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政府工作报告
号: 000000180100000/202001-017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报告
成文日期: 暂无 发文日期: 2020-01-20 15:35
文  号: 词: 政府工作报告
名  称: 叶集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叶集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01-20 15:35   浏览量:    信息来源:区政府办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叶集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汪宏军区长代表区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现将《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区委一届九次全会和区两会精神为动力,齐心协力,奋发进取,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叶集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

2020年1月20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2日,在六安市叶集区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区长  汪宏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蹄疾步稳、坚毅前行的2019

过去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六安新型特色市辖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们积极进取、顶压前行,实现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财政收入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0.5%。

这一年,面对脱贫攻坚整改提质的繁重任务,我们连续作战、精准发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累计安排各类扶贫资金1.37亿元,组织2300多名区乡村三级干部深入一线,常态化开展走访帮扶2.5万人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春夏秋冬”四季攻势,上报评估监测150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完成年度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06%。

这一年,面对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事业压力,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深入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完成了大别山木竹市场、西小河片区棚改征迁,果断处置开发区、京辉老街等历史遗留问题,打通了一批城乡断头路,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解决了一些过去想解决而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干成了一些原来不敢想、看似干不成的事情。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精准发力,脱贫进程扎实推进。优化政策供给。吃透精准扶贫精髓要义,以政治标准梳理精准扶贫政策供给,调整优化就业与教育到户扶持措施,稳妥取消健康扶贫“126”政策。强化因户施策。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四带”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233户,发展特色种养业3462户。规范光伏发电收益分配,197个光伏并网点在全省率先接入国网。坚持能贷尽贷,落实风险监测预警,深入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开发公益岗位531个,4400多名贫困人口享受就业补贴。开展贫困户房屋安全鉴定,341户贫困群众通过危改住上安全住房。落细落准控辍保学,贫困子女义务教育实现一人不落。深化健康扶贫,贫困人口综合医保补偿比达96%。筑牢兜底保障网,5117名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深化帮扶实效。区四个班子以上率下,集中时间调研57个村社,遍访贫困户与边缘户1142户,帮扶干部常态化落实“脱贫攻坚1号工程”,推进“智志双扶”,巩固提升“五净一规范”专项行动成效。提升脱贫质量。抽调120名专业扶贫干部开展脱贫质量专班核查,全面排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注重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加大非贫困村“双基”建设力度,1元公交、6.5米硬化路、清洁自来水、标准化卫生室等实现村级全覆盖。

(二)聚焦转型升级,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有效投资稳步扩大。49个市级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4.4亿元,完成率113.6%,2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9亿元,完成率114%。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5 %,居全市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全区共有15家企业进入全市民营经济行业百强。经济开发区荣获“全国十大木业园区”,绿色板材工业园获批全省特色园区建设试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林果基地1万亩、稻虾种养基地1.2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个,大团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粮食生产保持平稳。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加快完善商业服务设施,皖西农贸市场二期升级改造投入运营,思源农贸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姚李农贸市场整治成效初显。全年完成限上商业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2.5%。扩大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供给,引入社会力量建成社区康养及居家养老中心。优化调整村级电商网点62个,农村电商年交易额达5.9亿元,增长26.4%,其中产品上行达3.3亿元。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79个,同比增长51%。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和服务企业“好差评”制度,落实项目建设“七个一”机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对522家企业进行常态化包联走访。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共减免企业税费1.2亿元。高质量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三元镇部分村进行了首次分红。

(三)聚焦补齐短板,城乡建设同频共振。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先后完成4个棚改项目,征迁房屋1465户31万平方米。加快棚改居民安置回迁,广场东苑和未名湖畔安置小区主体封顶,南海嘉苑1088套回迁房完成选房。加强违建管控,拆除违建4万平方米,违建发生率连续两年下降60%以上。提升道路通达能力,G312四、五期工程开工建设,S245灾毁重建项目、S251大中修工程竣工通车,完成东楼路等9条市政道路建设改造。深入推进“双城联创”,开展规范提升“十项行动”,安装主干道中心隔离栏6.7公里,疏浚检修污水管网9公里,新建公共停车场2座,改造公厕10座,完成柳御巷道路和民强路人行道改造。加快燃气设施建设,金安—叶集—金寨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全面开工,铺设城区天然气管道34公里。加大乡镇建成区整治力度,姚李镇镇容整治成效明显,三元镇被评为“安徽美丽宜居百强(乡)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四好农村路”142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2公里,改造危桥4座,整治高标准农田2万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5座,完成26个村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饮管网通村率达100%。实施农网改造107项,宽带、光纤实现村村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大气PM2.5和PM10浓度实现双下降。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沿岗河上游生态修复和西小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石堰闸建成蓄水,史河断面水质稳步提升,乡镇政府驻地和集镇建成区污水处理厂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工程,新增城乡绿化面积67万平方米,平岗街道和平村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四)聚焦普惠均衡,群众幸福指数攀升。投入8.36亿元高质量完成33项民生工程,构建了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均衡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公办幼儿园2所,新认定普惠幼儿园12所。统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叶集二小、实验学校集团化办学,实验学校东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安师大附属叶集中学联合办学成效明显,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规划,叶集职业学校通过省级专业评估验收。校园安全保障设施基本达标,教育信息化基本覆盖。就业创业质量明显提升,新增城镇就业32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1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园及中建国际标准化厂房入驻企业28家,入驻率达94.6%。就医环境持续优化。区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与市中医院在全市率先结成紧密型医联体;姚李中心卫生院、孙岗卫生院通过省市优质服务评定。文体事业持续进步。民间文艺发展方兴未艾,农民丰收节、全民健身运动会、桃花·梨花艺术节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启用。媒体融合稳步推进,开通广播、抖音等宣传平台,政务微信影响力在全省区级政务微信排名第4。社保待遇提标扩面。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全面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公共租赁住房补贴政策提标扩面。金河、银河小区完成排水改造工程。建成公交枢纽站1个、换乘中心3个、候车亭70个,“一元公交”通达所有行政村。

(五)聚焦综合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依法保障稳定发展形势。以“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为主线,实现社会面稳控。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推进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面完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任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启用S245、S251动态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有效遏制交通安全隐患。积极推进信访法治化、智能化、规范化,推进信访积案有力有效化解。围绕防风险,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开展企业薪酬调查、诚信等级评价、“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执法,调解欠薪纠纷119件,追索劳动报酬597万余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制定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12”方案体系。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完成41个区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办理法援、调解、公证2589件,社区矫正工作平稳有序。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建立8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了区乡村三级全覆盖。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第三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六)聚焦自身建设,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严强转”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效能建设。对各乡镇街和区直单位机关效能建设及干部作风进行持续督查。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推进供销系统综合改革,成立区供销联社,保障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开展“一月一法、以考促学、以学促用”活动12次,提升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主动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1件、政协提案54件。扎实推进审计体制改革,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完成审计项目191个。

此外,武装工作和国防动员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公积金、机关事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新闻广电、史志档案、气象地震、人民防空、消防应急、邮政通信、金融保险、老龄妇幼、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等群团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各级党员干部工作很投入、成绩很给力。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各条战线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我们不会忘记,包保干部、工作专班盯在一线,宣传政策转观念、出谋划策找路子,众志成城向贫困发起总攻,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的目标越来越近;我们不会忘记,包联单位、街村干部走街串巷,服务群众答疑惑、协调联系安新居,全面助力棚改征迁,用辛勤和汗水刷新了一个又一个“叶集速度”,叶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我们更不会忘记,城市“建造师”的昼夜奋战,街头“清洁师”的早出晚归,创城“小红帽”的文明传递。基层一线的同志们最辛苦,普通平凡的劳动者最伟大!让我们为每一位新时代“幸福叶集”的建设者、创造者点赞!

各位代表,发展没有旁观者,奋斗得有领路人。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点成绩,都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航定向,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省市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叶集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叶集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有很多深层次矛盾和关键性难题亟待突破解决。一是经济总量小、静态经济指标不理想仍是基本区情,加快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二是首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支撑力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加快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仍是核心问题;三是脱贫攻坚基础和质量巩固提升任务还很艰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协调推进尚需探索;四是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充分,城区空气质量改善和黑臭水体治理进度不快,保障和改善民生依然任重道远。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稳中求进、决战决胜的202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综合各方面分析,2020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做好2020年工作,既要坚持“稳”字当头又要体现积极进取,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体现量力而行,要统筹兼顾、抓主抓重。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区委一届九次全会总体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市定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好打赢 “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真抓实干、尽锐出战。对标“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时刻关注边缘户,加大帮扶力度,防范和跟进帮扶新发生贫困人口;重点关注脱贫监测户,强化精准施策力度,切实防范返贫。对标脱贫质量,着力强化产业与就业脱贫措施,激发内生动力,拓展稳定增收渠道,织牢兜底保障网,确保每一户脱贫质量经得起普查、经得起检验。对标精准施策,坚持现有政策供给,统筹十大扶贫工程项目,强化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维护公平正义。聚焦帮扶实效,突出政策支持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工作力度不减、帮扶力度不减,压紧压实区乡村三级主体责任、部门分工责任、干部帮扶责任,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抓细抓实每一个环节,落细落准每一项政策,盯紧盯住每一人脱贫,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对标“智志双扶”,强化宣传教育,增强贫困户脱贫主体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信心,巩固“五净一规范”成果,确保赢得脱贫攻坚收官决战。对标脱贫攻坚战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认真谋划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的工作机制。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强化联防联控,完善大气、水、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体系。积极推广木材加工使用环保胶,坚决打击生产和使用劣质胶。保持高压态势,做好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巩固露天烧烤、城区烟花爆竹限放治理成果,切实防止反弹回潮,确保空气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实施城区生态补水工程,推进二道河中段黑臭水体治理,完成沿岗河上游生态治理修复、西小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打好环境监管组合拳,完善乡镇街、部门之间环保联动协调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环境风险,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开展生态环保、自然资源领域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广泛宣传并牢固树立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观念,切实行使政府对矿产资源的权益,依法打击整治非法开采砂石,开展联合执法,全天候、全区域巡查,坚决取缔并严厉打击私挖滥采、非法加工生产销售等违法行为。

坚决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按照“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认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风险摸排预警机制,抓紧抓细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常态化监管工作,切实做好社会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大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排查整治。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妥善处理高速度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出“显绩”和做“潜绩”的关系,依法举债、适度举债、合理举债,严控隐性债务增量。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兜牢“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确保财政平稳运行。毫不放松地抓好信访维稳。大力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深入推进“三个最多”,扎实开展法治信访暨“三到位一处理”专项行动,加大对缠访闹访、无理取闹人员的依法处置力度。毫不放松地推进平安建设、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加强社会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升治安防控能力,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切实抓好烟花爆竹、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控,坚决防范各类事故特别是遏制较大及其以上事故发生。

(二)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开展农村居民供水安全及农田灌溉保障规划,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稳定粮食产能20万吨左右。持续推进“江淮果岭”建设,大力发展以桃、梨、猕猴桃、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和以山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着力培养果品销售经纪人,新增优质经果林0.5万亩。深入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新增稻虾(渔)综合种养0.8万亩。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继续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开展农产品商标保护和品牌创建,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个,力争培育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力争实现销售额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零突破。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138+N”产业发展工程,推动主体经营、规模经营、融合经营,培育观光、休闲、康养、旅游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推进省级示范创建和电商主体培育工程,厚植农村电商创业沃土。

加快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培育“两新”产业,加快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开发区企业开展动态评定、年度授旗,鼓励企业争先进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家居首位产业,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积极引导本土企业应对新形势,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支持通过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借壳营销等方式实施转型升级,培育一批转型标杆,带动传统木材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4家以上。

稳步推动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推进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找准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促进服务业“量”“质”齐升。积极引进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餐饮住宿、大型商超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企业的若干意见》,统筹处理好“招大引强”与培育地方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关系,增强地方建筑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皖西市场空中管线整治和场馆“三防”措施整顿,升级改造并启用老十字街市场。依托双渡物流等企业完善物流仓储功能,拓展物流供应链,加快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升物流现代化水平。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冷链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增强电商扶贫模式培育力度,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三)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持续发力推动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狠抓项目工作谋划、储备、推进、督查“四个环节”,确保项目支撑更加坚实。2020年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不低于45个,年度投资不低于60亿元。加快推进尊蓝酒店、光大生物质热电二期、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促淮矿生物质集中供热等项目开工建设。把握投资方向,务实储备一批“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成S245开发区段、G312北外环段大中修。实施G312四期、五期工程、扶贫双基工程以及西小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谋划推进G529。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力促锦丰科技木皮等项目落地建设,加速推进冠特家居、耀东华等项目投产。

精准用力突出质量招商。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产业分工合作,主动融入、推动产业协作配套,推进金叶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家居首位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坚持招大商、选好商,坚持突出首位产业但不排斥其他产业,统筹建立招商企业信息库,健全项目引进评价机制,突出延链补链。拓宽招商渠道,深入开展协会招商、商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力争引进和集聚一批优质家居、板材及关联企业落户。认真落实首位产业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完善家居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引进一批重大首位产业项目。全年力争签约引进亿元工业项目16个以上,签约项目动工12个以上。

凝心聚力打造服务平台。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调整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突出开发区工业主战场地位,不断推动开发区创新升级,争取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积极争取省级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立项并实施,加速推进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巩固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果,积极开展绿色板材工业园省级特色园区试点,抓好园区水、电、路、网、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加大“僵尸企业”盘活力度。提升园区吸引力。落实省市“民营经济三十条”等惠企政策,细化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建设开发区周转房,继续深入落实公共租赁住房补贴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营商环境工作条例》,继续推行全程代办、“绿色通道”等服务模式,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和涉企收费,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围绕企业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完善招工服务网络,力争为企业解决用工3000人次以上。发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开展股权、专利权等抵押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区域规划引领。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紧紧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大机遇,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与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协调衔接,为重大项目建设预留空间,提前做好要素储备。坚持一张底图管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规范、完善、提档、宜居”为目标,以“双城联创”为抓手,着力补齐城乡发展功能短板,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年提升行动,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综合运用法治化、智能化手段,全面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社会治安管控等重点领域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强化环卫数字化管控平台建设,做好机械化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有效提升环卫作业质量和效率。加快城区新增路段路灯智能化改造,实现“一键式”智能管理,促进夜景经济发展。以贯彻落实《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为契机,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物业管理议事协调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推动民强南路临时菜市场选址建设,彻底解决城区“骑路”菜市经营问题。规范便民疏导点,引导流动摊点规范定点经营。完善城警联合执法机制,加大交通秩序管理力度,不断优化城区交通环境。全面加强新生违建防控力度,依法分类处置存量违法建设,全年新增违建拆除面积同比下降30%。推进城区小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打破原区划村社管理模式,提升城区小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取缔城区露天洗车点,规范车辆清洗经营行为。深化沿街立面整治,持续实施户外广告治理,与市主城区同步实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市容市貌显著提升。

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区通达能力。实施东楼路南段、史河路西段、万寿路西段、新固叶路、建丰路等5条道路改造及配套设施工程。加速推进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二道河棚改一期等地块棚改征迁,力争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2000户60万平方米。有序推进商业地块依法出让,加快实施广场东苑、未名湖畔、史河湾安置小区建设。全面实施城区人行道修复、路侧石更换等畅通工程,完成检测修复城区10座桥梁。按照应设尽设、能设尽设原则,实现城区主干道路隔离护栏全覆盖。对城区及开发区雨污水管网全面开展清淤、检测、修复、连通,加强排水管网病害治理,从源头解决河道排污问题,达到长治久清。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城市停车场配套建设,盘活城区国有老旧办公场所及闲置土地,新建停车场2处以上,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加快管道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敷设高压燃气管网3公里、中压燃气管网4公里,启动长输管线叶集分输站和中压门站项目建设。逐步改造城区老旧管网。推行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实现共享单车定点借还、有序停放。围绕打造“亲民绿地”,实施绿道联通工程,连接未名路、柳林大道绿道,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完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着力规范农民建房管理,扎实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挖掘集体建设用地潜能,切实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两区”划定成果应用,规范运行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深入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探索建立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深化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供销合作社等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成供销联社“三会制”建设,发挥供销系统服务三农的平台作用。

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继续推进 “四好农村路”建设,建好6个省级美丽乡村,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统筹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农民家园一天一天美起来,让广大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乡村建设治理。根据集镇自然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突显民俗化、乡土化、多样化,统筹考虑集镇建筑布局、特色风貌、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因素,建立完善集镇、乡村规划体系,确保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大力推进农村供电、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个乡镇街26个村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加快推进西汲河治理、5座小水库除险加固、6座农村危桥改造、45座小型水库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注重小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姚李、洪集、三元等小城镇建管水平。

(六)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开展职业培训2000人次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以上,困难群体新增就业100人以上,开发扶贫公益岗位5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工劳动所得。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学前教育普惠行动计划,规范学前教育发展,新建姚李镇第一幼儿园、桥店中心幼儿园,启用未名湖畔、书香雅苑、恒大御湖庄园小区幼儿园。推进薄弱学校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启动叶集明强学校、实施叶集实验学校东校区改扩建等项目。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放大安师大附属叶集中学、皖西当代中学联合办学效益成果。推进叶集职业学校改扩建工程,探索与名校联合办学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干部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办学体制。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建成高考应用新系统,升级改造标准化考点。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行“县管校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启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全面完成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工作。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保“一站式”结算服务质量。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不断深化和拓展各项应用,积极推广电子社保卡签发,强化社会保险参保登记和征缴扩面。深入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商业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失能、半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水平。加强五保、低保等救助规范化、智慧化管理,稳步提高救助标准。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动医共体内部专家资源、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等上下贯通。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二期和四方医院改扩建项目。进一步提升医保服务质量,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工作。深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推进文化体育发展。全面完成文化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好科学知识普及、全民阅读、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资源共享、渠道共通、多频共振的融合效应,唱响叶集好声音。改造升级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发挥民间文体协会积极作用,推动叶集文体事业发展。

维护安全稳定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智慧化监管,在全区62所中小学实施明厨亮灶的基础上完成“互联网+监管”工程。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完成创建省级质量强区申报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精准排查、化解信访隐患问题,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实现区乡两级武装机构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高标准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入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服务等工作,认真做好民主法治、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史志档案、计划生育、老龄妇幼、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工作。

三、守初心、担使命,着力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本领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法治高效廉洁政府。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落实“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政府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时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务实为民守初心。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用制度形式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把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落到实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实事上造福群众。着力解决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生活年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三)依法行政优环境。持续深化法治叶集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推进执法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把政府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深入践行司法为民,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落到实处。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效,落实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社会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持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四)改进作风担使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健全“有事就办、马上就办”“双周会议”调度工作机制,持续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落到实处。把入基层、到一线作为抓落实的主战场,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上,放在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放在民生福祉的改善上,放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督查问责抓落实,健全考核问责机制,从严治理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突出制度执行,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构建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竞相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五)全面从严强监督。要勇于推进自我革命,处理好权力与责任、严管与厚爱、信任与监督、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健全纠治“四风”长效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把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落到实处。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狠抓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作风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治理服务企业中的“亲”而不“清”、“清”而不为等问题。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强化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决战决胜,为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叶集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法院、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月20日印发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