点示范村、乡村旅游精品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试点示范,遴选出具有较强的村党组织带头人、有相对成型的产业基础和后续运营规划、有创建积极性、无债务风险的行政村进行申报,排出优先序,列出年度计划,有序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申报的行政村要有具体的建设或发展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书,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

2.精心策划建设内容。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多角度挖掘村庄个性和特色,坚持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以匠心筑品质,用精心建精品,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3.协同推进创建工作。加强精品示范村项目申报指导工作,区乡村三级要拧成一股绳,精心策划,委托实战经验丰富的机构编制项目申报书,从基础条件、配套投入、目标成效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申报材料进行打磨,力争更多村列入全省建设计划。区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加大精品示范村投入力度。

(二)扎实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

认真总结省级中心村建设经验,进一步拉高标杆,提升省级中心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建设一个、达标一个。

1.找准差距,提档升级。全面评估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找出薄弱环节,对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公共服务不便利、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的分批进行提档升级。

2.严格评审,择优推荐。严格审核把关,在符合条件的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以及近年内暂不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内,择优推荐主导产业强、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的村建设省级中心村。

3.科学规划,有序实施。严格落实省、市、区村庄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将建设规划纳入“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内容,明确建设重点,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4.突出重点,提升质效。重点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改厕治污、供水保障、庭院环境整治提升、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长效管护机制等10项建设任务,不定期开展暗访督导,强化工作调度,切实提升省级中心村建设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区级成立“千万工程”工作推进小组和工作专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高位推动、序时推进。建立完善区级主抓、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工作格局。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浙江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引导乡村干部善思会谋、谋定而动。压实区直部门联系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包保责任。各乡镇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区级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每个精品示范村,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镇街积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建设精品示范村。在分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等项目资金时,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倾斜。强化金融支持。区农投公司积极融资,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预算内资金,谋划发行专项债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分产业、分环节制定针对性贷款产品,建立农业领域“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用地保障。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时,预留机动建设用地指标以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大力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农村小学校舍等闲置资产用于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依法依规运用市场化手段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三)强化三级联动。区推进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联系,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水利、林业、电力、商务、文旅、教育等部门相关项目,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倾斜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设。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千万工程”的具体实施者,要发挥主体责任,激发乡镇干部奋勇争先的热情,提升乡镇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让乡镇干部在一线大显身手,施展才能。村级是乡村振兴的最前沿,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四)强化运营管护。构建“乡村产业+管理运营”利益联结机制,动员引导国有资本、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发挥企业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的优势、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善治方面的优势、村民个人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优势,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物质支撑,真正实现集体增收、农民增富。鼓励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单位积极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实习实践实训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农村休闲度假,推动农村产业消费升级。

(五)强化监督考核。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工作和实施成效纳入区委年度综合考核、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工作绩效考核以及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对区直相关部门实行捆绑考核。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争先创优擂台赛重点观摩、考评内容,定期组织区领导、区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街观摩打擂,常态化组织开展检查督查,对工作进度较快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推进滞后的,要加强调研分析,加大指导力度,大力营造奖优罚劣、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六)强化宣传引导。要聚焦乡村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编制创作反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彰显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通过短视频、微电影、乡村直播、政务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乡村网络宣传和营销,将精品示范村打造成吸引流量、吸引人气、吸引人才、吸引资金的明星村。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做深做透宣传报道,总结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推广出去。

附件:1.六安市叶集区“千万工程”工作推进小组成员名单

2.六安市叶集区落实“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1

六安市叶集区“千万工程”工作推进小组

成  员  名  单

组  长:赵  珞  区委书记

郑武军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程晋明  区委副书记

胡四军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崔  玲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张  勇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秦富好  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王世宏  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雷  鸣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马士永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以友  区政府副区长

江丕俊  区政府副区长

刘美胜  区政府副区长

余存宝  区政府副区长

缪亚涛  区政府副区长

李永新  区政府副区长、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局长

王  松  区政协副主席

成  员:孟凡德  区政协秘书长、区委农办主任、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刘维青  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

崔  巍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汪立刚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金融监管局局长

芮泽兵  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非公工委书记

董  靖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

史孔霞  区委编办主任

朱永祥  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主任

徐怀远  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沈冶军  区发改委主任

舒久传  区教育局局长

周礼普  区科技经信局局长

郑  昊  区民政局局长

张国秀  区司法局局长

胡明超  区财政局局长

徐  艳  区人社局局长

李明亮  区住建局局长

张纯贺  区交通局局长

万汉亿  区水利局局长

邵  华  区商务局局长

台运兵  区文旅体局局长

王正东  区卫健委主任

程  勇  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孙广云  区妇联主席

朱正鸿  区工商联主席

台运中  区供销社理事会主任

吴远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局长

张  超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

蔡先锋  区林业中心主任

卫  荣  国网叶集供电公司总经理

储小燕  电信叶集分公司总经理

江  淮  移动叶集营销中心总经理

高  俊  联通叶集分公司总经理

马乐东  姚李镇党委书记

张  彬  洪集镇党委书记

杨志红  三元镇党委书记

张  玮  孙岗乡党委书记

尤如君  史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台德锐  平岗街道党工委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孟凡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灵钰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附件2

 

六安市叶集区落实“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项目

序号

重点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

实施乡村产业增效行动

1

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乡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者、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新乡贤等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鼓励其创办经营主体。到2027年,全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增至2200人以上。

区农业农村局

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退役军人局

2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到2027年,有效认证绿色食品达34个以上,有机农产品达21个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1个以上。

区农业农村局

区市场监管局

3

组建区、乡两级农事服务中心,以租赁、收购等方式广泛吸纳周边闲置农机,集中调度使用分散农机资源。力争到2027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60家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上。

区农业农村局

区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

4

突出延链补链,促进水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跃迁发展。到2027年,全区建成规模特色产业连片高效种养基地30个,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超100亿元。

区农业农村局

区林业中心、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

5

扮靓绿水青山,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到2027年,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风景片(线)1个。协同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配合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3年内建成8家精品民宿。

区文旅体局

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

6

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资源引导扶持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按照“政府主导、国企主建、乡村主管、大户主营”的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

区农业农村局

区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财政局

一、

实施乡村产业增效行动

7

发挥平台作用,推进农业投资公司实体化运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农业“标准地”改革,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基地。

区农业农村局

区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财政局

8

深入实施新一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扶持计划。到2027年,全区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过80%

区委组织部

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

二、

实施乡村促进行动

9

加快推进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50人以上,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600人次,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新农人。

区农业农村局

区人社局

10

积极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开展电商培训班,培训电商人才不少于150人次。

区商务局

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

11

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活动,每年培训乡村建设工匠30人次以上。

区住建局

区人社局

12

实施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通过提高教师学历等途径,提升全区教育师资水平。

区教育局

区人社局、区委编办

13

深入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安置和村医委托培养工作。

区卫健委

区人社局、区委编办

14

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积极探索为农民评定职称工作。

区人社局

区农业农村局

15

以叶集区现有的两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为创业载体,积极拓宽宣传渠道,搭建创业园和创业者之前的联系桥梁,开展创业训练营和创业沙龙活动;依托“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平台等,建立人才台账,积极联系宣传人才扶持和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在外民营企业家、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区人社局

区农业农村局

16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1-2个,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省市区三级科技特派员稳定在150人左右。

区科技经信局

区农业农村局

三、

实施乡村文化赋能行动

17

结合“无事”找书记,持续在乡村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城带乡推进全域文明建设。加大文明村镇创建指导力度,到2027年,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70%,实现“一约四会”村社全覆盖。

区委宣传部

区文明办、区妇联、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18

挖掘地方特色,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抓好地方文化遗产的强化、活化、可视化工作,加强传统建筑保护,赓续老区红色基因、弘扬皖西传统文化。

区文旅体局

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

19

倡导“一村一文化”,组织群众玩起来乐起来。到2027年,每个行政村建立1支乡村文艺队伍,经常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每月放映公益电影不少于1场次。

区文旅体局

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四、

实施乡村生态提质行动

20

深入推进“两整一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完善运行管护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到2027年,新改造提升卫生厕所1.1万户以上,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区农业农村局

区卫健委、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乡村振兴局

21

2027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区农业农村局

区乡村振兴局

22

2027年,完成24个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

区农业农村局

23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到2027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弃农膜回收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90%60%97%87%87%85%

区农业农村局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区林业中心

24

持续巩固提升全省“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创建成果;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15座;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68公里,预防性养护156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30公里。

区交通局

区农业农村局

四、

实施乡村生态提质行动

25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西线、南线主管网敷设和平岗增压泵站建设,到202312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区水利局

区农业农村局

26

做好叶集区配电网滚动规划,扎实开展电网户均配变容量分析,积极开展配网工程建设及改造,年均建改配变30台以上。

国网叶集供电公司

区科技经信局

27

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运用,提升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到2027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

区教育局

区农业农村局

28

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改造。到2027年,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覆盖率55%以上。

区民政局

区卫健委、区农业农村局

五、

实施乡村组织领航行动

29

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创争”行动,每年新培育“明星村”10个左右。

区委组织部

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30

结合“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创建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区农业农村局

区民政局、区司法局

31

强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区委宣传部

区文明办、区民政局

32

积极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育工程,健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调动农村党员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积极性,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确保每个行政村有法律明白人6名以上。深化法治乡村示范建设,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积极申报省级、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区司法局

市公安局叶集分局

六、

保障措施

33

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分期分批安排乡镇街党(工)委书记到浙江跟班学习;选派6名村书记到浙江湖州跟班学习。

区委组织部

区农业农村局

34

区级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每个精品示范村,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区财政局

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35

分产业、分环节制定针对性贷款产品,建立农业领域“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区农业农村局

区金融监管局、区财政局

36

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新编4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59个村庄规划时,预留机动建设用地指标以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

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中心

37

动员引导“万企兴万村”、驻村工作队、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倾斜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区委农办

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38

编制创作反映叶集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彰显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营造建设和美乡村浓厚氛围。

区委宣传部

区文旅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

39

制定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列为每季度重点工作点评内容,纳入乡村振兴争先创优擂台赛工作体系,常态化组织开展检查督查。

区委农办

区委督查办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