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征集单位:叶集区应急局征集时间:[ 2022-04-27 00:00 ] 至 [ 2022-05-27 00:00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根据《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叶集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叶政秘〔2020〕54号)要求,我局牵头编制了《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现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畅所欲言,为叶集区防震减灾规划编制提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时间

按照规划编制工作安排,征集时间为2022年4月27日至2022年5月27日。

二、征集方式

1、登录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网意见征集平台(https://www.ahyeji.gov.cn/hdjliu/yjzjk/index.html)留言;

2、直接在本页面“征集渠道”留言;

3、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叶集区政务南区3楼308室,邮编:237431;

4、电子信件。发送至电子邮箱:1398878852@qq.com;

5、联系人:江靖男,联系电话:0564-6489261。

来信请注明“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意见建议”字样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真诚欢迎您为叶集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六安市叶集区应急管理局

2022年4月27日

六安市叶集区应急管理局关于《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为全面提升全区防震减灾能力,更好地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结合六安市和叶集区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由六安市叶集区应急管理局组织编制《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现将规划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批示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具体工作安排,提前科学谋划防震减灾工作,提升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有效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监测预测预警、应急救援、信息服务、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工作水平,使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保障能力更强。立足我区震情实际,突出叶集区特色,对提升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六安市叶集区应急管理局拟定工作方案和进度安排,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责任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专人,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具体承担编制工作。

二、起草过程

从2021年3月中旬开始,区应急管理局多次与市和周边县区应急管理局交流规划的编制工作。2021年4月经公开招投标由安徽鹏飞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中标负责编制工作。前期开展了充分的调研工作,收集《规划》编制素材。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各项规划基本方向和理念,确保与各项上位规划、专项规划充分对接,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相关指示和重点重大工程项目要求,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通过比照分析,结合我区实际,明确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科学谋划防震减灾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通过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还邀请安全技术专家为规划把脉,经认真研究后形成了本征求意见稿。

三、主要内容

    《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大部分:(一)"十三五"防震减灾回顾。在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综合防御能力建设、社会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思想仍有差距。(二)"十四五"防震减灾目标。综合抗御地震能力向7.0级地震的目标进行提升,包括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进行充实。(三)主要任务。“十四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有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预警、提升震灾预防能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等。(四)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治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经费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和队伍建设等四个切入点来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现。

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提升全区防震减灾能力,更好地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安徽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结合六安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区政府履行防震减灾职能,指导防震减灾工作的依据。

一、"十三五"防震减灾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突出地方工作特色,努力推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全力加强防震减灾队伍自身能力和全社会综合防御能力建设,依法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不断拓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监测预报∶全区地震监测台网经过调整、优化、改造后已经趋于合理,监测内容更加完善。完成中国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一般站的建设,接入到国家、省、市地震烈度速报网和预警系统;建成了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点,改进了地震观测技术、台站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提升了"三网一员"工作体系,落实地震灾情速报网XX人,地震科普宣传网XX人,防震减灾助理员XX人,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X个。

震害防御∶提升了抗震设防监管,在同级规划委员会中区地震部门对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开展同步审查工作。结合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最新的改革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强化了新建项目执行力度,创建了市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3个,同时还全面推进了其他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工作。

应急救援∶区地震应急落实了“六有”要求,完善了抗震救灾指挥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区级地震应急发布平台,建立了1支多灾种合一的救援队伍、1支医疗救治队、1支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与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建设了一处3类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修订完善。全区中小学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政府层面组织应急办、地震、教育、卫生、文化、电视台等部门和社会化力量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次,提升了地震应急救援的社会化动员能力,进一步提升。

宣传教育∶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所,防雷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处。连续多年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在"5·12""7·28""12·4"等重要时段采取多渠道、多角度开展科普集中宣传,经常性开展了“互联网+”形式的宣传,提升了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

二、"十四五"防震减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立足叶集区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突出抓好震情跟踪和应急戒备,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统筹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在维护公共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区经济的腾飞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在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地震的能力基础上进行提升,向综合抗御7.0级地震的目标进行迈进。提升叶集区地震监测台数字化建设水平,根据省市要求,加快台站标准化、体系化建设进程,推进观测设施更新换代,提升观测数据质量,实现地震监测台站观测数据标准化、科学化。

完善区级抗震救灾应急指挥系统以及与市级无缝对接,加强和完善地震应急管理组织和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机制,提升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震易发区城乡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消防、应急、医疗、交通等共建专业救援队伍、协同配备应急物资;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城区80%人员应急避险需求,持续提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引领作用,普及防震减灾基本知识,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预警

1.地震前兆台网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数字化要求,配合上级完成叶集地震监测台的数字化提升,达到国家地震台站建设标准化要求;在上级技术支持下,提升和加强地震观测技术,完善地震仪器运行维护管理,提高智能化台站建设水平。实现与市级地震监测台网的信息互通互联,实时接收市级地震预警分中心和烈度速报数据处理中心、预警服务器系统发布的数据和信息。完善和拓展区前兆台,乡镇(街)村、组(社区)级“三网一员”等地震宏观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开放、合作、共享的预测预报业务运行机制,在上级的支持下应用地震预测新技术新方法,优化地震长中短临和震后趋势预测业务,提升地震宏观微观观测手段和地震预测预报科学水平。

2.地震烈度与预警系统建设

依托国家、省、市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综合利用市级地震监测中心速报平台的信息,初步建成叶集区地震烈度与预警系统建设,实现与市级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地震参数自动速报、地震烈度速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等紧急信息发布能力,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实现有实效的短临预报。

3.地震监测预报阵地建设

完成叶集地震监测台站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技术支持,推进观测设施更新换代,提升地震观测技术,完善地震仪器运行维护管理,达到台站智能化的目标。同时积极配合省市增建固定、流动测震台或前兆台建设。

在上级的支持下不断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震情研判水平;进一步完善与市级对接地震学、前兆资料分析处理系统和震情会商系统,提高对数字地震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地震预报水平;切实做好地震短临跟踪工作,加强地震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做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段的震情监测工作。

专栏1:地震监测能力及预警系统建设

序号

项目

1

建设内容: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及基础性工程建设,测震台网建设,设立监测台站。

4.防震减灾群测群防体系

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结合宏观观测特点,争取区政府或上级资金完成新建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点,在全区推广经济实用的地震宏观观测手段,提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覆盖面,实现新划入叶集区的乡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覆盖率达到100%。

(二)提升震灾预防能力

1.加强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防范

构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责任分工体系和社会参与机制,强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应用,确保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项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结合乡村建设,在农村危房改造中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创建,着力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现状。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加强村镇规划、农村民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指导和管理,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体系,不断增强全区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御能力。

2.加强城市震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建设

继续强化安徽省地质构造图的应用,持续收集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的断层地质资料,适时启动叶集区地震小区划和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适时推进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工作,适时推广和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抗震设防的技术支撑。适时配合水利部门开展辖区内水库、水利枢纽等重大生命线工程抗震性能的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完善农村民居地震灾害防御体系

进一步深入调研全区农村民居建筑现状,完善收集基础数据,完善"震害防御服务系统"的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农村震害防御技术服务网络,适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示范工程建设,创建市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不少于2处,同步积极争创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提升农村防震减灾和应急避险知识,最大限度减轻农村薄弱地震灾害损失。

4.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强化各乡镇(街道、园区)、行政村两级基层政府的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继续重点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社区)创建,适时启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加强防震减灾宣传阵地建设,以点带面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建设以互联网+防震减灾、地震虚拟技术为主体的防震减灾科普阵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综合科普场馆建设。创新科普方式和传播机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扩大覆盖面,巩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增加创建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个。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按照国家、省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和区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各乡镇(街道)、园区等地震应急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优化应急响应工作职责和应急响应流程,提升基层的应急反应处置能力。继续完善有地震应急预案、有应急救援队伍、有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有应急指挥系统、有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演练"六有"要求,进一步落实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2.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水平

充实全区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完善和理顺指挥机构工作制度,细化各地震应急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区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震情舆情发布平台,进一步健全应急基础数据、灾情速报、烈度评估、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健全与上级部门的实时信息交换,及时取得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撑。

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通讯系统同人防指挥系统共建成果,提升地震应急通讯指挥系统互联互通,适时开展灾情速报、快速响应、信息通告预警、数据库管理功能的演练,验证通讯指挥系统配置、同步提供各种信息、实时图像、视频信号等功能的符合性。

3.增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

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防震减灾动员机制,与相关部门共建多灾种合一的应急救援队伍,落实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行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物资配备,落实各类救援力量的定期培训和演练,锻炼应急队伍、提升应急水平。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力量,有序的参与到地震应急救援和参加演练,扩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社会力量。

完善与消防应急救援队、医疗救治队、支志愿者服务队的联动机制,适时开展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与资源共享的演练,提升地震应急救援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4.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按照安徽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在城市、乡村等主要功能区,落实以公园、广场、体育场为主,分级、分区域落实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到标识清晰、安全实用。对已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巡查,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完善城区的三类应急避难场所安全、储备物资、标识等功能性建设,逐步落实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震部门主动参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区政府统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建、管、用"提供技术支撑。

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地震应急"六有"标准要求,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制机制,地震部门与商务粮食、民政、市场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充实已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与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综合防震减灾组织领导。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统筹调度、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

(二)加强法治建设

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治观念,增强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确保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三)加大防震减灾经费保障

健全和完善与防震减灾发展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升高区级政府相关预算,加大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区财政部门落实必要的区级地震应急专项资金,提升地震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强科技支撑和队伍建设

1.积极的参与省、市相关科研项目,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地震科研,引进地震防灾专业人才。加大与科研机构、学校的协作,提升与发达地区的多方面交流合作,强化与大别山及其周边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六安段各有关县(区)的基础信息交流,主动参与到大别山及其周边地区和郯庐断裂带六安段地震地质背景和孕震机理研究的相关项目中。

2.加强区级地震机构人员配置数量,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专业人才的发展。

3.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6489261
来信来访渠道
六安市叶集区政务南区应急管理局3楼308室
其他渠道
1398878852@qq.com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2022427日至2022527日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网站公开等方式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共收到意见和建议1条,其中社会公众反馈意见0条,有关单位(或企业)反馈意见1条,采纳与否情况见下表:

序号

反馈人

反馈途径

反馈时间

反馈意见

是否采纳

采纳原因及理由

1

统计局

邮箱

2022年5月6日

建议十四五量化指标中,加上基期值,并明确指标属性(约束性、预期性)。

因为量化指标大多数非基于十三五指标的延续,无法量化基期值。此条建议不予采纳。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2022年5月31日 9时56分

2022427日至2022527日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网站公开等方式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共收到意见和建议1条,其中社会公众反馈意见0条,有关单位(或企业)反馈意见1条,采纳与否情况见下表:

序号

反馈人

反馈途径

反馈时间

反馈意见

是否采纳

采纳原因及理由

1

统计局

邮箱

2022年5月6日

建议十四五量化指标中,加上基期值,并明确指标属性(约束性、预期性)。

因为量化指标大多数非基于十三五指标的延续,无法量化基期值。此条建议不予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