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适应叶集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8)。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2005.6);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叶集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3年);
《叶集试验区总体规划(2004-2020)》(2004年)。
叶集试验区交通、供电、水利、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十一五”规划;叶集试验区各乡镇总体规划。
1.3 规划原则
1.4 规划期限
1.5 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范围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涵盖孙岗和平岗范围。北至姚店、台双塘一线,西至史河,东至史河总干渠,南至试验区区域边界。
1.6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之规定执行本规划。
1.7文本中用“下划线”标明的条例或语句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1 总体战略
2.2 战略目标
通过对叶集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叶集“十一五”期间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叶集、小康叶集为目标,奋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木材加工、轻纺食品、商贸物流),坚持三化战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落实“五五目标“(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培育50家超5000万产值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开发商品住房5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人均5000元),加速三个转型(传统商贸向现代物流转型、传统加工向现代制造转型、边贸集镇向新型城市转型),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总收入)。逐步把叶集建设成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镇。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运用体制和政策优势,大胆试验、改革发展,商贸带动、工业突破,民营为主,科技兴区,争取5─10年实现撤区设市。2020年把叶集试验区建成商贸发达,工业具有一定规模,成为一个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的皖西新兴的贸工城市。
3.1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按照安徽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要求,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及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叶集城镇体系现状,提出以下发展战略: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精神和省委提出的加快城镇化的战略决策,抓住安徽“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1、集约发展:优先发展城镇密集区(组团),打造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经济增长极。
2、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区叶集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加快三元、孙岗、平岗、桥店四个城镇的建设,实现外引内联,带动纵深。
3、空间优化:依托宁西铁路、312国道、310省道和209省道,构建开放式、网络状的城镇空间格局。
4、生态优先: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奠定城镇与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进入集聚发展阶段。
2、经5至10年建设,实现撤区设市。到规划期末2020年初步实现中心城市现代化。
1、重点加强中心城区(叶集城区)建设,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合理扩大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发挥其对区域的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核心;
2、加快三元、平岗、孙岗、桥店等的建设,使之成为区域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
城镇布局主要沿312国道与宁西铁路线和310、209省道呈“T”字型布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要城镇主要沿城镇轴带分布,形成1条城镇发展轴、1条城镇发展带、4个重点发展小城镇。
312国道与宁西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有叶集、平岗、孙岗,是全区最主要的城镇带;
310省道沿线城镇带:有叶集、孙岗、三元,是全区经济发展辅轴线;
4个重点发展小城镇:三元、孙岗、平岗、桥店。
3.2 城镇经济区划分
鉴于叶集试验区目前城镇发展非均衡的现状,未来试验区区域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叶集城区为中心的南部城镇群构成试验区发展的核心,依托312国道和310省道的交通大动脉,试验区各片区根据本区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
根据叶集试验区的自然地形、社会经济基础等特点,将资源配置与优势互补相结合,统筹兼顾,将全区划分为南部经济区和北部经济区等2个经济区,应制定不同发展政策,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包括三元乡、桥店,该区以三元乡为经济中心镇,310道为主要对外交通干线。其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其交通优势,以农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与农业综合开发。
包括叶集城区及平岗、孙岗2个卫星镇,是试验区内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区以叶集城区为核心,以新312国道与宁西铁路沿线为主要经济走廊,以312国道、310省道,宁西铁路为对外交通干线。产业以木材加工、轻纺食品、商贸物流为主导,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3.3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根据城镇经济分区,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合理选择发展重点城镇,适当发展一般城镇”的思想,不断促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规模,建立区域中心城镇—中心城镇—般城镇的三级规模体系。
区域中心镇:即叶集城区,人口22.5万;
中心镇:三元乡街道,规划城镇人口1.5万人;
一般集镇:桥店、平岗和孙岗
规划(2020年)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规模序列 |
城镇规模 |
城镇个数 |
城镇名称 |
I |
22.5 |
1 |
叶集城区 |
II |
1.5 |
1 |
三元乡 |
III |
0.3—0.5 |
3 |
桥店、平岗和孙岗 |
3.4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区域中心城市:即叶集城区,是以工、商、贸职能为主的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规划城市职能以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区域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商贸传统优势,以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积极招商引资,以地方资源型的食品加工、建材加工企业逐步扩大到轻工、机械、高新产品开发多元化生产。
中心城镇:三元乡,北部经济区中心镇
三元乡:商贸、服务和乡镇工业并重的综合型城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集市贸易,进行地方资源农产品深加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三元乡在北部的区位交通优势、优越的农产品基地等优势,规划发展成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一般城镇:桥店、平岗和孙岗,除其农业型特征外,规划根据其发展特点,实现合理的职能分工,规划将各城镇的性质确定如下:
桥店:镇域的中心镇,为镇域提供各类服务的服务型城镇;
平岗:叶集中心镇区工业卫星镇;
孙岗:叶集中心镇区工业卫星镇;
根据其主导职能特点可将城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综合型城镇、工业型城镇、旅游服务型城镇、商贸城镇和农业服务型城镇。
综合型城镇:叶集城区、三元乡
工业型城镇:叶集城区、三元乡、平岗和孙岗
农业服务型城镇:叶集城区、三元乡、桥店
商贸城镇:叶集城区、三元乡、桥店、平岗和孙岗
3.5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按照“统筹区域、强化核心、突出轴线、带动纵深”的发展思路,以城镇发展轴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构建叶集试验区“一核一轴一带四星”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中心城市——叶集城区;
“一轴”:312国道与宁西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
“一带”:310省道沿线城镇带;
“四星”:三元、孙岗、平岗、桥店。
3.6 城镇建设标准规划
3.7 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1、发展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其集聚力和辐射力,逐步建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功能完善、实力较强的现代化小城市。
2、城市主要职能:整个叶集试验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区的交通枢纽,其发展方向是以工商贸为主的区域综合性中心城市。以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区域的区位交通和商贸传统优势,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市场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型转变。
3、城市人口规模:近期为11万人,远期为22.5万人。
4、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1.7平方公里,远期为23平方公里。
5、用地发展方向:城区发展将依托叶集老城区逐步向北、西、东方向呈组团布局,滚动发展。
1、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座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基本现代化的新型集镇。
2、城镇主要职能:北部经济区中心。继续发挥传统商贸优势,加强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现有工业作为龙头,积极加大、做强这些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使之能够成为三元经济发展的支柱。积极发展个私企业,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
3、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为0.5万人,远期为1.5万人。
4、战略重点: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三元乡街道,使之成为叶集试验区的区域城镇体系重要节点,北部经济区中心城镇 ;重点建设王店、姚店、张店、僧窑、梓树园五个一级中心村。
1、城镇主要职能:叶集城区边的服务型城镇。
2、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为0.2万人,远期为0.3—0.5万人。
3、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城区和310省道向南呈组团布局发展,与叶集工业开发区连接。
1、城镇主要职能:叶集城区边的服务型城镇。
2、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为0.1万人,远期为0.3—0.5万人。
3、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城区和老312国道向西呈组团布局发展,与叶集城区连接。
1、城镇主要职能:发挥桥店优越的农产品基地等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一般型城镇;
2、城镇人口规模:近期为0.2万人,远期为0.3—0.5万人。
4.1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筹考虑。主要包括:统筹区域重大交通设施、重大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特别是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及各乡镇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
依据城郊的基础条件、发展条件等,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区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片区类型。将中心城区以外的、对中心城区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城郊片区纳入进来统筹考虑,对每个片区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提出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规划内容。
对于区域内的所有乡镇,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对于重点发展的乡镇,应该提高建设标准、加强建设管理,加速其城镇化的过程;对于特定区域(如控制发展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等)的乡镇,应该挖掘其特质,建设出有竞争力的、富有特色的乡镇。
在村统筹的规划中,要注意加强重点村、中心村的建设,改变原有村庄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建设新型的农村。规划农村向居住集中、工业集中、土地集约、设施齐全的目标努力;提高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挖掘农村风貌、产业等方面的潜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2 城乡空间管制规划
综合条件下适宜开发建设,是中心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区域。制定以开发新城区为主,老城区改造为辅的城镇空间发展方针。以建设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组团为契机,调整现有城市中心极化的功能区分布格局。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建设环境,满足中心城市发展与空间资源保护的双重要求,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综合条件下较适宜开发建设的地区,但仍需根据本地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开发规模与强度。主要包括区域重点发展的小城镇。
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规模,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在进行详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主要包括观山水库、史河及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次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地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地区等。
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以及水域生态敏感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区、矿产资源重点保护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河湖湿地、林网等。
5.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增加路网里程,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建设网络型公路格局,将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变为适度超前。
2、在预测运输总量的基础上,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科学设置客货站场。
3、近远期相结合,近期以改造和提高等级为主,新建为辅;远期以新新建为主。
4、各种交通运输设施之间,按其联运要求,创造便利条件,完善交通设施的同时,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
1、312国道与宁西铁路平行横穿全区,现状柳林大道与其立交,民强路与其立交,规划为方便南北交通及城市对外交通组织。
2、310省道:规划为一级公路,现状道路有待进一步修缮,以加强南北经济区的联系。
3、老312国道:现状柏油路面状况较好,可作为南部经济区312国道主干线的一条辅干线。
4、规划一条联系叶集城区、孙岗、桥店、三元及平岗的乡级环状公路,促进各乡镇的联系。
5.2 供水设施规划
叶集区岗区季节性缺水,湾区地下水丰富,为解决各级中心城镇用水,应采用区域供水的途径,主要分3片供水。
5.3 防洪设施规划
5.4 供电设施规划
5.5 电信规划
电信电缆全部采用光缆连接到电信分局和各乡镇。保证每个乡镇内部按市话收费。乡镇归并后相应的端局也应该调整,避免重复建设。结合全省的电信网络现代化建设,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逐步实现光纤到路边(FTTL),光纤到楼宇(FTTB),光纤到用户(FTTH)。发展可视电话,宽带可视图文,高清晰电视以及多媒体通信等宽带业务。设立互联网接入点,并逐步使主要城镇成为国内互联网的节点。
目前在叶集城区有一邮政局,各乡镇均设有邮政所。
邮政、电信分营后,应抓住新建设施的机会,调整中心邮电所的分布。在城区可结合公共设施,居住新区的建设,布置新的支局(所)。每个支局(所)服务人口约1.8-2万人,服务半径为0.5
规划措施
① 抓好农网的巩固和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区光缆联网,完成CATV城网改造,使之成为双向的750MHZ HFC网,为今后的交互业务和多功能服务奠定基础。光系统的双向传输首先以集团用户和要害部门为主,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十一五”末实现集团用户随时可通过本网互联。
②转播节目应满足和保证中央、省、市台节目的传输,并可根据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形成固定、有特色的自办节目,加强新闻广播,采编队伍的建设,形成较高的节目制作能力。
③ 利用广电网络频带宽、接近百姓、融资渠道灵活、费用便宜的优势,进行多功能开发,包括:计算机联网、电视会议、视频点播等。
5.6 区域城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城镇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目标:通过各级各类城镇社会服务设施项目指标的配置,建立和完善区域社会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强教育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各类人才。
1、发展学前教育,城镇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农村达到80%。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设施按标准配置建设,实现电化教育和拥有微机,初中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升学率达70%以上。
3、叶集城区继续大力发展技校、中专等高等教育,各乡镇完善中、小学等教育设施。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叶集城区建成科技馆,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娱乐中心(内设艺术馆、图书馆和健身房等),设置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建大型综合性公园游乐中心一处,城区图书馆藏书量达人均2册,各乡镇建设文化馆(室),青少年之家、科技站,人均拥有图书1册。
叶集城区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场馆),可举办六安市域综合性体育比赛,中心镇建设体育场,内设
中心城镇配置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以及防疫站、血防站、疾控中心等医疗设施,各乡镇配置中心卫生院、防疫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
按城镇等级职能设置不同性质、规模的商贸市场,建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骨干,一般街道为基础的综合市场体系。
6.1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
2、规划目标
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水质符合功能区规划要求,各乡镇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全区自然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叶集试验区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 位 |
指标 |
||
2010年 |
2020年 |
|||||
环境质量 |
水环境 |
1 |
重点集镇饮用水源地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要求的比例 |
% |
≥98 |
≥100 |
2 |
两大水系国控和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水质达标率 |
% |
≥90 |
≥95 |
||
大气环境 |
3 |
主要集镇空气质量处于一级环境空气质量的天数大于310天/年的城市比例 |
% |
80 |
95 |
|
声环境 |
4 |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0dB的重点集镇比例 |
% |
70 |
90 |
|
5 |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的重点集镇比例 |
% |
90 |
95 |
||
污染控制 |
废水 |
1 |
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15% |
|
||
2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 |
% |
60 |
90 |
||
3 |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90 |
95 |
||
4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 |
60 |
80 |
||
5 |
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70 |
80 |
||
固体 |
6 |
城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 |
% |
80 |
95 |
|
7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 |
70 |
90 |
||
8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60 |
80 |
||
9 |
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 |
90 |
90 |
到远期(2020年),城区及各乡镇大气环境质量所有一类控制区域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治理措施:推广利用新技术,安装净化装置,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于其它废气排放行业,要推广烟气脱硫技术和安装消烟除尘设备,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
压缩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加强科技投入,推广运用最佳废水实用技术。
城镇环境噪声近期达到一类区域标准(昼间55dB,夜间45dB),远期达到0类区域标准(昼间50dB,夜间40dB)。
加强城市固体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基本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实现固体污染废弃物的增减平衡。
7.1 城市性质
安徽省西部门户,新兴的贸工城市。
7.2 城市规模
近期(2010年):11.0万人;
远期(2020年):22.5万人。
按照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和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规划近期人均建设用地由现状的
根据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城市的东、南、北均是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城市的西部则不宜作大的发展,但近期城市向南发展动力不足。
城市用地应结合团状和带状,实行带型组团式发展模式,主要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发展。近期,城区应着重向西、北和东发展,其中向北发展城市工业用地,向西发展是建设为文化行政中心,向东发展是建设火车站经济区。向南发展物流用地和发展备用地,是城市远期的发展方向。远景城市用地可以进一步向北部的开阔平坦地区和越过铁路向南发展。
规划叶集城区由河流、道路、产业、发展时序等因素分隔,形成“两纵两横一带六区”的城市格局。
两纵:即两条纵向轴线,分别为柳林大道城市发展轴和民强路城市发展轴;
两横:即两条横向轴线,分别为312国道城市发展轴和皖西路城市发展轴;
一带:即沿史河的滨水绿化景观带;
六区:即城市的6大功能片区,分别为商贸居住中心区、文化行政中心区、火车站经济区、工业片区、火车站仓储物流区、西部门户区。
商贸居住中心区:即叶集老城区,以发展商贸和居住为主导功能。依托柳林大道、皖西路、观山路、史河西路、北关路和现有的皖西大市场、未名广场、叶集中心商城、柳林大道两侧的行政办公用地、医院、商贸业用地的基础上,对用地进行整合,以发展商贸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其中北关路北侧和皖西路南侧主要发展居住用地。
文化行政中心区:是未来叶集试验区的文化娱乐和行政服务中心所在地。在民强北路与彭台路的交叉口处规划建设叶集行政中心,结合广场形成行政区,在史河河堤的东侧分别规划有娱乐用地、文化教育用地、科教用地和滨水绿地。对六省商务会馆进行恢复。
火车站经济区: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金太阳商贸城、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必将给站前路两侧带来更多的人气,将站前路的两侧规划为市场区,形成火车站特色的经济区。
工业片区;叶集试验区的工业基地,以现有工业为基础,跳过312国道,继续向北、向东发展。
火车站仓储物流区:是叶集试验区的仓储物流园区,依托火车站的货运能力和现有的叶集国家粮库,继续向东西发展,并预留有发展备用地。
西部门户区:史河大桥为通向河南的通道,以现有的绳铺木材产业园、叶集中学、叶集二中等为依托,形成以发展商贸和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入口经济区。
1、老城区居住区
万寿路以南、民强路以东、皖西路以北、东楼路以西为老城区。对老城居住区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有步骤分重点,成片调整改造,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绿地,改善居住环境,保持特色,充实提高。规划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具有商业服务、居住、市政服务等基本职能。建议以政策和土地价值级差调整用地性质和环境容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再分配模式。加强对老城区危旧房屋地段的成片改造,降低老城区的建筑密度,对老城区内的木材市场、工业厂区进行搬迁,改善居住环境。
2、城北居住区
岗南路以南、民强路以东、北关路以北、柳林大道以西为城北居住区,规划为以多层为主的高档住宅区。用地内设置有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金融、行政管理以及公共绿化等用地,共同形成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居住功能组团。
3、皖西路绳铺居住区
史河西路以南、河堤路以东、东圩路以北、民强路以西为皖西路绳铺居住区。规划皖西路绳铺居住区应结合自然山水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地制宜的重点发展高级住宅区,以创造富有皖西地方特色的生活居住环境,体现入口景观区的独特景观。新居住区开发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控制。
4、城南居住区
皖西路以南、民强路以东、东圩路以北、东楼路以西为城南居住区,以城市新建和改建为主。对其中的木材加工工厂进行搬迁,对水渠进行清理,逐步对旧、老房屋进行改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5、城东居住区
北关路以南、沿岗路以东、东圩路以北、东外环路以西为城东居住区,为城市新建居住用地,主要为火车站经济区服务。规划为以多层为主的一类、二类居住用地,用地内设置有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居住区开发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控制。
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由原先的
1、规划布局
规划在在民强北路与彭台路的交叉口处集中布置2处行政办公用地,一处为叶集试验区行政办公中心(政府所在地),结合南侧规划的广场,形成行政中心区,并满足将来县(市)级-政府统一行政办公的要求。另一处集中布置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总面积为
1、规划布局
以皖西农贸市场、叶集商之都和柳林大道、观山路、史河东路、民强路为骨架建设城市核心商业区,以专业零售为主,发挥专卖特色服务的优势,作为老城区的商业金融中心。规划在文化行政中心区设置另一个商业中心,分布在新建的行政中心外围区域,进一步完善文化行政中心区的功能。在火车站前,即站前大道两侧规划市场用地,形成火车站经济区。规划市场用地以现有的皖西农贸市场、大别山木竹市场、绳铺木材市场等为基础,继续建设市场贸易区,发展成为全区的市场贸易中心,力求辐射周边县市的其他地区。
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对现有市场挖潜改造,完善市场功能,上档次、上规模、专业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皖西农贸市场为龙头,规划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以现有木竹市场为基础,规划大型建材、工业品及农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在建的金太阳商贸城为基础,规划在沿站前大道两侧布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家具等综合批发市场用地。皖西农贸市场要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服务于整个老城区。
规划商业服务用地总面积
教育设施布局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原总体规划略做调整,规划将科教区(包括职业教育、党校、中小学等)主要集中安排文化行政中心片区,靠近生态环境良好的史河河堤,并在其它各居住片区按标准配置教育设施。
高中教育 规划城区设高中两所。按42个班的规模发展叶集中学,占地面积扩大到8.
初中教育 建设两所初中。按36个班的规模,皖西一流的标准发展建设叶集实验学校,主要服务于老城区;在文化行政区新建初级中学一处,按36个班的规模予以发展,主要服务于新城区。
小学教育 建设六所小学,其中绳铺片区一所,老城区两所,城南居住区一所,文化中心区一所和城东居住区一所。重点建设试验区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设立36个班的规模,力争打破义务教育区域招生界限,面向试验区内外招生。
在观山北路与彭台路交叉口处规划新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并在文化行政区内预留发展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总面积
老城区文化娱乐设施较为齐全,重点进行改建和完善,注重内部设施配套和周围环境的整治。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城市中心广场,增建或改造周边文化娱乐性建筑,形成老城区文化娱乐中心。规划在史河河边集中建设集展览、科技、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娱乐中心。
文化娱乐用地的调整:因原规划的文化娱乐用地面积过大,本次规划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一部分调整为体育用地。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总面积
保留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规划史河河边布置1处体育用地,为城市体育中心(内设
体育娱乐用地的调整:原规划在柳林大道与南海路交叉口布置城市体育中心,本次规划考虑体育用地与文化娱乐集中布置,形成叶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中心。
规划体育娱乐用地总面积
规划对城区现有医院着重进行内部用地调整、建筑翻新、设备更新工作,视条件允许适当扩大其用地。
规划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按“区级医院— —片区级医院”两级配置,对叶集医院改建、扩建,并分别在片区中心内选址新建区中医院,就近服务各个片区居民。形成一主(区综合型医院),两辅(四方医院,柳树医院)的医疗服务网络。
在城区新元、桃元、北街、西街、民强5个社区各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要具有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资格,护理人员要具有执业护士资格,并经省市培训考核取得社区卫生服务合格证,每站人员不超过5人。
继续扶持四方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投资方式在卫生资源缺乏、卫生服务不足地区兴办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
近年来,叶集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目前岗南路两侧的工业用地基本用完,312国道南部产业区满足不了叶集工业的发展需求,故对整个工业用地规模和方向比原规划都有所突破。工业用地跳过312国道向北发展,与孙岗相连接,构建北部园区的骨架。
力求把工业片区建设为具有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先进的投资软环境,集产、学、商、研、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产业园区,也是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重要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未来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整个工业片区以岗南路和柳林大道为发展轴,形成 312国道北部产业区和312国道南部产业区两大片区。
以老城区为中心,形成由外围道路(公路)和主干路组成的“五纵四横双环结合”的道路网,建立以主次干道为骨架,支路健全的城市道路网络。
由310省道、河堤路(西环路)、东圩路、东外环路构成城市外环路;城区南北向主干道为柳林大道、民强路、固叶路、站前路、观山路;东西向主干道为岗南路、北关路、皖西路、南海路。
调整后路网等级:
城市主干路:道路红线按32—
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按24—
城市支路:道路红线按10—
汽车站:考虑到对外便捷、对内通达的要求,结合文化行政中心的规划,规划建设交通服务中心,把汽车站调整至岗南路与观山北路的交叉口处。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设置三处公交站场,分别设置于火车站边(东圩路南侧)、彭台路与固叶路交叉口处、交通服务中心边(彭台路与观山北路交叉口处)。城市公交站牌沿城市主、次干道按标准布置。
停车场:按配建停车场8处。其中老城区3个,火车站经济区4个,文化行政区1个。
城市道路规划一览表
序号 |
路名 |
起点 |
讫点 |
道路性质 |
长度(m) |
红线宽度 |
1 |
纬一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次要道路 |
2320 |
30 |
2 |
纬二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支路 |
2297 |
16 |
3 |
纬三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主要道路 |
2275 |
40 |
4 |
纬四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支路 |
2254 |
16 |
5 |
纬五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次要道路 |
2237 |
30 |
6 |
纬六路 |
经一路 |
东外环 |
支路 |
2220 |
16 |
7 |
纬七路 |
经一路 |
开十路 |
次要道路 |
636 |
24 |
8 |
经一路 |
纬一路 |
纬七路 |
支路 |
1808 |
12 |
9 |
经二路 |
纬一路 |
纬七路 |
支路 |
1809 |
16 |
10 |
经三路 |
纬一路 |
开七路 |
次要道路 |
1859 |
24 |
11 |
经四路 |
纬一路 |
312国道 |
次要道路 |
1854 |
30 |
12 |
岗南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主要道路 |
5002 |
40 |
13 |
彭台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次要道路 |
4947 |
30 |
14 |
北关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主要道路 |
4835 |
40 |
15 |
万寿路 |
河堤路 |
站前路 |
支路 |
3929 |
22 |
16 |
南海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主要道路 |
4891 |
32 |
17 |
史河路 |
河堤路 |
民强路 |
次要道路 |
1602 |
25 |
18 |
史河路 |
民强路 |
柳林大道 |
次要道路 |
1198 |
30 |
19 |
史河路 |
柳林大道 |
东外环路 |
次要道路 |
2138 |
24 |
20 |
皖西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主要道路 |
5165 |
36 |
21 |
纬九路 |
胜天路 |
站前路 |
支路 |
1545 |
20 |
22 |
台东路 |
民强路 |
沿岗路 |
次要道路 |
2805 |
30 |
23 |
东圩路 |
河堤路 |
东外环路 |
主要道路 |
4933 |
40 |
24 |
建丰路 |
城十路 |
东外环路 |
支路 |
938 |
20 |
25 |
茶棚路 |
城十路 |
东外环路 |
次要道路 |
902 |
30 |
26 |
河堤路 |
岗南路 |
东圩路 |
次要道路 |
3113 |
24 |
27 |
经五路 |
南海路 |
东圩路 |
支路 |
1282 |
20 |
28 |
经六路 |
皖西路 |
东圩路 |
支路 |
375 |
16 |
29 |
经七路 |
北关路 |
东圩路 |
支路 |
2033 |
16 |
30 |
固叶路 |
312国道 |
东圩路 |
次要道路 |
3831 |
30 |
31 |
民强路 |
312国道 |
东圩路 |
主要道路 |
3639 |
40 |
32 |
观山路 |
岗南路 |
东圩路 |
主要道路 |
3062 |
32 |
33 |
胜天路 |
岗南路 |
东圩路 |
支路 |
3073 |
9 |
34 |
经八路 |
岗南路 |
北关路 |
支路 |
802 |
16 |
35 |
经九路 |
岗南路 |
彭台路 |
支路 |
391 |
16 |
36 |
柳林大道 |
纬一路 |
东圩路 |
主要道路 |
5739 |
40 |
37 |
经十路 |
北关路 |
皖西路 |
支路 |
1422 |
16 |
38 |
经十一路 |
皖西路 |
东圩路 |
支路 |
887 |
16 |
39 |
东楼路 |
彭台路 |
东圩路 |
次要道路 |
2372 |
30 |
40 |
站前路 |
312国道 |
北关路 |
主要道路 |
967 |
50 |
41 |
站前路 |
北关路 |
东圩路 |
主要道路 |
2161 |
50 |
42 |
沿岗路 |
岗南路 |
东圩路 |
次要道路 |
2724 |
30 |
43 |
东外环路 |
纬一路 |
史河路 |
次要道路 |
3728 |
30 |
44 |
东外环路 |
史河路 |
茶棚路 |
主要道路 |
2065 |
40 |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基本原则,建设城市绿化系统。
结合叶集试验区城市的自然环境特色,点、线、面结合,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网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结合环境保护,设置各类防护绿地,强化主要交通干道的绿化建设,栽植地方特色树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游憩场地,配合旧城区改造,拆除旧危房,开辟公共绿地。提高居住区内部的绿化比例,新建小区绿地率应达35%以上。使叶集镇区逐步成为功能完善,具有皖西风光特色的园林化城市。
1、“两横一纵”的总体框架
以史河河岸的滨河绿地为纵向骨架,以312国道和宁西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地为横向骨架,形成以“两横一纵”的总体框架。充分利用史河河道布置滨河绿化带,控制宽度50—
2、城区沿道路绿化带纽带
沿城区北关路、岗南路等东西向主要道路布置带状绿化,沿城区固叶路、柳林大道、观山路等南北向主要道路布置带状绿化,两侧宽度各10
3、“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主要指城区内点状的绿地和其他各类专属绿地。
1、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中规划城市级公园6个,居住区级公园按标准配建。公共绿地以向公众开放、游憩、观景功能为主要特征,同时兼具教育、环境、防灾等功能。
(1)柏神庙公园:位于岗南路北侧中段。以庙会、游憩和景观功能为主,结合沿岗河的改造和柏神庙的扩建工程,成为城区的开放性公共绿地。
(2)老城区公园:即小南海公园,位于老城区南海路北侧。以游憩和景观功能为主,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和六省商务会馆的重修再建工程,是中心区主要开放性公共绿地。
(3)史河生态公园:位于史河东畔,北关路北侧。建议结合文化体育区的建设和史河两侧的空旷绿地,开发为大型儿童游乐场,安排各项儿童游乐设施,为少年儿童提供娱乐和活动的场所。
(4)工业园中心公园:位于工业园区北部。结合自然山体和大型水面,建设工业园区中心休闲公园。
(5)高速入口公园:位于312国道出入口。利用312国道出入口的门户作用 ,结合交通岛绿地,规划2块用地为公共绿地,加强绿化建设,以景观功能为主,展现叶集的城市形象。
(6)行政中心区公园:位于规划政务中心和广场的东侧。应结合政务中心和广场建设,以游憩和景观功能为主,共同形成行政中心区重要的绿地休闲框架。
2、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等,为城市绿化生产基地。规划的生产绿地在民强路的北部外围,城市的西北郊和茶棚村。
3、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包括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防护林带、高压走廊绿带三种。规划312国道两侧分别宽不小于
4、居住小区绿地
居住小区绿地属于居住用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居住小区绿地视情况不同,控制如下:
改造旧城居住区时,规划绿地率25—30%
新建多层住宅区(以4—7层为主)规划绿地率30—40%
新建花园式住宅区规划绿地率40—50%。
5、道路绿地
按《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规定: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小于40%;红线宽度40—
规划以史河大桥桥头和312国道出入口的绿地和广场绿地为绿心,“两横一纵”为城市景观主框架,以老城中心商贸区、站前路两侧的市场区、文化行政中心区及现代工业片区等作为城市人文景观副框架,共同组成叶集试验区的城市风貌基本骨架。
规划以自然山体和建筑物作为眺望城市景观的俯瞰点,利用道路空间联系城区内各个景观要素,同时结合道路、河流等不同景观特征的视线通廊,在重点的景观区(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组团中心、城市主要出入口等)加以微观环境设计作为强调。
1、滨水景观区
该景观风貌区由史河,西小河、胜天渠、尤小河、沿岗河等城内主要水体、滨水的休闲绿化带和建筑等组成。结合沿岸绿化,突出其亲水性。以水为主的景观带应成为联系各城区的纽带,以开阔、绿色、宜人的亲水空间给人以多方位的视觉享受。
2、绿化景观区
该景观风貌区是城市的生态调节区域,对于城市景观本身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该区域由柏神庙公园和沿312国道和宁西铁路两侧的生态走廊等组成。其中柏神庙公园应发展成为集庙会、旅游观光、假日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区内重要的景点。
3、老城中心商贸景观区
该景观风貌区主要以皖西市场及周边地区为核心,该区域应创造出轻松、宜人、舒适的购物环境,保留街道宜人的尺度。沿街的建筑立面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修缮和改造,风格应当统一。根据市民、游客的购物需求,应精心布置建筑的外部空间,如设置休闲、饮食的小广场,插入点状的小片绿地,节点设置景观小品,综合改善相配套的服务设施等。其中小南海公园应成为城区内重要的景观节点。
4、行政中心景观区
行政中心景观区是城市现代化、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集中体现。建筑以多层为主,可结合玻璃幕墙、钢架等元素形成现代建筑群,结合大面积操场、绿地、广场组织景观系统,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的景观环境。
5、现代工业区
该景观风貌区指规划中的312国道两侧的工业区。该区内的绿化景观(包括道路两侧的防护林,厂内的绿化等)应同时注重生态环保和景观两方面要求。该区内应注意标准厂房和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厂房的相互结合,在总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避免单调的重复。区内各管理服务设施应当集中布置,避免各自为政,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1、主要景观道路
西环路作为最主要的景观道路应强调其亲水性,临水侧视情况不同,最大限度的开辟为沿河绿化带。在强调交通功能的同时应考虑景观上的要求,沿路两侧各设置
2、主要景观节点
312国道在城区的出入口、史河大桥桥头、火车站两侧等应该予以重点的景观控制。在这些节点设立地标、雕塑等标志物,结合绿化营造出绿色的生态环境,突出“绿色交通”的主题。
城区内主要公共空间和景观道路交叉点如老城区公园、未名广场、史河公园、柏神庙公园、桥头广场、六省商务会馆等予以重点的景观控制。应注意广场周边建筑尺度的把握和绿化景观的引入,结合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为市民创造理想环境,满足市民多方面的要求。
金寨梅山水库、史河为城市近期水源。叶集建成区以南的观山,可以引史河干渠水修建水库,作为城市的远景备用水源。
近期3.3万吨/日,远期8.5万吨/日。
远期在史河上游,宁西铁路以南的茶棚村附近,规划一座地表水厂,一期规模按1万吨/日供水能力设计,二期规模达到3万吨/日。
规划远期建成环状、枝状相结合的供水管网系统。给水管网采以外环和几个内环构成的环状网络为主,若干树枝状共同组成,使水量互为补充,提高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压。逐步改造老城区现有输配水系统,扩大配水管网直径,使给水管网更加安全可靠。
史河取水口上游
1、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及原有的排水设施,疏浚、整治史河及其它管渠,提高调蓄和排水能力。
2、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合理划分雨水排放区域,确保汛期雨水快速排放。
3、合理确定排水体制,防止环境污染。
雨污分流制。
1、污水处理厂
规划近期在城北新建污水处理厂,近期规模为2.6万吨/日,预留远期扩建用地,污水处理厂周围应预留
2、污水管网
形成树枝状的污水管网系统。
按照 “分区排水,就近排放”的原则,就近排入管渠,最终排入史河。
目前叶集镇区现有三座35KV变电站和一座110KV变电站,2009年在孙岗新建110 KV变电站一座,在桥店新建35 KV变电站一座,已能满足叶集今后一段时间发展要求。
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10KV叶集变电所,地处叶集负荷中心,现有主变一台,随着孙岗工业园区的开工建设,容量已不能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需在孙岗开发区新建110 KV变电站一座。
2、有部分10KV线路的供电半径过大,造成线路末端压降过大。
3、一期农网设备严重老化,需加大继续改造力度。
4、随着桥店地区工农业负荷的不断增加,由35千伏平岗变电所供电已不能满足负荷增加的需要,需在桥店新建35 KV变电站一座。
规划期末城区用电总负荷为28.97万KW,用电负荷密度达到0.97万千瓦/平方公里。
1、为满足规划期内叶集各工业园区负荷增长的需要,将城关变0.8万千伏安扩容为1.5万千伏安,扩容0.7万千伏安。
2、在开发区即火车站南部建设35千伏小型化变电一座,满足叶集经济开发区、工业用电的需要。
3、对平岗变的35千伏所主变进行更换;将原两台0.5万千伏安更换为两台1.0万千伏安主变,扩容1.0万千伏安,增强主变安全运行可靠性。
城市电力线路应与城市道路走向和高压线走廊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近期10KV以上输电线路可用杆线,远期全部改为埋地电缆。10KV以下配电线路均采用埋地电缆。
按较高水平预测电话业务量,并高标准设置相应设施。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可视图文、电子信箱、智能数据通信业务,提高邮电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到规划期末,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90%,市话装机达8.5万门。
规划保留现有电信局,居住区和小区内按规定配置电信所。
在规划期内,局所的规划遵循“少而精”的优化处理原则,扩建现有的电信支局。规划在工业片区建设城北营业所。沿城市主次干道布置地埋电信电缆,与电力电缆异侧。城市居住区或建筑物集中处,设置电话交换箱。
保留现老城区邮政局。增加的4个网点分别位于北关路与站前路交叉路口、皖西绳铺地段、柳林大道与史河西路交叉口和站前路与围西路交叉口附近。新建网点每处占地约为
有线电视线路采用同轴电缆与电信电缆平行敷设,间隔一段距离适当加入干线放大器,每幢楼再加放大器,按单元另加放大器,必要时还可加延长放大器。
有线电视入户率近期达到95%,远期达到100%。
规划使用清洁方便的能源。
城市燃气系统优先满足城市居民和公共建筑用气需要,适当考虑少量工业企业用气。
规划期将采取组团式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为辅;远景结合“西气东输”工程设立门气站,统一供气。
近期,居民以使用液化石油气为主,新建的安居工程小区及单位自建住宅,可集中设置液化石油气储气罐,由管道供给各用户。远期,应建设城市燃气管道工程。燃气普及率近期达到70%,远期达到90%。
规划气源厂或空混站的位置选在北部工业区内,远景将气源厂或空混站改建为“西气东输”的门气站。
1、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清洁环境。
2、按规范化建立环卫设施,对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做到回收利用、衔接配套,利于环卫作业。
3、在规划期内城市垃圾的收集做到容器化,道路的机械清扫率达到80%,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并力争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4、创建优美、清洁、舒适的环境卫生城市。
1、生活垃圾
在垃圾转运站网络建成后,叶集城区将逐步推广并最终实现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清运后填埋处理。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
2、建筑垃圾
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凡承揽建筑垃圾运输任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到环卫部门办理运输登记注册手续,并运输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厂,采用填埋处理方法。
3、工业固体废物
在环卫单位统一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既可以创造产值,又减轻了这些废物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4、危险固体废物
由环卫部门专门进行密闭收集并焚毁。
1、道路清扫保洁
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和等级,将道路清扫分为一、二、三级,由环卫部门负责清扫,并逐步实行机械化清扫路面。
公共绿化、体育场地、城市广场、车站等公共活动场所清扫保洁按一级清扫标准,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环卫部门监督。
建筑及市政施工现场清扫保洁,由各施工单位负责,并由环卫部门监督。
2、公厕管理
规划建设水冲式厕所,单位公厕自行负责管理,水冲式公厕实行有偿使用,由专人管理。
3、城市粪便管理
规划公共厕所粪便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单位公厕和楼房化粪池污泥粪渣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实行有偿服务。
1、清扫工人道班房
清扫工人道班房是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必须设置的工作场所,供工人休息、更衣、停放小型车辆和工具等,一般0.8-1.2万人设置一座,每座面积
2、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
3、废物箱
废物箱一般设置在道路两旁和公共活动场所,应美观、卫生、防雨、阻燃。其设置标准:商业中心区间隔25
4、垃圾转运站
规划叶集城区内建立“定点投放—垃圾箱—中转站—运往垃圾处理场”的垃圾收集体系。
垃圾转运站布置原则为:垃圾转运站每3平方公里设置一座,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用地面积不小于
规划叶集城内应建6个垃圾转运站,位于交通条件便利地段,尽量减少对城市景观造成影响。垃圾转运路线尽量沿城市外围道路。
5、垃圾处理场
垃圾处理场一般应选择在地质情况较好的远郊,场地应符合下列条件:防止污水渗透,防止沼气燃烧,防止病虫害。同时,应设置卫生防护区,使用时间不少于10年。规划近期在城市北部孙岗乡境内建设垃圾填埋厂一处,远期改建为垃圾焚烧厂。
6、公共厕所
城市公共厕所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一座。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
7、环卫车辆和环卫队伍
根据部颁标准,环卫车辆按城市人口每万人两辆配备,规划期末环卫车辆共有60辆。环卫工人按城市人口2‰配备,规划期末环卫工人共400人。
8、粪便收集与处理
粪便由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经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水体。远离污水管道的住宅区可设立净化沼气池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防洪设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3)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防洪设施建设水平,有效地保护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史河等水系:五十年一遇
1、对河堤路进行扩建,堤顶宽
2、在规划建成区的东北部,沿规划的岗南路北侧,结合水利灌溉工程,规划一条人工河渠,对城区东部和北部沿岗地汇入镇区的雨水和洪水起拦截作用,直接经柏树庙西侧主排水沟穿过312国道进入农业生态区。
3、改造城区排灌站,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史河大堤险工险段进行加固,提高区域防洪能力,在镇区上游的观山附近,修建防洪圈堤,防止上游洪水对城区造成威胁。
4、城区北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结合城市竖向规划,适当填方改造,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5、加快对西小河、胜天渠、尤小河、沿岗河等清淤工作,确保洪水来时的排水能力。
在遭遇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震袭击时,要害系统的重要建筑不至于破坏,生命线系统基本上不受影响,重点工厂企业不致严重破坏,使城市无较大的地震次生灾害威胁。
城市新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1万人/平方公里以下,建筑密度应控制在35%以内,并要符合避震疏散场地的要求。老城区建筑密度要降到 40%以下。以后新建筑一律按国家7度标准抗震要求进行设防。
变电所采用双向电源,配备自供电源;逐步改变自来水管接头方式,采用柔接标头,水管环网化;通讯线路实现环网化,并建立多渠道通讯方式,增设自供电源;增设消防站,完善消防栓设置。
对加油站、液化气站应设防护带,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对重点工厂企业等单位的次生灾害源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改造老城区下水道,更新排水设施。
(1)疏散原则
就近、安全、方便。疏散半径为0.3--
(2)避震场所布局
在老城区改造中要留有空旷地,利用低洼地或水塘建公园,并增加小型公共绿地,作为抗震避难场地。
以防为主,防消结合,以专职消防为骨干,社会消防为基础,军民结合;合理布局消防站,提高消防设施和装备的建设标准。
位于柳林大道与北关路交叉口处,将其等级提高为二级,作为城市消防调度指挥中心,配备先进消防报警设备和通讯指挥系统,服务于整个叶集城区。
沿城市主、次干道设置消防栓,间隔
城市消防通道间距为150--
严格控制易燃易爆设施的数量和位置,并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确保安全;新建的各类建筑必须选取一、二级的耐火材料,控制使用三级以下的耐火建筑材料;原有的耐火等级低、相互毗邻的密集建筑区应纳入城市改造计划,并采用防火分隔、开辟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道等措施,改善消防条件;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筑如集贸市场、商业网点等应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设置消防通道和消防栓,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影响消防栓的使用;开设119火灾报警专用通讯线路,并建立火警总调度台,与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等形成联合通讯。
到规划期末,建成区内应建设人防工程10万平方米。
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快速路和主要对外交通干道作为城区人防疏散干道,其两侧不宜布置高层建筑。对老城区道路系统进行疏通,确保战时快速有效地疏散人员,并增强对战争时次生灾害的防御能力。
在城市商业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依托建筑物地下室,建设地下人防。
在各居住区内按国家有关标准建设配套人防设施。
在政务中心内设置人防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建成完善的指挥通信体系。
完善人防预案,加强人防教育和人防知识的普及。
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既充分保持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又要考虑城市远期需求,促使城市整体协调有序、良性滚动发展。
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加大老城区更新改造力度,依托老城,适度、稳妥地建设发展新区。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节约用地,合理使用建设资金。重点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7-2010年,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
人口规模为10-11万人,用地规模为11-12平方公里。
1、区域定位:安徽省西部门户,新兴的贸工城市。
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叶集、小康叶集为目标,奋力打造三大支柱产业(木材加工、轻纺食品、商贸物流),坚持三化战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落实“五五目标“(建设五大专业市场、培育50家超5000万产值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开发商品住房50万平方米、实现农民人均5000元),加速三个转型(传统商贸向现代物流转型、传统加工向现代制造转型、边贸集镇向新型城市转型),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总收入)。
1、工业片区
以木竹加工、轻纺食品和商贸物流三大支柱产业为主导,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延伸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木材系列深加工、农副食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羽绒加工及制品制造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工业片区的发展,越过312国道向北发展,要对312国道以北的地区尽快实现“三通一平”,保证企业的正常入住。
2、文化行政中心区
启动政务文化中心区的建设,结合皖西职业技术中专学校和交通服务中心的建设,集中建设新的区政府及附属建筑、市民广场,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配合,为未来创造出优质、方便、高品位的文化娱乐休闲空间打下基础。使得城区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协调发展。
3、商贸居住中心区
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对六省商务会馆进行修复和保护,改善居住环境。对用地进行整合,以发展商贸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4、西部门户区
皖西路为叶集的西部门户,现状路两边的建筑质量差,体现不出叶集的特色和风貌。近期可结合绳铺木材产业园和皖西路道路两侧的景观整治,提高路两边的建筑质量和品位,修建桥头广场,展现叶集试验区的城市形象,突出安徽西大门的门户。
5、火车站经济区
打通站前路,形成火车站经济区,充分利用火车站带来的人气,结合金太阳商贸城的规划建设,建设站前路的两侧的市场区,形成火车站特色的市场经济区。
1、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
① 观山路向北延伸至岗南路,向南延伸至台东路,红线为
② 结合行政中心区的建设,打通彭台路(胜天路至固叶路段)和北关路(胜天路至民强北段);
③ 配合火车站建设东圩路(柳林大道至站前路段);
④ 在柳林大道和站前路之间规划东楼路;
⑤ 打通台东路(东楼路至沿岗路段);打通站前路(皖西路至岗南路段);
⑥ 在观山路与柳林大道之间规划胜天路(南海路至北关路段);
⑦ 在岗南路与观山路交叉口处建设叶集交通服务中心;
⑧ 修通312北部工业园区的主要道路。
(2)给水、排水
结合城市道路的建设,铺设相应的给水、排水管道;完善城区给水、排水设施;新建排水管道应按雨、污分流埋设。完成北部工业园区主要道路的给水、排水管道铺设。
(3)电力、电讯、广电
① 配合宁西铁路建设,在孙岗建设110KV变电站;铺设对工业园区的电力、电讯、广电管网。
② 结合火车站广场建设邮政大楼和邮政转运中心,提高市话容量,达到1万门,实装1.6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20部/百人。
③ 在民强北路西侧新建广电中心大楼,完成镇区HFC(光电混合网)改造。
(4)燃 气
液化气普及率达到70%(以罐装液化气为主),新建安居小区设置管道液化气。
(5)园林、环保、环卫
结合老城区改造,恢复六省商务会馆;小南海水面,建成区级公园。对史河大堤两侧绿地进行控制和建设,形成史河绿化观光带。结合火车站广场建设,规划两块街头公共绿地,完善中心广场绿地和史河东路北侧公共绿地。在史河桥头规划建设桥头广场,并对皖西路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卫设施建设。
(6)城市防灾
① 防洪:对史河大堤的险工险段进行加固,使区域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结合水利工程,兴建岗南路北侧的排洪灌溉渠,拦截镇区东部和东北部岗地汇水。
② 抗震人防:结合绿地、停车场、广场,规划抗震避难场所,对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次生灾害源进行抗震加固。在城市中心区、火车站和大型专业市场内,结合大型公建修建人防地下室。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建人防设施。
2、工业园区建设
对312国道以北的工业区,修通园区的主要道路,对园区实现“三通一平”,为企业入住创造良好条件。
3、公共设施建设
① 行政中心迁至民强北路与彭台路交叉口,形成中心行政区。
② 对皖西市场,大别山木竹市场及史河东路沿街公建进行改造,提高档次和竞争力。建设站前路两侧市场,形成火车站经济区。
③ 在城市中心广场周围,完善各项文化娱乐设施。
11.4 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1.5 本规划由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审批后,报六安市人民政府备案,由叶集试验区管委会予以公布并负责实施。
11.6 本规划文本由叶集试验区管委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用地代号 |
用地性质 |
面 积(公顷) |
所占比例 (%) |
|
|
镇区建设用地 |
2227 |
100 |
|
R |
居住用地 |
490.2 |
22.0 |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446.7 |
20.1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36.9 |
1.7 |
|
商业金融用地 |
37.6 |
1.7 |
||
集贸市场用地 |
185.2 |
8.3 |
||
医疗卫生用地 |
9.9 |
0.4 |
||
文体科技用地 |
59.2 |
2.7 |
||
教育科研用地 |
34.8 |
1.6 |
||
T |
对外交通用地 |
37.9 |
1.7 |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355.3 |
16.0 |
|
U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
17.7 |
0.8 |
|
G |
绿地 |
272.4 |
12.2 |
|
其中 |
公共绿地 |
109.5 |
4.9 |
|
防护绿地 |
162.9 |
7.3 |
||
M |
工业用地 |
521.3 |
23.4 |
|
|
仓储用地 |
69.9 |
3.1 |
|
E |
水域及其他用地 |
15.6 |
0.7 |
附表1 叶集城区现状用地汇总表(2006年)
代号 |
用地性质 |
面 积(公顷) |
所占比例 (%) |
|
|
镇区建设用地 |
869 |
100 |
|
R |
居住用地 |
405.9 |
46.7 |
|
C |
公共设施用地 |
122.4 |
14.1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5.9 |
0.7 |
|
商业金融用地 |
37.6 |
4.3 |
||
集贸市场用地 |
48.9 |
5.6 |
||
医疗卫生用地 |
3.2 |
0.4 |
||
教育科研用地 |
26.8 |
3.1 |
||
T |
对外交通用地 |
13.4 |
1.5 |
|
S |
道路广场用地 |
62.6 |
7.2 |
|
U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
8.1 |
0.9 |
|
G |
绿地 |
139.3 |
16.1 |
|
其中 |
公共绿地 |
53 |
6.2 |
|
防护绿地 |
86.3 |
9.9 |
||
M |
工业用地 |
109.6 |
12.6 |
|
W |
仓储用地 |
7.7 |
0.9 |
备注:现状建成区人口为8.3万人。
附表2 叶集城区远期用地平衡表(2020年)
备注:近期(2010年) 规划人口11.0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22.5万人。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
2.1 总体战略. 1
2.2 战略目标. 2
第三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
3.1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2
3.2 城镇经济区划分. 3
3.3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3
3.4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4
3.5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4
3.6 城镇建设标准规划. 4
3.7 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4
第四章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5
4.1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5
4.2 城乡空间管制规划. 6
第五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6
5.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6
5.2 供水设施规划. 6
5.3 防洪设施规划. 7
5.4 供电设施规划. 7
5.5 电信规划. 7
5.6 区域城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 8
第六章 区域环境保护与城镇协调规划. 8
6.1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
6.1.1 环境保护规划依据和目标. 8
6.1.2 大气污染防治. 9
6.1.4 噪声污染防治. 9
第七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9
第八章 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10
8.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0
8.2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10
8.3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10
第九章 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布局与调整. 10
9.1居住用地规划. 10
9.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9.3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12
9.4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12
9.5 体育用地规划. 12
9.6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12
9.7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3
第十章 专项规划. 13
10.1 对外交通规划调整. 13
10.2 城区道路系统规划调整. 13
10.3 绿地系统规划. 14
10.4 景观风貌规划. 15
10.5 给水规划. 17
10.6 排水规划. 17
10.7 供电规划. 17
10.8 电信规划. 18
10.9 燃气规划. 18
10.10 环卫工程规划. 18
10.11 防洪规划. 20
10.12 抗震规划. 20
10.13 消防规划. 21
10.14 人防规划. 21
10.15 近期建设规划. 21
第十一章 附则.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