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五年规划纲要
号: /202108-00010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成文日期: 暂无 发文日期: 2016-01-08 15:14
文  号: 叶政〔2006〕1号 词:
名  称: 关于印发叶集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性: 有效

关于印发叶集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6-01-08 15: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发改委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各乡、办,区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叶集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二○○六年一月八日


叶集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叶集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合理规划“十一五”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叶集、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立足叶集区情,把握宏观经济走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战略重点,强化发展措施,不断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五年,区工委、管委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以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为主战略,团结带领全区上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奋力跨越,克服了体制不完善、资金匮乏、土地存量严重短缺等一系列制约“瓶颈”,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显著进步,提高了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913元增加到5344元,年均增长12.9%;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0:24:36调整为2005年的31:37:32,尤其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总产值由2000年的3.8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1.5亿元,年均增长24.5%;财政收入5000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元增加到2603元,年均增长5%。

2、加快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十五”期间,全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建设投入,集中精力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电源电网等重点领域,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过去五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8.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8倍。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项目开工总计达31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4亿元。

3、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2000年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内生力量促进扩大开放,综合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政府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办事效率不断提速,开创了依靠开放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外资850万美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突破10亿元。林星板业、集伟鞋业、金叶建材、捷丰食品等一批规模企业落户叶集。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突破8亿元,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资源配置取得新的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已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初步建立。“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残疾、五保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控制,人口结构日趋优化,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国土环保、电力通讯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全区呈现出健康和谐的发展局面。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经济运行环境中涌现出的许多新矛盾与多年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使“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从经济综合实力来看,与全市平均水平及兄弟县区相比,人均RDP虽排位靠前,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撤区设市”的要求比,差距更大。特别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

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市场经济主体还很脆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发展基础不实;规模企业、骨干企业还不多,财政贡献率低;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理想,交通及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还很明显;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的拉动作用较弱;财政收入虽逐年增长,但盘子较小,用于建设的资金少,投融资渠道仍然较窄等等,都在影响我区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二)“十一五”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将加大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都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有利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基础设施环境改善,进而迅速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周边县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豫皖边陲将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板块,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资金、资本的充分整合,将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十一五”发展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1、具备快速发展的机遇。叶集是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区和安徽省惟一的改革发展试验区,同时又是省政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镇,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将有一系列利好措施,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将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拉动经济更快发展。

2、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中心城镇的载体功能和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坚实,配套条件较为充分。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资本扩张期,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城市意识大大增强,人民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3、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从交通条件看,已建成的312国道、宁西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宁西高速、合武高速、商景高速、沪汉蓉高速铁路等,在以叶集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东进西出的快速通道,处于这一交通网络枢纽位置的叶集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从资源配置看,处于大别山区和江淮平原结合部的叶集,周边矿产、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腹地宽广,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区位上看,叶集位于中西部结合部,是中原地区进入华东地区的咽喉,在承接产业转移、谋求区域联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从现实情况看,叶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试点,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各级、各部门把握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叶集加快发展的潜能将逐步释放。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奋力崛起的条件。只要我们抓住国家政策调整、经济调控中蕴藏的机遇,积极妥善应对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就能够推进叶集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奋力崛起。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基于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和发展形势判断,“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招商引资和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奋力打造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把叶集建成豫皖边际上的新兴城市。

(二)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叶集奋力崛起、加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上,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发展速度跨越,实现经济总量赶超,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坚持以改革创新总揽全局。继续推进体制创新,深化机制改革,着力构建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健全充满活力、奋发进取的工作机制,全面营造利于发展、促进发展的环境。

第三,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战略。突出工业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木竹产业,大力培育轻纺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建设新兴城市目标,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城镇化水平。

第四,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为抓手。牢固树立无外不快的思想,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大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积极引进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商贸物流及其他各类项目,努力推进叶集跨越式发展。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抢抓国家加大对农村,对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乡村道路等领域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投资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紧构建和谐叶集。

(三)主要目标

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建设新兴城市,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重点,高起点起跳,快速度跨越,大力度推进,努力实现以下战略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二番,力争翻二番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以上,总量突破3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9%、54%、27%。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美元,力争达到2000美元。

2、确保实现财政总收入2亿元,力争达3亿。

3、努力实现“五五”目标。即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培育50家超5000万元产值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其中木竹加工产值20亿元,轻纺制鞋工业产值15亿元,食品工业产值5亿元,其他工业产值10亿元),开发商品住房面积5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4、初步形成一个新兴城市框架。城镇面积达1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4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1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5、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机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正式建成市辖叶集区,争取设立县级市。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强力推动工业发展

以发展城市经济为总纲,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构建强势产业体系,在大企业、大项目、大集群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内新建固定资产投资超300万元的工业项目100个,其中超亿元投入的项目2个,超5000万元投入的项目10个,超千万元以上投入的项目30个,到“十一五”末,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企业1家,超2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8家,基本形成工业主导型的城市经济新格局。

1、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立足木竹产品制造、轻纺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协作配套,选准项目,强化招商,促进企业规模扩张,推动规模工业优化升级。

木材加工业。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挖上下游关联项目,引导鼓励民间投资,推行集群式招商引资,加快木竹产业发展,建设区域性木竹产业制造中心。“十一五”期间,全面规划建成木竹产业园区,新上各类板材生产线150条,新上家具生产线30条,形成木材加工能力200万m3,板材生产能力100万m3,各类实木门50万片,家具生产能力达35万套,木材加工产值达20亿元,木材交易额突破25亿元。

轻纺食品业。加快沿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力争引进一批轻纺食品工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优势相对集中的轻纺食品加工基地。依托集伟鞋业和皖西羽绒基础,完善投资服务体系,争取企业增资扩张,壮大企业规模。“十一五”期间,建成各类鞋业生产线15条、服装生产线5条、羽绒制品生产线3条,至2010年,形成年产1500万双各类鞋、50万件服装、10万件羽绒制品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依托世行科技示范项目,引进羊肉深加工企业,利用周边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力争形成新的经济支柱,确保轻纺食品工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

建筑建材业。紧紧把握内需扩大、建设开发加快的趋势,适度发展建筑建材业。在现有金叶建材的基础上,扩建两条60万吨水泥生产线,2006年新建一条,2008年再建一条。“十一五”末,形成15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拉动以水泥为原材料的预制构件工业的发展。充分挖掘黄砂资源潜力,加大技术创新和对外招商力度,开发新型建材项目,促进建材业健康发展。

2、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发挥叶集民营经济起步较早、数量相对较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创业体系,加强诚信环境和投融资渠道建设,创造条件,建立投资担保公司,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重视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导组建民营经济行业协会,提高民营经济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发挥外出人员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优势,积极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发展一批中小工业项目。大力推进产权联结,推行股份合作,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3、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做实做大工业园区,利用园区吸纳辐射作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关联配套企业发展,走聚合联动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沿岗工业区。在集伟鞋业、林星板业等骨干工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沿岗工业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尽快在北外环和孙岗街道之间建成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区实施招商引资主战略和工业化核心战略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以上,新引进超亿元投资企业2家,实现超亿元产值企业10家,园区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

精心规划建设木竹产业园。立足大别山木竹市场、个私工业园、绳铺木竹加工园区基础,在皖西路以南、金叶路以西规划建设木竹产业园,配套园区功能,加快产业集群,增创品牌优势,尽快形成相对优势多、资源利用高、区域辐射力强的木竹加工贸易园区。继续向西扩大个私工业园区,使园区面积达2000亩,力争进入企业150家,新增固定资产投入2亿元,培育规模企业20家,超千万元企业5家。加快绳铺木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确保2006年底一期工程完工。抓紧规划建设二期工程,扩大园区规模,使绳铺木竹产业园面积达1500亩,努力建设规模、品牌木竹加工企业集聚、集群的优良平台。

(二)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形成商贸物流中心

坚持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并举,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并举,市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并举的原则,突出商贸流通业重点,拓展服务领域,建成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专业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主体,发展一批为城市经济、城镇建设服务的新兴产业。

1、全力打造区域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叶集经商传统优势和即将形成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努力把叶集建成中西部结合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农资、建材、小商品、木竹产品、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五大专业市场。2006年,启动小商品市场、建材大市场建设项目,完成农资配送中心建设项目;2007年着手建设木竹产品交易市场,启动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市场,到2010年,市场总占地面积达1000—1500亩,市场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2、加快建设仓储物流中心。依托火车站场,着手规划仓储物流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健全信息交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努力把叶集建成西部资源、东部产品融汇贸易的重要枢纽,加快形成区域性的仓储物流中心。

3、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结合政务中心建设、老街改造和广场扩建,与建设新兴城市相配套,加强并改善城市软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2条商业步行街,引进2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建成2家综合性现代化商场,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引进现代交易手段,积极试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仓储式批发、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实现市场组织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4、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承接大别山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的辐射,利用特殊的区位交通优势,发挥试验区体制、政策的特殊性,规划建设休闲娱乐中心,开发特色美食街,发展文化娱乐项目,建设旅游驿站,形成休闲娱乐中心。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一五”期间新开发建设商品住宅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规范住房一级市场,大力发展二级市场,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培育法律、会计、税务等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提升服务配套水平。

(三)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新兴城市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功能分区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整合城镇资源,加大建设、改造力度,拉开城镇框架,健全城镇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快人口与产业的聚集。

1、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总规指导下的农民安置新村规划编制,做好主要街道的控制性规划,制定经济开发区、沿岗工业区、木竹产业园详规,保障城镇按规划建设,高品位建设;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实行块状开发、组团建设。以项目为抓手,以“一个中心、三个园区”和老街改造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区各功能分区建设,重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沿岗工业区、木竹产业园、行政文化中心建设,组织实施老街改造开发,分步建成农资配送中心、建材大市场、小商品市场、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市场、木竹产品交易市场五大专业市场,做大做实经济开发区、木竹产业园、沿岗工业区三个园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公园、文化休闲中心、体育场馆,建好居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场所,实现城镇产业、居民生活、外观形象的城市化转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通环城路,完善规划区路网,全面改造城镇供排水管网和城镇规划区内二道河、沿岗河、西小河等排水渠道,实现城镇主街道管网杆线全面入地。“十一五”期间,力争改造城区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道路3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

2、加强城镇创建和管理。严格城镇规划的执行监督,强化城镇建设管理,坚决制止城乡居民在规划区内私自建房,坚决制止不符规划的建设行为,切实提升城市建筑物的档次和品位。加强城镇小区的规划建设,强化社区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营造城镇新气象,增强城镇吸引力。加大居民的教育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文明经营户等创建活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3、完善乡、村二级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乡村建设规划,整合优化城镇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三元、孙岗小集镇规划和开发,促进非农化进程。以农村中心村规划建设为龙头,配套实施电力、通讯、供水等功能设施,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城镇体系。

(四)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突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规模经营为抓手,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重点抓好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经果林、苗木花卉、优质畜牧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扶持、引导作用,重点实施种草养羊项目,利用龙头企业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引进羊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山羊制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发挥种草养羊协会的示范作用,引导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行业协会体系,实现农民与市场的互动。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强化为农服务,建好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4、加强农民新村规划。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抓好农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按照“山、水、田、林、路、庄、宅”七位一体的目标,以电力、通讯、供水、沼气、交通、土地整理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民新村。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1、加强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投资保障,尽快形成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防洪保安工程为重点,完成史河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湾区洼地治理、岗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以县乡村道路硬化为重点,争取上级投入,全面改造老312国道叶集段、众叶路叶集段,提高公路等级。调动乡村积极性,加强资金配套,改造乡村公路200公里,农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以农网、城网改造为重点,规划建设220KV变电所,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桥店35KV变电所。改造110KV叶集变至35KV桥店变、开发区变、三元变、平岗变,改造供电线路59公里、35KV金平线21公里,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和电视节目数字化等工程建设,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网三网融合。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调整优化城区中小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学前教育,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加强民办学校建设,努力建成一所中专以上的职业教育学校。实施“名师、名校”工程,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水平,力争将叶集中学创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努力把三元职中创建成市级重点职业中学。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网络,完成柳树医院门诊(住院)楼、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及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规划建设叶集专科医院。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强化重大疾病的防治与监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以农村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4、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和生育时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着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层次有别、方法多样的新型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高度关注劳动就业,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创就业岗位,提高劳动就业率。加强劳动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培训技能型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重视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关注残疾人、五保对象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好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力营造充满创造活力、多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维护的和谐社会。

四、发展保障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努力克服“小农”意识,树立无工不强思想,把全区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园区开发、项目建设上来,营造一种一切为了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彻底根除“小富即安”思想,树立争先进位意识,把区内外投资者的思想统一到闯大市场、谋大发展上来,培育一种致富就是贡献价值导向;要坚决革除“小脚女人”慢慢来的思想,树立不发展就要落后、慢发展也被淘汰的危机意识,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推进跨越、奋力崛起的使命上来,增强一种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成就感。进而形成团结向上、共同拼搏的合力,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动力,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二)立足试验区特色,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建立高效、有序的服务型政府,积极探索并完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和整合区直管理部门,减少管理机构,明晰部门职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高效运转、有试验区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管理创新和机制改革,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实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工作责任组负责制,建立奋发进取、充满活力、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述职评议、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健全“能者上、庸者让、乱者责”的干部选拔、使用、管理机制。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调整城镇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办法,适度提高拆迁安置补偿标准,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积极探索有效的供地方式,加快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措施,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努力夯实在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基础上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加快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积极探索农村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改革体制,活化机制,努力打造精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要积极应对开放形势要求,站在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在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着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形成一种全力支持发展、全民亲商安商的氛围,形成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对群众的诚信教育力度,增强群众的诚信观念,营造争做守信公民的社会氛围。严格兑现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重诺守信,营造外商敢来投资的诚信环境;要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侵害企业生产经营、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治安环境;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保姆式”服务和“一票式”收费制度,着力优化服务环境,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稳定和谐的投资“洼地”。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增加建设投入

进一步扩大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工业项目为重点,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攻方向,积极迎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资本扩张的辐射,大力引进外资。突出优势产业,深挖关联项目,推进产业集群招商;围绕优质企业,发展配套协作项目,促进企业招商。强化单位责任意识,健全奖惩激励机制,推行目标责任招商。瞄准经济活跃地区,在北京、苏州、杭州、温州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实行委托招商。加大财力、人力投入,组建招商小分队,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发挥叶集城镇规模小、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充分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整体包装,积极引进集团开发或组团投资,确保在招商引资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加强对外招商的同时,要切实做好上争工作。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契机,科学编制农村交通、水利、供水、供电、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垃圾处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投入。

(五)树立人才兴区观念,引进、培养、造就各类人才

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成长环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着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团队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广泛联系在外人才,建立叶集籍在外人才库,引导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促进在外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根据发展需要,大胆引进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适当、门类齐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人才队伍。

(六)加强党委、政府自身建设,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要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班子、带头人,不断增强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策法制水平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两提一优”活动,通过活动开展,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整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多做为民之事,多谋富民之策,感化和感染群众,调动群众的发展热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领导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有效的民意沟通、矛盾调处机制,着力构建稳定和谐社会。通过加强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凝聚力,提高政府诚信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叶集、建设叶集的强大合力,扎实有效地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