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政策文件 > 已宣布失效文件
号: /202103-00038 组配分类: 已宣布失效文件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通知
成文日期: 2021-03-11 00:00 发文日期: 2021-03-11 15:26
文  号: 叶政〔2021〕7号 词: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名  称: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叶集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的通知 性: 有效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叶集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的通知

2021-03-11 15: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政府办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叶政〔20217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叶集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已经六安市叶集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2021311 


六安市叶集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和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统筹疫情防控、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逐季回升、稳定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0年计划

2020年完成

全市

位次

一、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8%

增长5%

1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9%

增长6.4%

4

三、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11%左右

增长8.3%

5

四、财政收入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增长6.85%

5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1%左右

增长3%

4

六、到位境内资金

增长10%以上

增长7.1%

7

七、外商直接投资

增长7%左右

增长5.6%

7

八、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6.0%

(全省增长5.1%

2

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9.0%

(全省增长7.8%

3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5%以内

2.07%

十一、节能减排

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完成年度

节能减排任务

(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区干部群众奋勇作为、共克时艰,有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经济社会发展由“暂停”到“重启”再到“快进”,上半年实现由负转正,下半年经济运行稳定向好。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亿元,增长5%,增幅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均位于全市第4位;财政收入增长6.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均位于全市第5位;进出口总额增长8.5%,到位境内资金增长10%,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24元,增长6%,位于全市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70元,增长9%,位于全市第3位。

(二)三次产业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结构优化调整为16:38:46。一是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产能持续巩固,粮食总产量达18.8万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普遍推广,新增稻虾综合种养8100,种养面积共达4.5万亩。深化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新增特色产业生产基地9处,更新改造“江淮果岭”老果园2000亩,18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初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扩大,新增农民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107家,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二是工业发展支撑强劲。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83家,增长24%。推进“两新”产业集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战略性新兴企业3家,“两新”产业企业达23家,增长64%。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华隽羽绒等7家企业与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600万元,全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0%;修订完善创新驱动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兑现创新驱动、工业发展等各类奖补资金1350万元;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1家,认定市级技术中心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6家,新授权发明专利14件。将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完成开发区移区前期和化工新材料园区规划评审工作,化工新材料园区认定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叶集区进入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叶集经济开发区成功获得“中国绿色人造板示范基地”“安徽叶集板材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荣誉称号。三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一期)、贝业智慧物流园(一期)等项目。深入推进服务业纳规升限,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家,新增营利性服务业4家、非营利性服务业1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增电商63家,网上销售额增长15%。金融信贷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增贷款17.68亿元,增长24.64%,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1.18亿元,增长50.37%。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128家。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196万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500万元。全年减税降费累计达2.23亿元,为经济稳步恢复提供动力,

(三)三大攻坚成效显著。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紧盯战疫抗灾,狠抓产业扶贫与稳岗就业两大关键增收措施,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6%,确保收入灾年只增不减。紧盯脱贫质量,全面巩固提升9716户建档立卡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紧盯防止返贫致贫,强化跟踪监测帮扶,加大因户施策力度,及时消除109302人脱贫监测对象返贫风险和6571922人边缘户致贫风险,高质量完成剩余41144人减贫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高质量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如期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六个专项行动”,强化施工工地、渣土车扬尘监测,整治露天烧烤、餐饮油烟,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和散煤加工点6家,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中期评估。城区空气质量持续优化,大气PM2.5PM10浓度实现双下降,空气优良率较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单位能耗下降3.6%。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危废转移联单制度。持续开展“河长制”“林长制”工作,史河、汲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完成春季造林3500余亩、森林抚育5.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个,新增绿地42万平方米。三是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重大风险防范,有效落实金融风险动态监控,深入开展非法集资、“套路贷”等金融违规犯罪行为专项整治,持续加强担保、典当等“7+4”类机构监管,全年化解不良贷款0.6亿元,全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且处于较低水平。加强国资国企监管,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加强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工作,全年消化商品房库存38.5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深入践行信访工作“四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最多跑一地”试点,全区信访形势稳中向好,信访及责任部门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达100%

(四)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持续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对冲疫情、灾情影响,成功承办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暨第五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六安分会场推进会,有效推进“精重促”行动,加强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严把前期工作质量关、落地建设监督关和项目实施进度关。全年实施区级重点项目76个,其中新建项目44个。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4个,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15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围绕家居首位产业,突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全年新签约蔚车汽车产业园、盈润科技门窗、复合欧松板等亿元以上项目25个,协议引进投资达71.55亿元,实现到位资金33.5亿元。三是做实争项争资。紧扣国家政策投资方向,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政策重要机遇,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做好对上资金争取力度,发行专项债8.26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一是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好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城市管理“组合拳”,持续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土地收储工作,全年实施二道河、科创园(一期)等征迁项目5个,拆除房屋面积204338.18万平方米。老街改造顺利推进,万花园老旧小区改造1021万平方米,棚改安置小区广场东苑、未名湖畔全面建成,全年累计分配安置房3275套。史河湾安置小区建设稳步推进。G312五里桥至固始县界段改建工程持续推进,荷棚立交桥至五里拐段大修工程、S245开发区段大中修工程、G40沪陕高速叶集匝道口“四改六”工程等基本完工,新固叶路等8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实施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134公里,改造农村危桥9座,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5座。二是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大力实施“巩固提升十项行动”,完成7个村社基础设施改造、16个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维护、37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维修史河路等路段人行道3027米,更换路侧石3213米,新建停车场4处。控违拆违保持高压态势,拆除违建1.3万平方米。认真开展控烟、全民健身、疾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创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持续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升级改造农村污水管网41.6公里,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6648户,率先建立“一二三四”粪污清掏机制。持续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生活垃圾15200吨、沟塘410口、沟渠21.4公里、畜禽养殖粪污农业生产废弃物540吨,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个。

(六)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民生福祉稳步改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一是不断夯实民生基础。全年实施民生工程33项,累计投入资金9.1亿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开展“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408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7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7%。开展点对点“送您返岗”“送您上岗”服务活动,疫情期间护送617名农民工到江苏盛泽、舒城县等地务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帮扶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见习岗位447个。发放各类就业补助资金2340余万元,减免社会保险费2403.23万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900余万元。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续保缴费人数达9.36万人,为3.7万余名达龄人员累计发放养老金5865.82万元,为4413名达龄被征地农民发放保障金755.27万元,为离任老村干、老民师等2379名八个“老字号”群体按月足额发放补助金742.28万元。全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7万人,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分别支出3963.96万元、2237.98万元、117万元。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双井、龙秦、新桥等敬老院实行托管运营和升级改造。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开工建设。二是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叶集实验学校东校区扩建等4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三元实验学校等5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竣工验收,全面启动叶集职业学校迁址新建工作。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四方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三个社会足球场对外开放,姚李体育公园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区2个公共文化场馆、6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送戏进万村演出98场,开展体育活动98场,农村放映电影1176场,完成应急广播升级改造工程,和省、市级平台进行对接。三是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积极摸排疫情地返(来)人员,全部落实健康管理,疫情防控取得了零疑似、零确诊、零输入病例的优异成绩。有力有效打赢抗洪救灾阻击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转移安置群众近1.3万人,实现重大灾情零伤亡。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斗争成果,实现长效常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七)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一是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实施“三变”改革的村(社)达67个。认真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会馆村、金星村、和平村、芮祠新村4个试点村成效明显,共盘活闲置农房23737340平方米,盘活闲置宅基地11521520平方米,引进企业3家,带动当地就业160余人,户均增加年收入5000余元,增加村集体收入59万元。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城投公司进行改制,成立皖西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金穗、生源、建丰等国有粮食企业合并重组,完成惠民粮库收购,国有粮食企业“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目标顺利实现。供销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三会制”改革。三是加快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建成“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大厅。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作,妥善处置泰顺医疗器械等“僵尸企业”,有效解决永润化工等企业“办证难”问题。深入落实全省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向开发区赋权26项。四是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切实推进科协系统改革,叶集科协正式成立,乡镇街和开发区基层科协实现全覆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稳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成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合同签订等工作,跨片区交流轮岗63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型医共体正式成立。

2020年的艰苦努力、奋力拼搏,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画上了句号。“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一是体制机制开辟新纪元。2016228日叶集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姚李镇、洪集镇划入叶集区管辖,撤销叶集镇,设立史河、平岗两个街道,全区国土面积增加到56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27.4万人,实现了从功能区到行政区的历史跨越。二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4%;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9.4%,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三是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全面实施首位产业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木竹加工向家居智造转型加快推进。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绿色板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叶集区被授予“全国板材之乡”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9.8万亩,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建成江淮果岭5万亩,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450余家。四是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值。中心城区、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叶集城区总体规划完成修编。旧城改造创造“叶集速度”,五年累计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房屋改造38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18.6万平方米。未名湖人民公园、文化中心、重点学校等配套设施相继落成。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3个。新建和改造国省干道140公里、市政道路80公里、“四好农村路”900公里,通村1元公交覆盖率达100%。农饮管网通村率达100%,全区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五是生态文明取得新进展。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大气综合防治“六个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辖区“蓝天卫士”全覆盖。沿岗河上游生态修复和西小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区、乡、村三级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全面建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42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持续深化,农药化肥使用实现减量控害目标。六是脱贫攻坚夺取新胜利。抢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全区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号民生工程,思想共识、责任体系、政策供给、攻坚力量、资金保障等前所未有。区“四个班子”领导以上率下,全党全社会共同发力,省市区三级同步选派强援,2000多名党员干部长年累月进村入户,始终坚持精准方略真帮实扶,20162020年稳定脱贫16348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5.21%,以往揪心的“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与烦心的“发展没信心、致富无门路”等一系列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如期彻底消除。19个贫困村高质量出列,迈入发展的快车道,摘掉了相对贫困落后的帽子。全区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扎实、信心十足。七是社会民生达到新水平。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严格控制在4.5%以下。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新高度,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2.34%,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政务新媒体“叶集区人民政府发布”荣获2019年全省市辖区十佳称号。实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64所,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全面达标。全区60周岁以上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分散人员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科协、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食品药品安全、气象、人防、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回顾2020年,虽然面临巨大风险挑战,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够、投资动力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旱涝灾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特别是对标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的要求,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实绩回应期待。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我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区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在塑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视需求侧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建设进程,在聚焦一个定位(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突出两大产业(百年家居、千亿化工),强化三个平台(一轴、一带、一中心),实施四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数字智能化牵引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创新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魅力城市体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新高地)方面闯新路、开新局、谋新篇。结合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建议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预期目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5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10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1

四、财政收入增速(%

8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以上

六、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

七、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3

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速(%

控制在4.5%以内

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1

十一、粮食总产量(万吨)

19.7以上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10

十四、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一)突出规划引领,创优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基础上,开展31个专项规划编制,主动对接上位规划,积极融入长三角,积极与沪苏浙等地等高对接,开展与瑶海区深度对接,深度参与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大力推进金叶一体化、固叶协同化,锚定建设“一河两岸一座城”,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基础设施深度互联,开放创新深度合作,生态文明深度共治,公共服务深度协同,发展规划深度衔接。围绕打造“山水园林”新城,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锻造产业筋骨,厚植文化基因,重点推进东部生态新城区、北部产业区、西部滨河生态区、南部商贸物流区土地成片开发,全力创建生活红、文教青、商贸蓝、生态绿、产业金“五色叶集”,构建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全市新兴动力源。

(二)突出项目为王,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做大做实有效投资,深入落实“精重促”行动,助力投资稳定增长。2021年安排项目127个(含跨年度工程及前期储备),总投资490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139.13亿元,其中政府投资6181.48亿元,社会投资5557.65亿元;此外,开展项目前期11个。建立健全专班负责和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强力推进S312连霍线叶集段、姚李镇花园大道平行大道、X308改扩建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委党校(行政学院)、新职高、六院二期以及西小河二道河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督促调度高质板材园、现代家居产业园以及荣冠、盈润等社会投资项目,全面启动化工新材料园区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围绕中央确定的产业导向、发展重点、投资政策,聚焦“两新一重”、公共卫生、乡村振兴、民生建设、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全力做好项目谋划和争取工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投资计划。围绕“百年家居、千亿化工”两大产业,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做实驻点招商,强化以商招商,强力引进一批体量大、质量高、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以上,实现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细化程序,确保招商优惠政策全部及时兑现到位。强化“四送一服”,完善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三)突出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工业强区”,推深做实“积树造林”工程,聚焦多层板、欧松板等高质量板材和板式家具、定制家居,加快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建成中国中部家居博览中心。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力争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家。持续强化园区经济主战场地位,落实落细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意见》精神,优化“一区多园”布局,加快建设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高质板材园。实施开发区移区扩容工作,推进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启动化工园区建设,强化园区规划和功能布局,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立足全市唯一化工园区独特优势,实行招商选资,新签约亿元以上化工新材料项目5个以上。加强与安徽化工研究院合作,共建化工新材料创新研发中心,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以上。加快推进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节能环保高科技性、高成长性“两新”产业,新增高新企业3家、战新企业3家以上。围绕“商贸兴区”,全面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围绕5平方公里专业市场集群发展目标,加大专业市场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二期、蔚车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工作,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推进六安保识科技众创空间、“颐高·颐创天地”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积极构建多业态发展新格局,新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3家以上。重视并发展会展经济,高起点举办好首届板材家居博览会。围绕“农业稳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叶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省级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加快洪集、三元挂面村及史河街道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培育田园综合体3个,形成1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三品一标”产品6个,培育新增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三稳”政策,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7.01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7.30万亩

(四)突出城乡统筹,推动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抓叶集、聚特色、塑产城”的战略举措,深化“东进西融南联北扩中优”发展思路,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全年征迁4000户。积极落实《关于鼓励各类人才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叶集区农村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奖励补助办法》,全力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叶集城区集聚。持续开展“三化一配套”工程,提升绿化、亮化、美化品质,有序推进兴叶大道西延、金寨至叶集DN1000供水管网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永和西路、未名西路、万佛路中段等市政道路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延伸,稳步推进G529S325叶集段新建工程、X314旅游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S245叶集段(四方塘至金寨界)改建工程,持续推进G312叶集段四期、五期工程项目建设,开通叶集—固始陈淋子镇、黎集镇等地省际城乡公交,不断强化叶集交通枢纽地位。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狠抓防范返贫致贫工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围绕史河总干沿线,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做靓史河总干沿线绿色振兴经济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姚李、洪集段)工程,完成“四好农村路”60公里、危桥改造8座,升级改造县乡道48公里、污水管网40公里,力争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注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加大姚李文化商贸名镇、洪集文化名镇、三元农创小镇差异化建设,推进平岗“果岭小镇”创建力度,积极争创省级特色小镇。

(五)突出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以“山水园林”新城建设为引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制定出台《叶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六个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治污,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完成大气污染监测设备迁移,有效降低PM2.5PM10浓度值,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升。强化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工作,力争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个,全面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终期评估和验收工作。纵深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改革,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史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史河省界段堤防达标及水系治理、沿岗河生态修复二期、城区河道排水口截污工程,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整治行动,坚持防止水域岸线“四乱”问题反弹,持之以恒抓好河湖管护整治工作。加快城区、经济开发区和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积极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强化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和配套管网建设,着力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年完成农村改厕2000户。强化林业日常巡查和交办问题整改,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完成人工造林1500亩、退化林修复1000亩、森林抚育2万亩、新增城乡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督促重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和地下储罐备案等制度。

(六)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改革工作,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深化开发区赋权工作,开展“标准地”建设,加快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办事流程,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探索行政审批承诺制,最大限度减少前置环节,大幅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加强建房审批监管,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加强返乡人才支持,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贴息贷款支持。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用信贷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探索推动“信用+监管”模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七)突出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聚焦富民增收,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和返乡人员返乡创业,破解“招工难”与“用工荒”就业结构性矛盾,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民参保,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逐步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加快推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支持失能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成恒大御湖庄园、书香雅苑、未名湖畔幼儿园配套和姚李镇第一幼儿园、桥店中心幼儿园等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民强学校改扩建和叶集一小新建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迁址新建叶集职业学校。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加快实施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区人民医院二期、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区文化中心布展,正式启用区文化中心。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叶集对外形象。持续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使命在肩砥砺前行。做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为开启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新征程而努力奋斗,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实干的作风、更加突出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