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五年规划纲要
号: 697373981/201410-00062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成文日期: 暂无 发文日期: 2016-01-08 00:00
文  号: 叶政〔2011〕1号 词:
名  称: 关于印发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性: 有效

关于印发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6-01-08 00:00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信息公开网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承上启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现阶段区情特征,是科学谋划好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发展方向的基本依据和现实起点,而客观理清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对于促进叶集在解放思想中实现大提速,在破解难题中实现大跨越,在推进转型中实现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试验区工委、管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强化项目支撑,促进城乡和谐,在困难中找出路,在竞争中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迅速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年均递增22.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712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24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年均递增20.9%。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31∶40调整为2010年的19:51:30,经济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01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倍,年均递增23.8%,人均财政收入由331元增加到897元,年均递增22.1%。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805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58亿元,年均递增26.2%。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亿元、10.9亿元和8.7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5倍、4.8倍和15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5.3%上升到2010年的45.4%,比“十五”末提高20.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夯实。五年来,经济开发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新引进工业项目46个,其中建成投产34个,到位资金超过10亿元,基本构筑起了以孙岗工业园、沿岗工业区以及彭台产业园为支撑的载体平台体系,基础更加夯实。三是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产业为支撑,轻纺食品、机械加工、精细化工和建筑建材为主导,新型产业为后劲的产业支撑体系和以林星板业、管仲木业、龙啸工艺、金桦木地板、集伟鞋业、祥隆羽绒、大江水泥、大团结植物油、沛雨食品、映山红生物科技等50家规模企业为支撑的产业组织体系。

商贸经济快速崛起。一是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了金太阳建材商贸城、金天地汽摩配商贸城、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中型专业市场,到2010年,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二是商贸流通快速发展。2010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递增21%。传统商贸功能日益增强,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商业网点布局逐步优化。相继建成了商之都叶集购物中心、世纪华联超市、金鑫超市、新金谷园大酒店等一批大中型商业设施,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三是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区共有银行4家、保险公司3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4.9亿元增加到12.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1.7亿元增加到5.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4倍,金融体系日益完善。四是对外贸易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额始终保持高位增长,五年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2010年外贸进出口额达5200万美元,是“十五”末的14倍,年均递增70%。总量居于全市靠前位次。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年均递增9.9%。农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递增4.2%。粮食产量达到10.8万吨,比2005年增长24%。油料产量达9760吨,比2005年增长21.4%。建成了粮油、特农特经、畜禽和水产等各类农业基地60余个,有力推动了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生态林业、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化快步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家,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农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围绕特色产业成立了2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不放松,切实做好线索项目、意向项目的跟踪和签约项目的落地以及在建项目的调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五年共引进投资超300万元的项目150余个,招商引资到位内资累计28亿元,外资1810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3倍、2.1倍,年均分别递增25%以上。引进了木竹加工、轻纺食品、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和房地产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年均递增30.6%以上。一是城市化步伐加快。五年来,先后投入1.8亿元,新建了兴叶大道、观山北路和叶集新汽车站,改建了柳林大道和民强北路等城市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城市路网框架;改造了城市电网、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管网、通讯光缆、数字电视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加快了商贸设施和商住小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城市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7.6%上升到45%,提高1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7.3万人。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5万人。二是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五年来,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资金1.2亿元,建成“村村通”公路151.3公里,改造乡级以上公路170公里,基本实现县乡道路等级化、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累计投入1400万元,实施了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提高了抗灾防灾能力。累计投入4800万元,实施了35千伏姚店输变电新建、35千伏桥店和建丰变输变电升级、35千伏城关和平岗主变增容等重点工程,有效提高了电力保障能力。累计投入1738万元,解决了农村4万人安全饮水,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随着节能降耗、工业污染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生态防护林建设、城乡绿化、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示范区等一系列生态环保工程的实施,我区单位GDP综合能耗、工业产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下降,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不动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到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9.4亿元,比“十五”末净增5.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8.2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25000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递增1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60元,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递增12.8%。二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五年累计投入1714.7万元义务教育保障资金和校舍改造资金,改造校舍面积2.05万平方米。学前教育呈现良好局面,公办幼儿园增至3所。义务教育不断巩固,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到2010年,全区小学缩减至45所,中学9所,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10789人、6696人和2461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成功创办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三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建和改建了中医院、孙岗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个农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农村医疗点实现全覆盖。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办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卫生服务设施的均衡化布局不断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以上。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低保、医疗、生育、养老、失业以及农村低保、农村五保、被征地农民、村干部、残疾人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四是文化体育事业逐步繁荣。推进了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数字化、村村通广播电视等重点工程,新建了2个乡办综合文化站、44个农家书屋和71个村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率达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有力促进了文化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计生奖扶等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全区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6.3万人以内。公安、司法、综治、文明创建、安监、审计、统计、档案、保密、信访、地震、气象、侨务、民族宗教、通信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专栏1: 叶集试验区“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递增(%)

生产总值(亿元)

8.7

24.0

22.6(可比价15.3)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2.5

4.6

4.2(可比价)

其中:第二产业(亿元)

2.7

12.3

35.5

其中:工业(亿元)

2.2

10.9

37.7

其中:第三产业(亿元)

3.5

7.1

15.5

三次产业结构

29:31:40

19:51:30

工业总产值(亿元)

9

45

38.0

人均生产总值(元)

5712

14724

20.9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递增(%)

规模企业总数(家)

8

50

62.5

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

11

年末总人口(万人)

15.2

16.3

1.4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4.2

7.3

11.7

城镇化水平(%)

27.6

45

粮食总产量(万吨)

8.7

10.9

4.6

财政总收入(万元)

5018

14611

23.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4012

10300

20.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6

15.1

42.2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

12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万美元)

302

231

-5.2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递增(%)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

8.1

21.2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381

5200

68.6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

14

6.9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累计下降20

年均下降4.4个百分点

COD排放总量下降(%)

累计下降10

年均下降2.1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

累计下降10

年均下降2.1个百分点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11298

25000

17.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604

4760

12.8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既是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实现争先进位的比较优势期,同时还是我区大力应对各种挑战的激烈竞争期。既有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重困难。

(一)面临新机遇。一是宏观趋势向好。当前世界经济稳步复苏;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10%左右;我省去年跻身全国第14个“万亿元俱乐部”,我市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五位,省、市明确经济总量五年实现翻番,大势有利于我们奋力赶超,加速发展。二是政策机遇难得。中央决定,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加大民生投入,特别是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等政策导向,这些都是我们难得的政策机遇。三是产业转移加快。中央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相继出台,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合肥经济圈的加快建设和合六工业长廊的确立等,为我区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提供了机遇。

(二)具备新基础。一是发展基础改善。沪蓉高速和合武高速的建成通车以及宁西铁路复线等重要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叶集的区位交通条件。同时,开发区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增强。二是发展能力增强。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增强了实力、蕴藏了能量、积蓄了后劲。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多亿元,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陆续建成,主导行业、骨干企业、重点区域的支撑作用开始日益显现,经济内生发展机制开始初步形成。三是队伍素质提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锻炼和培育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也造就了一批懂管理、善经营企业家队伍。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面对新挑战。一是宏观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节能减排的强力推进等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二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压力空前加大。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体制机制束缚急待解决;经济总量偏小,在全省靠后;工业企业规模小,结构不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城镇功能不全、管理落后、形象不佳;土地征迁难,项目推进难。三是发展环境不良。发展的优势不再,边缘化的趋势加重,社会环境不优,少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

三、“十二五”发展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工业化核心战略,全力推进“341”行动计划,突出城镇开发、工业扩张、农业增效、三产提升,着力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稳定,努力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专栏2  “341”行动计划

“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力推进“341”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即全力推进三百工程:百亿园区工程、百亿产业工程和百万平米安居工程;

“4”即努力实现四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翻一番以上;

“1”即争取实现一个目标:建成鄂豫皖边际地区新兴工贸小城市。

(二)发展战略

1、城镇化带动战略。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全力打造十万人口的现代化园林城市,着力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三元和平岗两个乡办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发展支撑体系,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2、工业化核心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持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并重、小企业与大企业并重、引进与扶持并重,着力夯实产业承接平台,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创立产业,全力打造百亿园区和百亿产业,奋力推进我区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预期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亿元,年均递增14%以上。财政总收入超过3.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5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招商引资境内到位资金超过44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年均递增9.4%,粮食总产量达到12万吨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年均递增23.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8亿元,年均递增15.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元,年均递增1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3:60:27。力争把开发区打造成超百亿园区,把木竹加工产业打造成近百亿产业,初步构筑起承接平台夯实、主导产业强大、龙头作用明显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600元,年均分别递增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防动员、人防、消防、科技、保密、地震、气象、政法、档案、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生态叶集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到2015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立,初步实现经济低碳、绿色发展。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城市污水处理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区森林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专栏3: 叶集试验区“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递增(%)

生产总值(亿元)

24

55

>14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4.6

7.2

9.4

其中:第二产业(亿元)

12.3

33

23.6

其中:第三产业(亿元)

7.1

14.8

15.7

三次产业结构

19:51:30

13:60:27

-

工业总产值(亿元)

45

>100

23.6

规模企业总数(家)

50

100

14.8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递增(%)

其中:超亿元企业总数(家)

11

25

年增3家

年末总人口(万人)

16.3

16.9

0.75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7.3

10

6.5

城镇化水平(%)

45

55

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万吨)

10.9

12

2

财政总收入(亿元)

1.46

3.6

2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0

2.5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

>50

>30

招商引资境内到位资金(亿元)

12

44

>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1

18

18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200

>10000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7.5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

累计-20

累计-20

年均下降4.4个百分点

COD排放总量下降(%)

累计-10

累计-10

年均下降2.1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

累计-13

累计-13

年均下降2.8个百分点

城市污水处理率(%)

85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5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25000

>40000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760

>7600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突出中心城区,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带动能力,建设魅力叶集

加强城镇规划,注重内涵改造,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精心构建“一核两星”的城镇空间布局,努力争创园林城市。到2015年,力争全区城镇人口超过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超过8万、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小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1、加快城区开发。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建成鄂豫皖边际新型工贸小城市和宜商宜居城市为目标,强力推进观山北路等北部区域土地收储,大力推进“百代名城”、“恒实财富广场”、“御花园”、“红柳湾”、“京辉财富广场”等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到2015年,累计收储商业土地3000亩、新开发商品房面积100万平方米。按照“加快改造,靓化老城;扩展空间,建设新城”的思路和“东拓、北扩”的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的拓展时序,精心打造核心商住区、休闲商务区、政务服务区和现代物流区,逐步拉开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把新城建起来,使旧城靓起来。

2、推进旧城改造。坚持“突出重点、增强功能、逐步改善、和谐推进”的原则,一是加快对万寿路以南、固叶路以东、皖西路以北、金叶大道以西老城区的改造开发。加大对老城区内的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市场的改造力度,逐步搬迁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商住服务功能。二是加快对兴叶大道以南、民强路以东、万寿路以北、金叶大道以西的北部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政务中心建设步伐,有序建设高档住宅小区,努力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政务服务等功能,逐步形成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办公和商住功能组团。三是加快对兴叶大道以南、滨河路以东、南海路以北、民强路以西的西部城区改造。依托濒临史河,遥望河南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发滨河高档住宅小区,提升叶集西大门形象。四是加快对皖西路以南、民强路以东、大别山路以北、东楼路以西的南部城区改造。着力引导个私工业园、木材市场和木材加工企业有序搬迁,对城中村进行大规模改造,集中建设廉租房和安居小区等保障性住房,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五是加快对未名路以南、金叶大道以东、大别山路以北、东外环路以西的东部城区改造,大力建设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不断增强物流服务功能,同时,加快周边住宅小区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站前经济区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在建好宁西铁路复线叶集段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出城道路等级,新建、改建和扩建花园路、未名路、站前北路、环城路等一批城区主干道,着力实施老城区支路和巷道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中心城区的交通条件。加快推进交通指挥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公共运营管理。到2015年,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区主干道30公里以上,初步形成“六纵八横一环”的城市路网格局。加快城区电网、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自来水厂、管道天然气、公共停车场和排水、防洪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加强城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强化文化体育中心的服务功能,完善医疗和预防保健设施,满足居民医疗卫生需求。

4、提升品位形象。以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形象为目标,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逐步把叶集建设成为环境美、形象优的新兴工贸城市。一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着力构建以滨河绿地为纵向骨架,以312国道和宁西铁路两侧防护绿地为横向骨架,城区大型公园为绿核,城区主次道路为绿网的绿地系统。沿兴叶大道、花园路、未名路、南海路、皖西路、大别山路等东西向主要干道和沿民强路、金叶大道、站前路、东外环路等南北向主要干道布置带状绿化。在大力提升未名广场品位的基础上,着力在未名路中段北侧、新政务中心南侧,围绕沿岗河建设城市滨水长廊;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和皖西路两端建设城市入口公园。在城市的西北郊和茶棚村建设苗圃、花圃等城市绿化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城区绿地率提高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5m2。二是建设城市景观系统。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建设控制性详规和主干道两侧修建性详规以及道路交通、燃气、给水、夜景亮化、特色街区等专项规划。加快完成中心城区主题形象概念策划,主要地块建筑色彩和标志性建筑风格景观规划设计以及金叶大道、城区主要出入口等地块的城市设计,尽力体现叶集城市特色。加快建设沿岗河等城内主要水体沿线滨水景观带和312国道、宁西铁路生态走廊景观带以及老城、站前、行政中心景观区。三是建设城市污染防治系统。以创建优美、清洁、舒适的宜商宜居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等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的容器化、无害化、填埋化。提高城市主次干道、公共绿化、体育场地、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清扫率,努力创建园林城市。

5、推进两星建设。以“四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即开发一条商业街、建设一个客运中心、开辟一个农贸市场、开发一个标准化住宅小区),重点实施三元中心城镇建设和平岗街道开发建设。以把三元、平岗建成叶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中小商贸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餐饮住宿、小百货、小超市、农业物资、五金建材等商贸服务业,积极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交易方便、卫生安全的农村集镇商业网络体系和规范、竞争、开放、有序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增强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6、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抓好汽车站、火车站、学校周边、城市公园、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城郊结合部等重点道路、重要地段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市场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地下管线和户外广告的管理,大力整治乱搭乱盖、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贴广告、乱挖道路以及“扬、撒、滴、漏”等违法违章行为,加快创建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完善三级联动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乡办主体和村、社、组的基础作用,构建控违拆违和市容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文明创建。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为目标,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文明新风尚,不断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专栏4:“十二五”期间叶集试验区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1、叶集试验区城镇发展布局

一核:中心城区。

二星:三元乡、平岗办。

2、“六纵八横一环”城区路网结构

①六纵:东外环路、站前路、金叶路、观山路、民强路、滨河路。

②八横:大别山路、皖西路、史河路、南海路、万寿路、未名路、花园路、兴叶大道。

③一环:兴叶大道——滨河路——大别山路——东外环路。

3、中心城区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超过8万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现代小城市框架,基本建成工业强区、商贸强区和财政富区,努力争取建成园林城市。

4、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城区路网工程:主要包括花园路、未名路、滨河路、站前北路、东外环路、大别山路新建,皖西路、金叶大道改造,史河路、南海路东西延伸,开发区道路、公共停车场以及交通服务中心等建设工程。

★城区电网工程:主要包括110KV孙岗变电站新建、110KV叶集变扩建、10KV线路新建和改造、配电台区及下户线建和改造等工程。

★城区治污工程:重点完成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场以及大团结食用油、祥隆羽绒、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金叶炭素科技等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城区民生工程:重点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供水管网、二水厂、天然气管道、加油站、停车场、加气站、公厕等建设工程。

★城区行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区直单位综合办公楼、就业服务中心、土地征收储备中心、环境监察中心、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中心、公安技侦大楼、法庭、检察室、金融大厦以及社区中心建设。

★城区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包括对沿岗河、史河、胜天支渠、二道河等城区河流的治理。

★城区美化工程:重点包括建好中央森林公园、柏树庙公园、城市文化体育广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带,在新建城区和城市外围地区,同步建设公园绿地,塑造城市门户景观形象。在旧城区建设街旁绿地、带状绿地、小游园、绿化广场,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景观环境。对城区道路路标、路牌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完成城区所有主干道路灯,并向小街、小巷处延伸。加强重点地段立面空间的亮化、美化,着力提高市容市貌品位。

★城区市容工程:在皖西农贸市场、思源农贸批发市场等处新建三个垃圾中转站及公厕,建设一批垃圾转送点,建设餐厨、粪便等综合处理设施,改造小区垃圾池,建设、更新果皮箱,实现社区垃圾桶装化、分类化,在所有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

★城区商住小区建设工程:重点包括徽商御花园、恒实财富广场、中央花园、龙江商业城、红柳湾小区、百代名城、新金谷园小区、步步高花园、南海公寓、京辉财富广场以及其他商住小区建设工程。

(二)打造百亿园区,培育百亿产业,推进工业跨越,建设实力叶集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全力打造百亿园区,积极培育百亿产业,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为建设工业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设百亿园区。突出招商引资,坚持工业和服务业“两业并举”,强力推动工业集中区、市场集聚区和未来新城区“三区同创”,积极争取大项目、大集群、大企业“三大突破”,逐步把开发区建成为产业承接的核心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城区形象的展示区。到2015年,力争开发区新拓展面积超过8平方公里,新建成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新引进项目100个以上,累计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一是推进园区整合。按照“便于统筹管理、便于招商引资、便于形成集群”的思路,积极推进个私工业园、绳铺木材产业园、站前物流园和经济开发区的有机整合,大力增强开发区的统筹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打造全省知名的开发区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开发区扩区。全面完成开发区扩区申报审批工作,力争每年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1.5亿元、收储土地1000亩、开发1000亩、建成1平方公里,到2015年,基本形成5平方公里的核心工业集中区。三是建设专业园区。立足对外承接和对内转移,建好木竹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专业性产业园,不断提高开发区的产业集群能力。到2015年,力争开发区木竹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元,形成超10亿元产业集群2-3个。四是引进一批大项目。以木材加工、轻纺食品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引进一批牵动性大、支撑性强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十二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不低于20个,五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的战略性项目20个以上。

专栏5:叶集工业主要承接平台

1、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集群程度高、发展潜力好、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项目。

2、沿岗工业区。以承接轻纺、食品、木材加工为主。

3、彭台产业园。以食品、建材、化工、新型材料等产业为主。

4、绳铺木材产业园。以板材加工为主,园区位于叶集西部门户区,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发展,园区发展空间有限,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园区有序搬迁。

5、个私工业园区。以木材、建材加工为主。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产品档次低,已无发展空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园区有序搬迁。

6、大别山木竹市场。以杉木、松木加工为主,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产品档次低,已无发展空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园区有序搬迁。

7、木质包装材料基地。以杂木加工为主,园区处于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落后,产品档次低,已无发展空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园区搬迁。

2、打造百亿产业。以把叶集打造成全国性木材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到2015年,力争木材加工业产值接近100亿元。一是推进集群集聚。力争在开发区新建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的包含中小企业孵化器在内的大型木竹加工产业园。同时,利用合六工业走廊建设和312国道恢复的机遇,把沿线建设成为集木材加工、交易、仓储、运输、研发于一体的木材产业集群带。加快个私工业园、绳铺木材产业园搬迁步伐,引导现有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全国性人造板和家具制造基地。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在使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节材型、功能型产品以及新型装饰、装潢材料。大力发展林木机械、压力锅炉、小五金等木材加工关联产业。三是提高科技含量。设立木竹工业专项科研基金,建立多元化木竹工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创建省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培育精品名牌。大力开发名、特、优、新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引导企业进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申报注册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培育精品名牌。

专栏6:叶集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方向

★人造板材

在巩固提高板材、指接板、集成材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细木工板、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多功能胶合板、阻燃复合板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发展以绿色环保、综合利用、复合材料等为特点的替代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的“节木替代型”产品,使人造板材生产向规模化、功能化、高效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年产各类板材达30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超30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5家,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20家。

★家具制造

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家具设计水平、企业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高档实木门、实木家具、仿古家具、欧式家具和实木家具配件、组装件等产品,促进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适应未来家具的发展趋势,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尝试运用置入机械传动、传感器、单片机、嵌入式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开发智能型系列家具。加快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打造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力争在站前物流区新建一个占地200亩的家具专业大市场。家具生产达到100万套,产值超15亿元,超5亿元企业1家,千万元以上企业10家。

★木制工艺品

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努力开发市场紧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家居装饰材料,高档体育、文化木制品,汽车装饰品,木制古式建筑、人物和动物系列工艺品,木雕、木贴画、木制酒桶、小提琴、竹编、柳编、木竹玩具,以及具有叶集特色的木制旅游纪念品等产品,迅速形成规模化生产,推动木制品生产向种类多、品质高、工艺新等为特点的方向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木制品行业产值超10亿元,出口创汇能力达5000万美元。

★活性炭

在现有五大类十八个品种木质活性炭生产的基础上,走产学研之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开发低灰、高强度、高吸附性能、具有特殊用途的新产品,实现木质炭、竹炭、植物桔杆炭等多品种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活性炭行业产值超5亿元,出口创汇能力达1000万美元。

★关联配套产业

大力发展运输、环保油漆、包装、木竹贸易、林木机械、压力锅炉、铰链、锁、扳手等木材加工上下游配套关联产品生产企业。力争“十二五”末,木竹加工关联配套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3、做大主导产业。按照“立足现状、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方针,重点扶持木竹深加工、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等五个主导产业。到2015年,力争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10亿元。一是木竹深加工产业。优化结构,延伸链条,壮大龙头,到2015年,力争木材加工业产值接近100亿元。二是机械电子。大力引进钢结构、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木工机械、环保机械、汽车零部件、冶金铸造、电线电缆、五金加工、电子产品生产等项目,到2015年,力争机械电子产业产值超过5亿元。三是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引进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油茶加工、蔬菜深加工、渔业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到2015年,力争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亿元。四是轻工纺织。大力引进羽绒加工、服装加工、麻制品加工、毛绒玩具加工、箱包加工、鞋帽加工等项目,到2015年,力争纺织服装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五是新型装饰建材。大力引进金属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和节能建材项目,到2015年,力争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超过3亿元。

4、培育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六安市创立产业发展扶持重点,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三个新兴创立产业。到2015年,力争新兴创立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一是新能源产业。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新能源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二是新材料产业。积极引进晶体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光电产业项目、新型功能材料项目、新型显示材料项目以及新型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项目,逐渐培育壮大产业规模。三是生物医药产业。立足近邻大别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保健品、生物制药、中成药制品和环境生物制品产业。

5、完善组织体系。重点围绕“大企业、大梯队、大集群”方向,着力构筑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一是加快培育企业航母。加大重点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力争在木竹加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中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大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即一个担保机构,一个典当行,一个小额贷款公司,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创业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努力培育一批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三是全力构建产业集群。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木竹加工、农副食品加工、轻纺服装等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产值近百亿的产业集群1个,超十亿的产业集群1-2个。

专栏7:“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企业

★木材加工企业:管仲木业、林星板业、亚圣木业、金桦木地板、俞林木业、金徽人造板、康运木业、裕恒木业、绿源工艺品、龙啸工艺品、森美源家具等规模企业。

★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大团结植物油、保顺饲料、御味园食品、三元粮油、沛雨食品、金色良辰、映山红生物科技、亿达油脂等企业。

★轻纺服装企业:集伟鞋业、祥隆羽绒、友冠箱包、靓之华衣帽等企业。

★化工企业:林星精细化工、金叶塑业、金可达肥业等企业。

★建筑建材企业:大江水泥、金龙石材、鑫盛玻璃、广厦建材等企业。

★机械电子企业:红太阳动力机械、鸿星龙电线电缆、凯顺环保机械等企业。

★钢结构及金属制品企业:纳海川钢构、福瑞祥不锈钢管材等企业。

(三)构筑核心商圈,培育特色街区,增强服务功能,建设繁荣叶集

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力争新建1万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2个以上,2万平方米以上仓储物流设施1-2个,大型专业市场1-2个,逐步把叶集打造成鄂豫皖边际地区商贸物流中心。

1、构筑一个核心商圈。利用老城区人口集中、小区较多的优势,努力建设东到金叶大道、西至民强路、南到皖西路、北至南海路的核心商业板块,重点发展购物中心、百货、超市、专业店、餐饮店等商业网点。积极引进金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努力形成功能完善、管理先进、人才集聚的金融商务集聚区。逐步打造成为能够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物需求和多层次、多方位消费需要的现代商业中心。

2、培育四条特色街区。本着循序渐进、示范带动、市场主导、和谐共建的原则,着力打造观山路、史河路两条特色商业街和南海路、金叶大道两条休闲商务街。一是打造观山路特色商业街。“十二五”期间,重点利用对周边城中村进行改造、大力建设商住小区的机遇,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为集购物、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解读叶集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二是打造史河路特色商业街。西段主要大力发展餐饮休闲业,东段主要发展购物、商务、金融等服务业。三是打造南海路休闲商务街。“十二五”期间,重点着力实施南海路东延西拓工程,努力打通东、西两路。东段重点发展依托物流园区的配套商业,中段重点发展购物、宾馆、酒店、商务、休闲等高端服务业,西段重点发展服务周边小区的中小商业。四是打造金叶大道休闲商务街。“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推进沿线的旧城改造、巷道整治和城市亮化,加快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集聚引进一批大型商贸和商务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商务、休闲、住宿、餐饮、信息、金融等带动作用大的服务业,逐步营造商业氛围,不断增强辐射功能。

3、增强四大服务功能。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并举,不断提升城市服务业能级。一是增强购物服务功能。努力新建1-2个购物中心。积极支持社区和沿街中小零售店、专卖店集群集聚式发展,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和辐射能力。二是增强现代物流功能。围绕建成鄂豫皖边际地区仓储物流基地,大力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不断完善商务信息、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等物流配套功能。着力做大做强专业市场,大力改造提升皖西农贸市场、金太阳建材市场等4个现有市场,新建大型专业市场1-2个,力争年均建设专业市场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建成专业市场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三是增强旅游文化功能。加快对叶集未名纪念馆、江西会馆等重点文化遗产的修建和重建。大力推进文化娱乐与健身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创作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四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创办养老、托幼、文化、健身、医疗、家政、维修、物业管理、便民菜场等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入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社区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组织,积极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专栏8:“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和项目

★商贸物流业:主要包括思源农副产品市场三期、金太阳建材商贸城二期、金天地汽摩配市场、金巢物流市场、现代粮食物流园、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生活资料购物配送中心、孙岗农贸市场、皖西农贸市场、大别山木竹市场等物流设施新建、改建、扩建、搬迁或提升项目。

★商务休闲业:主要包括史河西路美食街、古堰沟农庄休闲度假村、3个星级宾馆、滨河休闲带等建设项目。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叶集名人纪念馆、城区未名广场、未名四杰故居、老街古民居、江西商务会馆、柏树庙等重点文化遗产的修建和重建以及史河湾文化产业园、体育健身中心、广电中心、文化广场、影剧院、乡办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楼、文化长廊、大别山植物园新建等项目。

★农村商业:主要包括“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村级便民商业中心建设、农资连锁经营和村级服务社建设等项目。

(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叶集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扶农、惠农、强农政策,建设农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我区由农业小区向农业强区跨越。

1、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形成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层层开展丰产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批高产水稻示范片。加快优质山芋、菜藕、西瓜、金银花、玉米、豆类等特粮特经专用品种开发,到2015年,力争特粮特经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扩大我区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到“十二五”末,力争我区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3个以上,中国名牌农产品实现零的突破。

2、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一是推进优质水稻、油菜、油茶、畜禽、水产、蔬菜、大麻等七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15年,力争中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油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大麻基地达到1万亩,油茶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二是在支持映山红生物科技、大团结食用油、沛雨羊肉、生源粮油、三元粮油、御味园食品、祥隆羽绒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加工值达到10亿元,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个以上。

3、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大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推广普及畜牧业新技术,大力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力争建成规模养殖示范基地10-20个,争创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3个。

4、实施菜篮子工程。突出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蔬菜加工三个重点,增加平岗、孙岗、三元等乡办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建设以茄果类、豆类、叶菜类为主的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到2015年,力争基地面积超过2万亩。

5、实施生态林业工程。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和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竹藤花卉、珍贵树种和药材培植等新兴产业。建成林权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林权流转。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保障林区秩序稳定。到2015年,力争实现有林地面积8.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8%,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

6、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流转交易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主渠道,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四是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直接面向农民的区乡两级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服务体系。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长远,加强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按照“有基地依托、有产业支撑、有运输网络、有可用土地”的要求,全面完成镇区安置小区、农村中心村规划。以村庄整治、移民迁建为重点,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安全饮水、退耕还林以及社会事业和扶贫开发工程建设,筛选若干个基础好、潜力大的区域,逐步建成一批环境美、设施全、聚集强的中心村、城郊村和迁建村。

专栏9:“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重点建设项目

★农业基地项目:主要包括优质水稻基地项目、油菜基地项目、油茶基地项目、蔬菜基地项目、畜禽养殖产业基地项目、水产养殖基地项目、大麻基地建设项目、种养业良种基地建设项目、标准良田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质高效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等。

★农业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粮食产业园建设项目、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林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培育项目等。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流转项目;农业机械化项目;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项目;丰产示范区建设项目;水稻油菜高产攻关项目;特粮特经高效规模化项目;优势农业品牌建设项目;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项目;新一轮沃土工程项目;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项目;农业生物灾害防控项目;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项目;畜牧业升级计划项目;水产跨越工程项目;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菜篮子工程项目;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项目;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

★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第二轮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流转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村交通项目、农村新能源工程、农村电网项目、解大堰治理工程、病险水库和山塘堰口堤坝除险加固项目、史河防洪治理工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项目、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农业生态保护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等。

★扶贫开发项目:主要包括雨露计划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产业扶贫项目、金融扶贫项目、资金互助扶贫项目、连片开发项目、移民扶贫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等。

★重点扶持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万隆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春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叶集试验区养羊协会、平岗办事处金银花产业协会、平岗办事处西瓜产业协会、丰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畜禽防治协会、金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叶集试验区养猪协会、旭升养殖专业合作社、金三元养猪合作社、叶集植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平岗新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平岗利民专业合作社、叶集试验区农村能源协会、新凤养殖专业合作社、叶南新旺种植专业合作社、三元兴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申元农资经营专业合作社、叶集试验区四林土鸡养殖合作社、侯堰头白鹅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五)健全七个平台,夯实发展基础,提高支撑水平,建设能力叶集

立足“完善设施、健全体系、增强功能、保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打造交通、水利、电力、信用、人才、生态六大平台,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超前发展,加快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叶集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

1、交通支撑平台。大力实施路网改造升级、路网延伸、危桥新建和改造、渡改桥、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安保、客运站场等交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312国道恢复、中心城区路网和集镇道路建设,积极推进县道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延伸工程,逐步建成以城镇交通运输网络为中心,以省道209、310和县道036户孙路、乡道105为纵轴,以宁西铁路、010县道和老312国道、沪陕高速、县道042户红路为横轴的“三纵四横”交通主骨架,乡村公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体系和以叶集汽车站、火车站为中心,城乡邮政、客运、货运、仓储物流站场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44.7公里县道改造升级、104公里乡道改造、58.9公里国防战备路改造、324公里村级公路延伸、31座危桥改造、17座桥梁新建、15个农村客运站点新改建和376公里公路保安工程,基本形成村村相连、路路相通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

2、水利支撑平台。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城乡供水等七大工程,努力构建牢固的防洪减灾体系和水供应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不断降低万元GDP用水量。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不断减少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全面增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体系、基层服务体系、水利应急管理体系、水行政执法体系等为内容的县级水利能力建设。到2015年,力争史河防洪堤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城镇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日;城镇污废水处理量达到85%;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2万亩。

3、电力支撑平台。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安全、清洁、高效、优质能源的使用比重。积极推广各种节能新技术、新设备,逐步实施职能电网建设。加快输变电和电网改造工程建设,逐步构建起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电力保障平台。按照“高、中、低压配网统一规划”的原则和“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思路统筹规划各级电网。“十二五”期间,新建主变容量50000KVA三元变电站和110KV孙岗变电站。优化各级配电网网架结构,着力解决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综合保障能力。

4、金融支撑平台。鼓励扶持国内外金融、保险、证券、资产管理、担保等机构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和营业网点,争取新设立网点3个以上。积极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争取新增加2个以上。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综合理财、财务顾问等银行中间业务。

5、信用支撑平台。打造以政府信用为主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信用支撑平台,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十二五”期间,重点构筑以企业联合征信数据服务平台、个人信用征信数据服务平台、信用法规制度保障平台为重点的三个基础支撑平台,完善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的三个基本管理体系,构建以综合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信用服务系统为重点的三个信用应用系统,着力打造“信用叶集”。

6、人才支撑平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强化人才使用效能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为重点,强化优势主导产业载体建设,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开发利用区内外、省内外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着力培养一批党政人才、招商人才、经营人才、技能人才、科研人才、农村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为实现叶集试验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7、生态支撑平台。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工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程,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产业,优化用能结构,改善用能方式,引导绿色消费,加速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低碳型经济。在木竹加工、建材、食品加工、轻纺等行业,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坚持开发、保护、恢复、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实施生态叶集工程,抓好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努力增加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开展村镇绿化,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加强沙石开采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防治固体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强化对城乡饮用水水质和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监控。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到2015年,基本将叶集打造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园林城市。

专栏10:“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交通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叶集火车站扩建,312国道连接线工程,310、209省道改造工程,国防战备路改造工程,县道010、036、042改造工程,乡道106桥叶路、108尧叶路改造工程,金叶史河旅游公路建设工程,村级公路延伸工程,通自然村公路改造工程,通农业产业园、农村旅游景点公路改造工程,新改建桥梁工程,城乡客运、出租车一体化工程、仓储物流、邮政、货运一体化工程,农村公路安保工程、交通信息化工程等。

★水利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解决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大堰治理工程、26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史河防洪治理工程、600亩拆旧区复垦工程、18公里胜天支渠除险加固工程、14公里徐小圩支渠节水除险加固工程;中心城区治涝工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中心城区沿岗河、建万河、尤桥河、柳林、柳新、中心、胜天渠、西小河、二道河等小河流整治工程等。

★电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220KV叶集变新建、110KV叶集变扩建、新建110KV孙岗变电站、新建35KV三元变输变电工程、新建10KV线路182千米、改造10KV线路229千米、新建配变134台、新建低压线478千米、更换配变100台,更换低压线68千米,完成全区4.3万户电表改造,试点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信用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以“十万企业信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联合征信项目、诚信企业信用内控制度建设示范项目、企业信用协会组织承担的中小企业信用增级示范项目、信用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项目、市县(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项目、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基地示范项目以及信用文化体系方面的示范项目等。

★人才支撑平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教育名师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贫困地区和基层人才支持工程等。

★生态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商业和民用节能、农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等节能项目;城区绿化系统建设、城区景观系统建设、荒地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合六叶绿色长廊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低产林改造、农村防护林建设等城乡绿化项目;垃圾埋填场及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污水处理等城乡治污项目;木竹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新农村沼汽建设、生物质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

(六)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均衡布局,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和谐叶集

以建设和谐叶集为目标,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空间、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经济跨越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优先发展教育。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教育民生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多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市场化、民办教育规范化为目标,进一步调整规划全区中小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双元化”办学模式。紧密联系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企业、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继续实施“四创”(创名学校、创名学科、创名教师、创名校长)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教学保障、师资保障和助学保障体系。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扶持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投入机制、教育评价机制、教育维稳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力争让区域内所有孩子享受均衡、公平教育。

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不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快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转移就业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十二五”期间,争取年均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个,新增劳务输出5000人,完成在职职工培训、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2000人。

3、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以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着力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监督体系。适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疾控中心,着力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鼓励我区医疗机构与省市医院和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外地知名医疗机构在叶集设立分支机构。到2015年,力争新建二级综合性医院,创建试验区二级乙等中医院,每个乡(办)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一所村卫生室,创建市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总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优生率,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力度。到2015年,全区人口控制在1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做好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措施,扩大范围,增加投入。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与工伤补偿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积极开展新农保试点,逐步扩大试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做好救灾减灾工作。继续做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加大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大老年事业投入,逐步构筑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到2015年,力争新建和扩建敬老院9所以上,老年公寓1所。切实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作为重点,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加强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保障性租房等供应,加大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支持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

5、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城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到农村创业致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乡办建筑业和服务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整治,鼓励农民居住入小区,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土地资源产业化、公司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土地的征占补偿机制,着力提升财产性收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在一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减轻竞争性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困难企业的税负,促进工资的正常增长。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建立拖欠工资预防长效机制。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补贴政策,逐步增加省级财政的农业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范围,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力度,落实农业抗灾补贴。积极探索开展新增农业补贴采取实物、技术等物化补贴方式,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到2015年,力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接近翻番目标,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4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年均分别递增10%以上。

6、繁荣文化体育事业。重点以繁荣文化市场、创建文化艺术品牌、培育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为导向,着力建设好一批与城市性质相匹配,体现叶集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文化设施有机结合、和谐发展的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完善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完善和扩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建体育设施,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推进体育产业化。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

7、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坚持依法治区,推进“六五”普法。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和预防体系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交通运输、水供应、能源供应、信息情报、防洪、消防、抗震、气象、人防等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整合现有各类设施资源,建立全区统一协调的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平台,加强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及安全生产监管措施,确实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应急机制、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制体系、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社会组织管理建设,努力把叶集建设成为全市最稳定的县区之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同时,继续推进公安、司法、人防、国防动员、气象、统计、档案、综治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

专栏11:“十二五”期间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教育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叶集中学争创省级示范中学;皖西当代职业中专争创省级示范中专;三元初中、实验学校改造;孙岗初中、叶集二中、平岗中心小学、叶集一小迁址重建;幼儿园、标准化学校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建和民办教育工程、特教工程、校安工程等。

★就业再就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培训中心大楼建设工程、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工程等。

★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区二级综合性医院迁址新建;中医院门诊医技楼新建;区疾控中心、技术服务站综合楼新建;中医院“名院、名科、名医”建设;重点学科创建;妇幼保健所建设;妇幼保健二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城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三元卫生院迁址扩建;孙岗卫生院重建;村级卫生室提升;民营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设备配置;卫生人才培养等项目。

★社会保障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中职困难学生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光荣院建设、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项目。

★文化体育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文化龙头带动工程、文化产业跨越工程、文化建设惠民工程、文化展示传播工程、文化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人才兴区工程、文化广播电视中心新建工程、体育馆新建工程、古堰沟开发工程等。

五、“十二五”发展保障措施

叶集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能否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崛起,直接关系到未来叶集的发展前途。鉴于叶集不同于一般县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针对“十二五”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1、建设效能叶集。进一步理顺行政关系。把叶集的振兴纳入到六安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提升发展优先能级。同时,提请上级政府针对叶集出台财政、用地、拆迁补偿、土地置换和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强对大项目、大资本、大企业的吸引力,加快崛起进程。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以及法律咨询、集体议事、投票表决等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真正把叶集打造成全市服务意识最强、服务流程最优、服务效能最高、服务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

2、建设平安叶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化解各种危机、解决各种矛盾,打击各种犯罪,维护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全面建立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大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倡导互帮互助、扶贫济困的新风尚,倡导谅解与宽容的新关系,营造平等、友爱、融洽的新环境,构建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全力建设平安叶集。

3、建设文明叶集。进一步建设“文明叶集”,着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市民等文明创建活动,逐步建立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等各种信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建设“人本叶集”,提高就业再就业水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社会救助制度,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和老龄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努力建设温馨、包容、共享、和谐的“人本叶集”。

(二)进一步加大重点建设投入

1、扩大投资总量。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大项目投资比重,加快开发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项目承载能力,加快构筑以项目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主框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更多更好地争取国债资金和各种专项资金以及国家银行的软硬贷款,增加信贷资金供给,到“十二五”末期,力争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进一步创新民间投资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BT、BOT、TOT等投融资模式,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的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增强财政支撑能力。着力稳固基础税源,扩大骨干税源,培育新兴税源,迅速壮大财政增收的基础。切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对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体系的投入,形成可靠的财政支出保障机制。实施“金税工程”,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做到应收尽收。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不断增强财政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

3、扩大对外贸易。充分发挥我区优势外贸企业的龙头作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品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建出口品牌,建设加工贸易出口基地,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积极推动上市融资。对具备上市条件,要积极联系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加强对本地企业的金融证券知识培训,提高上市融资的意识,加快上市步伐。

(三)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1、抓好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抓好项目库建设。围绕国家和省市投资政策方向,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增长、民生工程、农林水利和文化强区等基础性项目。围绕皖江城市带、省会经济圈、合六工业走廊建设,谋划一批符合政策、符合规划和符合布局要求的大型产业发展项目。围绕六安工业化核心战略、城镇带动战略的实施和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谋划一批链接型、创立型、科技型、龙头型发展项目。尽力争取一批重点项目挤进省861项目库,一批重点项目选入市千万项目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推进项目招商。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黄渤海等重点区域,瞄准木竹加工、轻纺食品、机械制造、特农特经、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大项目,一批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产业关联度高、能出口创汇的项目,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一批能扩大就业门路,服务生产生活,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3、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条、优势产品,加强与外地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以企招商。充分利用落户客商和叶集在外成功人士的人脉关系和经济联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关系招商。充分发挥叶集在外人才和异地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项联谊和招商引资活动,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促进感情招商。聘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为我区招商代理人,促进委托招商。利用皖江城市带、合六工业走廊建设的机遇,推进利益分成的异地转移承接策略,与长三角城市共商对接,促进共享招商。加大安商服务力度,建立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区领导联系服务制度。切实加强对落户项目的履约、资金到位和建设进度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高项目履约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四)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撑能力

1、完善经济政策。积极完善能够促进大招商、招大商,促进全面招商、全民招商,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的招商政策;完善能够确保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确保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确保民生问题得以解决的财政政策;完善能够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能够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支撑高科技企业孵化的投资政策;完善能够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能够有助于增加劳动者就业,有助于繁荣商贸流通,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消费政策。

2、完善环保政策。出台针对性的环保政策,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坚决制止滥开滥采、乱排乱放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制定有利于实现绿色增长、循环增长的指导性规划,对符合要求的企业、项目在用地、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与重点支持,引导企业进行自我改造、逐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废弃物减量化。出台有关法规促进低碳型、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在土地投资强度、单位GDP水耗、单位GDP能耗、建设用地容积率等主要消耗物指标进行量化管理,对用水、用电采取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实现绿色增长、低碳发展。

3、完善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国家财政补贴政策、金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策和税收、信贷等措施,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提高社会消费预期和信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和风险担保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取消和降低服务行业的限制和税负,加快服务业发展,努力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扩展消费的市场空间。落实完善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推进农村水、电、气、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环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

1、强化规划对接。加强相关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协调、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试验区管委要结合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计划,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定期分析与评估制度,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在规划执行期间,自觉接受试验区工委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2、强化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在区域布局、产业发展、投资部署、项目决策、财税金融、土地供给、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搞好区域政策、招商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之间的配合,防止政府政策之间脱节和冲突。大力强化规划的权威性、约束性和延续性。

3、强化思想解放。促进叶集转型,实现叶集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学习、善于研究、开拓创新。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自觉学习、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和先进经验,快速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执政水平,大力促进广大干部用科学的思想去谋划工作、用先进的理念去指导工作、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工作、用高明的手段去解决工作、用踏实的精神去坚持工作、用正确的绩效去评价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最终实现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附:叶集试验区“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