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
号: /202201-00009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通知
成文日期: 暂无 发文日期: 2022-01-14 11:05
文  号: 叶政〔2022〕4号 词: 工业发展
名  称: 【“十四五”规划】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性: 有效

【“十四五”规划】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2022-01-14 11:05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政府办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叶政〔20224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

《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 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

2022114


 

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

发展规划(2021-2025

 

 

 

 

 

 

 

 

 

 

 

 

 

 

 

○二二年一月


  

 

 

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风险挑战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做优智能家居产业

(二)做大高质板材产业

(三)做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

(四)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五、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载体平台提升工程

(二)双招双引攻坚工程

(三)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四)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五)数字经济赋能工程

(六)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七)安全环保保障工程

(八)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六、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策引导

(三)加大金融支撑

(四)强化要素保障

(五)优化营商环境

(六)组建专家智库

 


   

 

“十三五”期间,叶集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工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工业规模逐年扩大。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叶集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叶集区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赢得新的显著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为优化全区工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六安主城区及合肥都市圈的联动发展,依据《六安市叶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现编制《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作为叶集区未来五年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从而明确“十四五”期间叶集区工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全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十三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有效抗击新冠疫情,稳住经济社会基本面,牢固树立工业立区理念,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促转型、优结构、强龙头、补链条、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呈现稳中有快、快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体制机制开辟新纪元。2016228日叶集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姚李镇、洪集镇划入叶集区管辖,撤销叶集镇,设立史河、平岗两个街道,全区国土面积增加到56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27.4万人。叶集行政体制彻底理顺,实现了从小城镇到小城市的历史跨越,完成了从功能区到行政区质的转变。

工业经济平稳有序。“十三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3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6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7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4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板材家居作为全区首位产业发展迅猛。深入实施首位产业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板材加工向家居智造转型加快推进。2020年,全区板材家居产业规上工业企业6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72.3%,实现产值48.0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1%,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持续推进“两新”产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家,产值6.8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0.3%;高新技术工业企业5家,产值1.5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3%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效益显著。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63.9亿元,全区工业企业入库税金突破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利润2.7亿元。生态效益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区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截止2020年底,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完成“十三五”节能和绿色发展目标。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区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理念,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500余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3868.2万元;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9家,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数字化车间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省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3家。

民营经济高效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区民营经济大会,贯彻落实六安市《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专项资金规模突破3000万元。持续开展百强民营企业排序、企业家培育行动,深入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全区民营企业超过350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9亿元,占GDP比重约71%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平台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开发区移区获批,化工园区通过省政府认定;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中至信、科凡、冠特、东盾等一批知名家居、板材企业先后入驻;叶集区被授予“全国板材之乡”“全国绿色人造板示范基地”“安徽省板材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称号、叶集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园区”“全国十大木业园区”。

(二)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全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层次不够高端。目前,全区主导产业之一的板材家居产业大部分仍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建筑模板企业。整体行业呈现出“大规模,小企业”的现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行业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全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等处于培育发展阶段。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全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慢,缺乏引领消费时尚的潮流产品;企业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不足。截至目前,全区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足1%,研发投入总体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等“两新”企业和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等数量与先发地区差距较大。

要素资源短缺日益凸显。全区主导产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强、供给短缺等问题。企业管理人才、设计人才及高级技工匮乏等问题突出;招工难、留才难现象明显;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压力较大,要素资源优势逐年下降。

区域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全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在全国的知名度有待提高,尤其是主导产业中智能家居产业和高质板材产业与临沂、顺德、沭阳等地区相比,知名品牌仍然欠缺,对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品牌建设缺乏人才支撑,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全区工业品牌建设的发展。

二、“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是战略叠加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叶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位于多重国家战略区域的交汇区域,发展动力十分强劲。叶集向北借道信阳直通中原城市群区域,向东毗邻长江三角洲区域,叶集本身通过合六经济走廊实现了自身产业与合肥都市圈的深层次嵌入式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布局,有利于叶集高水平参与区域分工合作、高质量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外溢,高标准实现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2021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了宏伟蓝图,标志着中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发展前景可期;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和六安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更加凸显了叶集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金叶一体化、固叶协同化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为实现区域产业互融、交通互联、优势互补提供了有力保证,加快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是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叶集位于安徽西部,地处皖豫交界,素有“安徽西大门”和“大别山门户”之称。叶集东连长三角,南枕大别山,西接中原地,北临淮河水,境内史河、汲河环绕,沪陕、沪蓉两条高速,G312G105两条国道、宁西、合武两条铁路穿境而过,设有叶集铁路客货站,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是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路网发达、交通便捷。为加大叶集与合肥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的合作,沪陕高速叶集收费站东移和G529叶集段(莲花大道)、S325叶集段(香樟大道)等项目有序推进,为推动全区工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加速升级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区位条件。

三是新技术运用赋予产业转型新动能。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以5G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快速兴起,将催生万亿级的产业市场。“5G+工业互联网+AI+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变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我国实现从2G的追跑、并跑到5G的领跑,为我们在新兴领域“换道超车”提供了无限可能。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使智能生产线逐步替代传统人工生产线,为企业高质量转型提供契机,为叶集工业长期缺乏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技术性改革方法。

四是市委市政府“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的战略举措明确了叶集高质量发展新方位。根据《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的工作意见》(六发202115号),充分考虑叶集在六安发展全局和合六经济走廊的发展定位,把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作为六安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叶集倾斜,全面推进市区两级全方位对接、联动式发展。为叶集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风险挑战

一是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叶集地域面积小,资源优势不明显,经济总量低,静态经济指标不理想,加之脱胎于小集镇,工业经济单一。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与其他县区相比差距明显。在转型升级的同时,扩大总量依旧是重中之重。

二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叶集产业能级、城市能级较低,应对长三角发达城市对资本、人口、人才等资源的“虹吸”挑战能力较弱,与金安、裕安相比,距主城区更远,融合发展难度大。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传统板材家居产业依旧是叶集工业发展的主力,板材家居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少,品牌影响力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仍处于培育阶段,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四是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产业链的营销端和研发端建设不足,缺乏较高市场认可度的品牌,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差,全区绝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团队,产品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产品附加值等不高,以及产业链不完整等已成为制约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十四五”时期,叶集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推进叶集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建设进程,坚持工业强区核心战略,以改革和创新为两大发展动力,重点组织实施“八大工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发挥长三角“西大门”和中部地区“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皖豫边界中部崛起示范区、省际毗邻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上取得更大进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作用,特别是动员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在制定产业规划、规范市场运作、提供优质服务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起推动作用。

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体系,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开放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深化同长三角城市群、G60科创走廊各地市的交流与合作,加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和高端资源,在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合作,实现借力跨越、借梯登高。

坚持产城融合。统筹规划叶集区国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专业化分工、一体化布局发展理念,合理布局产业与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功能提升,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错位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认真践行“两山论”发展理念,适应“双碳”战略目标下能耗“双控”的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倡导绿色循环经济,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强化全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实行绿色清洁生产。

(三)发展目标

2025年,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力争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全市第一方阵。全区工业按照“一个基地、多个园区”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叶集特色的“3+X”产业发展体系,主攻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3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基础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到“十四五”末,力争形成智能家居、高质板材2个百亿产业集群。

工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家居产业(智能家居、高质板材)产值达200亿元,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达50亿元,其他传统基础产业5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百亿产业集群2个。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推进板材家居首位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工业加快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提升至20%以上;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比提升至2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研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区规模以上企业R&D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以上;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各类工业领域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0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

企业梯队实现成长。抓好企业培育工作,骨干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0户、超10亿企业5户。上市公司1户,专精特新企业15户。

绿色发展稳步提升。坚持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节能降耗,实现工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力争到“十四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均下降。

叶集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5年目标

工业总量

1

规模工业总产值

160亿元

2

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3%以上

3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15%左右

4

百亿集群数量

2

产业结构

1

板材家居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

66%

2

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

16%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

20%

4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

20%

创新能力

1

规模以上企业R&D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以上

2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

20

3

新增工业领域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

20

4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5

企业培育

1

规模工业企业数

120

2

产值超亿元/十亿元企业数

30/5

3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

15

绿色发展

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下降

2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降

3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下降

四、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做优智能家居产业

发展思路。一是立足现有板材家居产业优势,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坚持以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加快推进形成家居制造产业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份额;二是加强深化技术研发,实现“小家具”向“大家居”和“智能家居”方向转型升级,提升家居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品牌引进和培育力度,坚持质量品牌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提升叶集家居制造业品牌影响力,培植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引领、带动型优势品牌企业;四是推动完善智能家居产业链,引导产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升级,围绕智能家居全产业链,实施产业增链工程,建设智能家居关联配套产业园。

重点方向。围绕打造“百年家居”目标,集中攻关智能家居、全屋定制、高档实木家具等高附加值领域,引进和建设一批现代化智能家居企业。鼓励具备资源优势和整合优势的中至信家居、科凡智造家居、冠特家居等企业扩大整体家居定制业务,提供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并形成置家方案的个性化家居定制服务。完善和增强定制家具、软体家具、板式家具等家具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上下游合作程度,提高原材料供应能力和质量,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家居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引进一批五金配件、床垫、家具漆、环保胶、彩印包装、装饰线条、木质工艺品等上下游产业项目,实现延伸产品类别丰富、产业链条完整的首位产业全面协同发展局面。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建成全国知名智能家居生产基地。开展家居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打造品牌集聚示范区。到2025年,全区智能家居制造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专栏1:智能家居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荣事达智能家居双创中心暨智能家居产业园项目、东方宜美集成家居生产基地项目、家居智造产业园项目、居然之家家居零售城市综合体项目、冠特家居用品生产项目、康强家居装饰纸生产项目、盈润门窗科技项目。

重点招引企业。传统家具:志邦家居、年年红实业、华丰家具集团、联邦家私、美联家私、明堂红木家具、老周红木家具;定制家具:尚品宅配家居、欧美斯家具、诗尼曼家居、尚诚家居、顶固集创家居;全屋定制家具:尚品宅配家居、艾依格家居、诺家装饰材料、亚丹利科技(深圳)、班尔奇家具。

(二)做大高质板材产业

发展思路。一是推进传统板材向高质板材转型,加快技术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二是推动建筑模板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引导建筑模板产品向性能优良、节能环保方向转型发展,探索发展铝型材模板等新型建筑模板;三是提升传统人造板行业发展水平,推动人造板材生产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由传统木质模板生产向生态板、地板、阻燃刨花板、超薄纤维板、结构型胶合板等新型人造板材生产转型。四是鼓励龙头企业优化整合行业资源,兼并重组成立集团公司,做强区域品牌。

重点方向。以管仲木业、亚圣木业等企业为依托,发展镀膜板、覆膜板、防潮建筑模板等高品质建筑模板;鼓励丽人木业、东盾木业等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发展质轻高强的结构型刨花板(含定向结构刨花板OSB)和功能型刨花板(阻燃刨花板、防潮刨花板、防腐刨花板、防静电刨花板等)板种;发展阻燃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等,用以满足强化地板市场和包装、装修使用;以大自然家居、管仲地板、乐晨家居、美之然木业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多层复合地板、竹地板和软木地板等,以及新兴的木塑地板。依托人造板材和家居产业,建设省级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检测技术培训、科研推广等技术服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人造板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扩大叶集中国建筑模板之乡的品牌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组建集团公司,加大对山东新港企业集团、廊坊五棵松木业等龙头企业的招商,形成高质板材产业集聚。到2025年,全区高质板材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专栏2:高质板材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大自然家居华东智能生产基地项目、优佳木业优质欧松板及可饰面项目、东盾木业可饰面欧松板项目、荣冠竹木复合欧松板生产项目、高质板材示范园项目、耀东华装饰材料项目、智联铝业项目、筑匠新型建材项目、众铝新材料项目、管仲实木复合地板项目、汇科欧松板项目、鑫瑞达生态板项目、乐晨家居板和木地板项目。

重点招引企业。国内木地板:肯帝亚木业、圣象集团、安心木业、凯莱木业;结构型胶合板:德华兔宝宝装饰、千年舟新材科技、福庆木业、福湘木业、丽翔企业、伟正木制品、福汉木业(集团);功能型刨花板:大亚人造板集团、森林工业股份、鲁丽集团、祥盛木业、丰林木业集团、福人集团、国旭林业发展集团、宁丰木业、华洲木业;家居用纤维板:大亚人造板集团、丰林木业集团、威华股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

(三)做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

发展思路。立足全市唯一化工园区优势,紧抓机遇,根据国家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相关政策及产业技术趋势,综合分析叶集区及周边重点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满足本地产业配套需要、市场需求大、生态效益好的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实现未来“千亿化工”总体目标。一是紧密跟踪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技术,积极引导传统化工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和跨越,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功能化、精细化路线拓展,向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档石化产品延伸发展。二是以叶集板材、家居产业配套的化工产品为基础,以周边地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对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需要为导向,以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建设,重点发展节能、低污染、专用、功能型涂料,完善环保涂料、胶粘剂、化学试剂等产业链,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三是以新领域、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先的精细化学品企业投资办厂,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缩短工艺流程,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加快与安徽化工研究院共建叶集区化工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力争打造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力争叶集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成长为行业“黑马”,在全省占据一席之地。

重点方向。在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档石化产品方面,近期围绕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等一批关键石化原料,同时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布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C5石油树脂、特种共聚聚酯等一批石化原料深加工项目。其中,PMMA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又称作亚克力或有机玻璃,具有高透明度,低价格,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是玻璃替代材料;PBS主要应用生产包装膜、餐具、化妆品瓶、一次性医疗用品、农用薄膜、农药及化肥缓释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PBAT主要应用生产全降解包装袋,全降解包装用薄膜等。上述三种高分子聚合物属于热塑性,可生物降解塑料,合成上述三种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石油化工企业。

远期重点布局高端化工新材料与特种专用化学品,积极完善关键石化原料下游深加工产业,重点布局芯片化学品、特种电解质、可降解材料、功能化涂料、高端聚氨酯等产业项目,实现园区高端化、精细化、多元化发展。在本地产业发展配套方面,依托全区板材家居制造需求,大力招引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叶集区,重点发展UV光固化涂料、水性漆、环保型胶黏剂等环保产品。做好六安叶集化工园区十四五开篇布局,初步构建产业板块与系统脉络。到2025年,全区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

专栏3: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兴生林(厦门)新材料项目、南海嘉多彩环保型无溶剂涂装新材料项目、华福化工聚乙烯基吡络烷酮项目。

重点招引企业。碳五:金海晨光化学、抚顺伊科思新材料、南京源港精细化工、瑞森石油树脂、源港精细化工、伊科思新材料 、林氏化学新材料、科元塑胶、众合化塑、信汇合成新材料;碳九:恒河材料、胜基化工、鲁华化工、扬子精细化工、同心化工、神驰化工、台橡实业、福来特化工、鹏宇化工科技、齐隆化工、科荣化工;环保型胶黏:万华化学集团、新安化工集团、三维集团、福斯特应用材料、回天新材集团、宏达新材料、康达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家具油漆:乐佳涂料、梵竹水性涂料、芬兰·宝娃漆、沃德环保、花王涂料、林德集团化工、晨阳工贸集团、华润漆品等。

(四)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发展思路。针对叶集区原有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为抓手,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优化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转变,最终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

重点方向。依托区域内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间协同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叶集区产业发展的“新兴方阵”,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增强叶集区工业发展后劲。围绕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基地,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到2025年传统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

围绕宝业建工、南方水泥等建筑建材企业,推广“节土、节能、利废、环保”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转型升级高性能水泥、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新型建材产品结构。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具有安全、耐久、节能、环保、防火、防水等优点的新型墙体材料。围绕姚李工业园,引导服装加工走品牌发展之路,推动新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增加服装产品种类,重点发展高档服装加工、高档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集纺织、服装加工、产品研发、检测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围绕大团结农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叶集羊肉、虾田稻米、空心挂面等特色食品产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配齐冷链物流,构建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围绕板材加工、家居制造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家居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智能家居硬件设备制造企业。

专栏4:传统基础产业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

重点招引企业:弘亚数控机械、南兴装备股份、强宏板式家具机械、安展机械设备、百融机械设备、诚恰科技、金韦尔机械、华均机械科技、酷牌智能家居设备(安徽)、紫光乐联物联网、家畅智能科技、新飞居博士智能科技、极智科技、荟学智能科技、六安宝业、大团结农业、鲁花集团、益海嘉里集团、李宁体育用品、乔丹鞋业、雁皇羽绒制品、波司登国际控股、千仞岗制衣。

五、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载体平台提升工程

优化开发区“一区多园”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叶集经济开发区移址扩区工作,加快“腾笼换鸟”,提升产业能级,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和主引擎。“十四五”期间,力争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争创国家林业产业化示范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修编,构建以六安叶集化工园、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为引领,高质板材示范园和小微创业园为补充的“一区多园”格局。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加快中部家居博览中心等物流、交易、展览展示平台建设,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完善生活配套区、家具生产区、辅料加工区、商品展销区、物流交易区、生态休闲区功能分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高质板材示范园:规划建设集产业、办公、服务配套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智慧应用为支撑,建成智慧型、成长型、孵化型的科技园区。六安叶集化工园:高起点谋划5.35平方公里六安叶集化工园建设,高标准建设2.14平方公里起步区,积极对接沪苏浙鲁等化工发达地区,引进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壮大化工产业集群,争创省级化工示范园区。

打造创新型智慧园区。加强创新型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创新型智慧园区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全面拉开各产业板块框架,加大对创新型智慧园区内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环卫和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设施,为有关生产工艺提供蒸汽热源,保障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强化智慧园区顶层设计,以“互联网+”为重要手段,高度整合区内优势资源,积极建设“一网两中心三库四领域”的立体式管理与服务框架,即一张智能网格,大数据与指挥两大中心,法人、地理、人口三大数据库,政务管理、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四类领域应用,全力打造智慧园区样板区;支持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着力推动“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应用体系,实现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链条的智能化管理。改造提升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实时掌控园区重点产业如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企业的安全生产、废物排放、资源利用等情况,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园区大数据综合运营管理中心,提供园区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环境监测、安全监测、产能共享等应用功能。建设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园区大数据物业管理、智能泊车、园区智慧生活共享平台等功能,建设智慧园区公共管理平台,推进安全监测应急管理平台、环境保护监测预警平台、能源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子平台建设,引进分级预警火灾隐患防控系统,构建智慧消防立体安全网,实现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分析,全面提升园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园区智慧物流平台,优化园区内外部物流配送网络,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和协同配送体系。

(二)双招双引攻坚工程

推进精准招商。根据《叶集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围绕主导产业、资源禀赋、配套优势和短板弱项,推行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借智招商、委托招商等有效模式。深度剖析产业现状,分类编制《产业诊断调查报告》,创建产业链“两图”(全景图和现状图)、“三库”(线索项目库、签约项目库和落地项目库)、“两池”(资金池和人才池)。紧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精准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明确招商重点,主攻家居首位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关键区域,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派驻人员驻地招商;围绕家居产业链延伸和家居产业壮大,增派珠三角招商力量;围绕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突出质量招商,推动产业配套。创新招商机制,开展协会招商、商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千方百计扩大招商“朋友圈”,建立招商企业信息库,开展主动敲门招商。强化政策引导,加大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为新引进重大项目提供财政贡献奖励、固定资产补助、金融扶持、厂房建设扶持、运营补贴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贯彻实施人才提升战略。以“区域最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为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理念,实施人才提升工程。注重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叶集区创业、就业。重点培育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团队,引进培育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一批从事相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一批科技企业家队伍,一批知识型、技术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团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龙头,以骨干人才、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金字塔”,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鼓励企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灵活的激励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实施“人才乐业工程”。制定“人才+技术+项目”互促的引智模式,依托产业发展及项目需求,重点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精准引进、支持、服务与管理。参照合肥市人民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加快政策创新,实施“人才新政”,通过编制周转池、专家库、股权激励、财政补助、贷款支持等政策,对顶尖人才引进实施“一事一议”,培育和聚集一批符合技术创新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在学习培训、医疗健康、居住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保障。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和创新成果、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重点推进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引培。以增强大型企业引领作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全面推动企业内生增长,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不断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对高成长后备企业,实施“一事一议”,对企业融资、担保、增发等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企一策”,全力做好技术改造、供水供电、基础配套等资源要素保障。支持企业实施并购重组,着力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全区经济证券化水平,加快企业改制上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对叶集区拟上市挂牌重点企业,在股改培育、挂牌上市及融资过程中,给予相应扶持。对投资拟上市挂牌重点企业的股权投资机构、专业孵化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相应奖励。鼓励骨干企业以产品升级为主线,加强与下游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实施精准招商,引进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引进行业500强、央企国企、知名民企、行业龙头和区域总部等优质企业。

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配套。按照“壮大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配套企业”的总体思路,努力建立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型企业梯队,培育中小型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分工协作。围绕加强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配套企业,完善各主导产业链条。着力发展与板材家居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精致、独特、创新、尖端”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工艺领先、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站稳行业细分市场,进入重点核心企业梯队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资源集聚工程

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至信家居、科凡智造家居、大团结农业、东盾木业、管仲木业等支柱企业建设和完善高水平的研发平台,自建或共建国家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推动与安徽化工研究院共建叶集区化工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提升相关领域整体科研水平,培育一批具备科技创新承载力的科技企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孵化功能和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等院校,共同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提供快速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技术评价、技术转让、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加快省级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

鼓励科技研发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中心,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优势研发资源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共建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面向企业产品升级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骨干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的同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在境外并购、设立研发机构,吸纳国际领军人才,对接先进技术,实现国际新技术、新产品等重大科技成果国内转化。

(五)数字经济赋能工程

数字智能化牵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5G时代发展,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加快“互联网+产业”,推动主导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培育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型智慧园区。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皖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支持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循环化改造和机器换人,积极建设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争取到2025年建设2-3家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强5G基站规划建设,优先实现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旅游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有序推进5G网络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大力引导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加快园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步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行动推进工程。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筛选一批行业代表性强、创新能力突出、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共同支持,打造一批“互联网+”典型示范企业,以“互联网+”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切实引导企业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推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工业企业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推动企业普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实验、协同研发等研发数字化工具进行研发设计;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鼓励先进自动化生产控制装备和技术的应用,促进柔性化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或其他工业软件,逐步实现产品研发、生产控制、物料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办公一体化等系统集成应用。

(六)质量品牌建设工程

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开展质量强区创建。争创知名品牌示范区、质量提升示范区,积极培育和评选政府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驰名商标、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充分发挥质量标杆示范作用,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强质量技术攻关,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主导产业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把“质量、效益、品牌、诚信”打造成为业绩主导产业的标签。实施叶集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工业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抢占行业话语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工业高质量供给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和工业精品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安徽工业精品、安徽省新产品,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

着力打造行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提升品牌层次,扩大品牌影响,大力实施名牌强企战略。支持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突出抓好企业自主品牌创建。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深入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积极争创省、市质量奖和管理奖。注重品牌引导和推广,做好品牌扶持。引导企业由品牌创建到品牌运营转变,提升品牌的价值和竞争力。重点将中至信家居、科凡智造家居等企业打造成具有独创性和较高知名度的行业品牌,扩大各领域制造在国内外的整体影响力。

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加强质量监管,推动行业自律管理。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叶集区主导产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叶集区主导产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规范》地方性标准,对于新建或改扩建生产项目,由行业协会按照规范和标准出具审核意见。倡导企业诚信自律,开展企业“内部自查自纠活动”,提高行业规范和标准执行力度,纠正不良行为;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推动、企业自愿、联盟自律、共谋发展”的原则,制定主导产业联盟标准。同时,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继续大力推广质量保证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从原材料、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监管,争取实现市场上销售的每件产品都有“身份证”。

(七)安全环保保障工程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强对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宣贯,督促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各企业、各安委会成员单位都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自责任,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并将安全生产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牢牢守住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

全面化解环境保护风险。在项目选择上,重点引进技术先进、低能耗、低排放项目。要求入驻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配套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环保设施;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监测,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有毒、有害及恶臭气体的排放,严厉打击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确保污染源的总量和浓度达标排放。实现区内工业废水、废气及相关污染物的总量达到国家、省、市的总量控制和削减需求。对于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严格执行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和行业标准,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点及其他机构全部迁出,不批准新建居民点、学校、机关单位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加强化工企业的环保和安全风险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生产生活安全。鼓励企业选用节水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强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上下游企业间紧密配合度,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主动降低污染。

突出化工产业安全管理。化工产业片区安全管理纳入应急管理分局统一管理,为强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安全管理,在应急管理分局增设专门的化工产业安全管理科室。参照《化工开发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等有关政策要求,对化工园区进行选址安全评估,保证化工园区与城市建成区、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等防护目标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严格入园企业准入条件,强化入园重点企业的安全评价;对化工园区实施封闭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环境风险。及时研究制定监管方案,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全过程实施监管。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设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开展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备案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搭建开发区企业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系统,完善综合防控监控、预警设施设备,建立中控管理平台,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

(八)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发展原则,坚持以生态理念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把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建设各项工作之中,注重凸显山水特色和尊重人的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各创新型智慧园区打造成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工业商贸发达、生活方便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区。

强化工业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效益。进一步加大“腾笼换鸟、空间换地”工程实施力度,成立闲置土地处置工作小组,通过集体决策和规范化管理,对闲置土地全面梳理分类,对面临淘汰产业和即将破产企业进行依法有序、科学合理的处置。积极实施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使“平面用地”改为“立体用地”,引导、鼓励企业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化厂房。通过相关措施的落实,将土地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大力实施清洁生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适应“双碳”目标下能耗“双控”的新要求,坚持节能降耗和节能增效相结合,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针对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围绕低碳清洁高效的目标要求,组织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改造等绿色转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进工业节能,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推动工业绿色、高效、清洁、低碳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政策引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原则,实施补链延链工程,积极推进循环化改造,有效提高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生产过程原材料、废料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生产各环节环保水平,加快构建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行业和园区的“大循环”发展模式。

六、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实行工业发展“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发挥“六安市叶集区工业发展领导组”作用,对产业招商、项目准入、环境治理、用地保障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领导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共同推进的工业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需根据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计划。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和模式,探索推行柔性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重点战略任务变化,实行弹性管理、动态调整管理机构设置,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政策,打破传统固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二)加强政策引导

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激励创新主体出发,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扶持资助细化政策,全面加强政策落实实施力度,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衔接机制、人才有效流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高科技化水平,为技术创新方面的公共服务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大力实施强企行动。积极落实《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试行)》《关于支持高端家居板材项目扶持政策暂行规定》《六安市叶集区化工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暂行规定》《关于支持传统木质建筑模板企业转型铝模板扶持政策暂行规定》等政策,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项目,助力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产能。

(三)加大金融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存货、设备、金融资产等动产质押融资。对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由财政予以配套奖励。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向具有良好诚信、财务和管理水平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扩大“新型政银担”“税银互动”业务,鼓励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比重。

用好用足用活财政资金。落实各级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鼓励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省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叶集工业企业发展。增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实力,完善金融服务和融资担保体系。

(四)强化要素保障

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坚持集中开发利用,推进以标准厂房等为主要方式的集约开发建设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准入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原则,减少土地闲置,降低开发成本,确保叶集区土地使用持续发展。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进一步完善叶集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适时更新评价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地”供给制度,提高土地亩均产出。

强化资本要素配置。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采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重点支持区内主导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为区内科技创新、创业升级、招商引资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和资金支持。强化对专项债的申请,将专项债变成“项目资本金”,更大力度撬动社会资本。

(五)优化营商环境

主动适应新经济变革,推动“放管服”进程,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化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商事制度改革,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发挥好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企业办事,推进创新创业;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壁垒;完善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办法改革。实施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开展知识产权资源布局试点,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六)组建专家智库

成立叶集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由国内知名产业发展研究专家、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专家等组成,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参谋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专家建议和决策参考。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皖西学院、安徽化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安徽省人造板协会等专业联盟、商协会协助,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持续研究和深层次介入,定期跟踪国内外智能家居、高质板材、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新技术、新趋势,收集有关企业动态与科技情报,为产业招商引资及决策提供参考。尤其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聘请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专业知名学者及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常态化问诊机制,负责对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引进、风险防控等予以科学论证,及时提出决策咨询建议,把相关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14日印发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