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河街道小南海社区开展“生活小科学 点燃童年梦”科普小课堂公益活动
为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近日,小南海社区在辖区学校开展“生活小科学 点燃童年梦”科普小课堂进学校公益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安庆师范大学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的叶蕾担任本次科普主讲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实验展示。
当志愿者携带装满实验器材的“百宝箱”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提问声。在讲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迎接即将开始的科学实验之旅。
第一个实验是“隐形墨水实验”。讲师首先将小苏打与温开水混合,然后用这种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待纸张晾干后,讲师用蜡烛火焰缓缓烘烤纸张,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看似空白的纸张上,字体逐渐显现出来。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讲师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因为小苏打溶液在加热后会发生化学反应,改变纸张的颜色,从而让我们看到原本隐形的文字。”
紧接着进行的是“神奇手帕实验”。讲师将一块浸透了酒精溶液(75%酒精+25%水)的手帕用钳子夹起,随后点燃手帕。瞬间,火焰蹿升而起,孩子们紧张地捂住了嘴,不少同学发出了害怕的惊呼。然而,当讲师摇灭火苗后,手帕却完好无损!讲师解释其中的原理:“酒精燃烧时,其释放的热量被水分蒸发所吸收,形成了一层保护层,从而使得手帕不会被烧坏。”
第三个实验是“彩色烟花”。讲师按照安全的操作规程,将三个蒸发皿中的金属盐酒精溶液依次点燃。当氯化铜(Cu²⁺)在火焰中迸发出翡翠般的绿色、氯化钙(Ca²⁺)绽放出砖红色的光芒,氯化钠(Na+)燃起灿烂的黄色火焰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叹声。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焰色反应,讲师还播放了一段更加完整的焰色反应实验科普视频。视频中,用火焰写出了大大中国两个字,孩子们纷纷被这神奇的科学现象所震撼。
第四个实验是“驱蚊液制作”。这一环节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讲师首先精准地量取了15mlDEET原液和35ml酒精,然后滴入薰衣草精油以掩盖化学气味。在讲师的演示下,一瓶自制的驱蚊液就制作完成了。为了验证驱蚊液的效果,讲师将驱蚊液撒向空气中,孩子们顿时感受到了驱蚊液带来的清凉和舒适。
活动最后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记录下这次难忘的科普活动经历,社区为每个孩子送上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魅力,他们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