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叶集区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
号: /202109-00017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叶集区政府办 主题分类: 通知
成文日期: 暂无 发文日期: 2021-09-25 16:26
文  号: 叶政〔2021〕17 号 词: 数字政府
名  称: 【“十四五”规划】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 规划(2020—2025 年)的通知 性: 有效

【“十四五”规划】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 规划(2020—2025 年)的通知

2021-09-25 16: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叶集区政府办      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叶政〔202117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

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

2021925


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数字政府”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塑电子政务、融合智能技术架构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进一步优化调整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运作程序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履职能力。建设“数字政府”是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优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印发《安徽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进智能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的“智慧政府”建设。叶集区将以建设“数字政府”为重大契机,推动政务服务和信息化创新进程,加快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步伐,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增添新动能新优势。

本规划提出了叶集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架构体系、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和实施保障,是“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叶集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叶集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为抓手,持续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区直各部门结合业务需求建设一批应用系统,全区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取得了新进展。

1.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区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160Gbps4G基站635个,5G基站144个,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5.3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总数22.89万户。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电子政务外网,推进IPV6部署,进行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加固,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支撑。窄带物联网(NB-IoT)覆盖率90%以上,物联网感知基础设施涵盖6领域、超过20类应用场景,视频监控基本覆盖重点区域。

2.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序推进,截至2020年底,32家区直单位、6个乡镇(街道)和77个村(社区)全部进驻安徽政务服务网叶集分厅,政务服务事项平均申请材料1.27件、平均承诺时限1.17个工作日,个人事项全程网办率100%,配置电子云签事项占比30.85%,关联电子材料事项占比67.92%,配置电子证照事项占比40.26%,已收集36家区直单位、6个乡镇(街道)的664枚电子印章;“皖事通”上线公积金提取、电费缴纳、叶集建筑模板企业信息查询等12个服务事项。不断提升线下政务服务水平,打造区本级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深入推进“只进一扇门”,撤销了出入境及农机两个分大厅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坚持问题导向,在区、乡、村三级大厅安装“好差评”评价器,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

3.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拓展。据调研,全区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共有165个,包括已建信息系统156个,在建信息系统8个,续建信息系统1个。其中,国家统建的信息系统35个,省统建的信息系统126个,市统建信息系统2个,部门自建信息系统2个。依托市级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统建区级政务应用,在全区范围内普及使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系统和政务视频会议云平台等协作办公系统。一些部门已较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辅助业务开展,例如区交通局使用的科技治超系统、区卫健委使用的智医助理信息系统、区住建局使用的房产交易监管服务平台等。

4.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金保工程稳步实施,积极推广第三代社保卡(线下)和电子社保卡(线上)融合应用,为实现全区政务和民生服务“一网通办,一卡通行”打下坚实基础。医疗健康信息化全面推进,建设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医院、“智医助理”、全区医共体信息平台;加快居民电子健康卡的发行与应用,推动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全区中小学实现互联网全接入,总出口带宽200M以上,能投入正常使用的班班通教室1100间,教师机教学用计算机达到了1:1以上,每100名学生拥有计算机31.26台;实施40所乡村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遴选71所中小学建设智慧学校,通过以城带乡、协同推进的方式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与不动产一窗受理平台建成使用,加快实施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实现不动产交易、税务和登记从物理集成向信息集成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5.城市精细化治理初现成效。依托“数字城管”平台,支撑市容市貌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等部分城管业务开展。搭建房地产监管服务系统,实现新建商品房、存量房网签备案及资金监管集成办理,截至2020年底,全区新建商品房2915套,销售金额18.63亿元;全区二手房销售242套,销售金额1.41亿元。依托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辖区内危化、烟花爆竹、工贸等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省、市、区、乡四级数据共享。“雪亮工程”持续推进,截至2020年底,累计接入摄像头2300余台,视频应用服务公安、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相关单位达10多家,实现全区视频资源的集约建设和有序共享。生态环境感知设备实现主城区部署,应用上级垂管系统和自建平台,结合人工采集方式,初步实现对环境指标的综合监控。

当前,叶集区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短板。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存在数字鸿沟;5G发展刚刚起步,网络覆盖不足;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集中授权开放及社会化利用不够,大数据技术对宏观经济预测及支持决策作用尚未体现。

2.数据整合共享难度较大。区直各部门已建在用的信息化系统多数为上级部门统建,存在“纵强横弱”、“信息孤岛”林立等问题,这种应用现状造成部门横向信息互联互通较弱,数据难以汇聚共享,业务难以协同联动,无法适应当下大数据发展要求。

3.政府治理智能化水平偏低。经济调控数字化手段不强,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管理方式比较传统,缺乏管理多元参与途径;综合指挥调度能力较弱,跨部门协同工作困难,难以实现快速资源调度;市场监管、应急、消防、交通等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覆盖面窄,监管效能较低,未能对异常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和预警。

4.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仍需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仍需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智能化管理仍需完善。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

5.人才、资金等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全区数字政府建设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建设、运维、运营模式等有待创新。区直各部门普遍面临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

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破爆发的历史交汇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交融发展的新模式,正在加速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全球主要经济体把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增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我国全面进入数字化转型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布局“网络强国”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大数据、“互联网+”、数字经济等行动计划的实施,统筹构建以“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为核心的政务信息化发展蓝图,积极推动我国政府数字化建设,通过“放管服”改革方式,重构政府角色,引领和催生各领域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数字政府”是加快落实“数字江淮”战略的关键路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积极抢抓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组织优化和数字政府建设,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江淮”战略,不断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的关键路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分依托省、市两级信息化基础资源和支撑平台,推动省、市两级“数字政府”建设任务落地见效,充分挖掘本地化应用场景,积极打造叶集特色政务应用品牌,持续推进全区政务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叶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1.全面统筹,协同推进。统筹规划全区“数字政府”建设,在安徽省“数字政府”总体框架下,结合我区实际,以整体思维深化政务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政府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优化,有序推进“数字政府”项目建设,科学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2.改革引领,制度保障。将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抓手,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着力破除数字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构建系统完善、运行有效的发展新体制,形成数字政府发展新格局。

3.问题导向,创新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管理创新。探索数字化应用、服务模式和治理方式创新,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

4.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区重点服务人群,强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集成应用,大力推进数字民生项目的建设,基本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公共服务智慧化。

5.安全可信,自主可控。坚持安全可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安全并重,落实上级部门相关信息安全和保密规定,推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定期评估”,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三)建设目标

以“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惠企便民”为核心,以政府履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群众需求为导向,重塑政务流程、重塑资源配置,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运行新模式。

2023年底,依托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一朵云”(政务云)、“一张网”(电子政务外网)、“一套数”(大数据中心),数字政府基础支撑和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完备,七大领域的政务数字化应用场景逐步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25年底,数字政府建设成效全面显现,全区基本形成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新局面,建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数据资源有效共享、政府决策科学精准、政府工作协同高效、社会治理精细智能、生态环境绿色宜人、营商环境公平高效、居民生活优质便捷的数字政府应用新格局。为叶集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打造六安市最优最先进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撑。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支撑全区数字政府建设的“一朵云”“一张网”和“一套数”基本建成,共建共享、集约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

——数据资源有效共享。全区政务数据100%归集,社会、经济数据不断汇聚,叶集大数据中心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协同。

——政府决策科学精准。城市大脑对经济社会运行等领域的动态监测、研判分析以及宏观调控提供有效支撑,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决策更科学,施策更精准。

——政府工作协同高效。上接省市、下联乡镇(街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基本建成,政务服务更加简约便捷、行政办公更加协同高效、政府监管更加公开透明。

——社会治理精细智能。“一网管全城,一屏揽全城”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领域集成应用,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绿色宜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动态感知监测网络基本建成,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等多方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营商环境公平高效。企业开办、运营、退出,融资难、融资慢等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信用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居民生活优质便捷。政务服务、养老、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智慧应用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数字化惠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架构体系

“数字政府”架构体系包括总体架构、业务架构、管理架构。其中,总体架构采用分层式结构,按照集约化和一体化原则,推进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业务架构以业务协同为主线,聚焦部门核心业务职能,构建“数字政府”业务体系。管理架构体现“管运分离”理念,政府聚焦行政管理职能,专业机构做好建设运维工作。

(一)总体架构

按照“1372”的总体框架,集约化、一体化统筹建设1套数字基础(政务云及电子政务外网),3个数字平台(大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城市大脑),持续推进7个领域数字化应用(协同办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区域协同),面向企业、群众、公务人员提供2个数字服务入口(统一协同办公门户、皖事通APP叶集专区)。

3-1  叶集区数字政府总体架构

一套数字基础:统筹建设“云网”数字基础设施,打造统一的叶集政务云,形成上接省市、下联乡村,覆盖全区的统一电子政务外网。

三个数字平台:建设叶集大数据中心,汇聚政务、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源,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开发若干共性应用支撑模块,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应用支撑。建设城市大脑,为“数字政府”运行提供决策支撑。

七类数字应用:围绕协同办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区域协同等政务领域,深入推进各领域数字化应用,促进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造、数据融合共享和业务应用协同。

两个数字服务入口:“数字政府”全面建成后,对内(面向公务人员)通过统一协同办公门户提供服务入口,对外(面向企业、群众)通过皖事通APP叶集专区提供服务入口。

(二)业务架构

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以数据整合、应用集成、服务融合为目标,以业务流程协同、数据共享交换为支撑,以提高政府管理运作效率、促进政务服务水平为主线,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政府业务架构体系。一是依托城市大脑,基于政府职能进行纵向统筹,整合政府内部共性管理业务,建设包括协同办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数字治理能力应用,实现“一网协同”推进行政办公协同高效;二是依托全省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围绕服务对象应用需求,进行跨部门业务关联整合和服务场景打造,提供多方式、多渠道、区域协同、便捷优质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惠企便民服务提质。

3-2 叶集区数字政府业务架构

(三)管理架构

在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管理体系框架下,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叶集“数字政府”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建设运维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3-3 叶集区数字政府管理架构

叶集区“数字政府”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构建“一把手”管理体系,“数字叶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推进。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管理“数字政府”建设的具体工作,区直各部门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承担各自部门数据治理、业务系统、特色应用开发等建设任务。专业机构承担“数字政府”项目的建设运营工作,接受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的监督考核和项目指导。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向上接受省、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业务指导,落实上级部门“数字政府”建设的相关要求,向下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政务服务相关工作,形成上下统一、职责明确的管理机制。

设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引入高校、咨询机构等智库力量,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把关,提高全区“数字政府”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

四、加强集约建设,夯实数字基础

集约化推进我区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外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为全区各类政务创新应用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设政务云平台

建设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环境的叶集政务云平台,实现“云网合一”。统筹全区存储、计算资源配置,为区直各部门、乡镇、村(社区)提供统一的政务云服务。(责任单位:区数管局、电信叶集分公司、移动叶集营销中心、联通叶集营业厅、铁塔公司叶集分公司

各部门已建非涉密系统须迁移整合到政务云平台,新建业务系统应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建设部署。从基础设施层面确保资源可统一调配、系统可对接兼容、数据可交换共用。

以分析识别、安全防护、检测评估、监测预警和事件处置为主体,提升政务云平台安全态势感知和主动防护能力,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措施调整,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政务云平台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云统一标准规范体系要求建设,并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子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二)升级电子政务外网

根据省统一规范要求和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升级完善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覆盖的电子政务外网,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区数管局、电信叶集分公司、移动叶集营销中心、联通叶集营业厅、铁塔公司叶集分公司)

打造“一网双平面”的架构体系,同时支持数据传输、视频传输,建设全区统一的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推动电子政务外网IPv6(互联网通信协议第6版)改造,提升政务外网带宽与速率,实现千兆到市、百兆到乡镇(街道)。

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准入、网络日常监控、网络异常管理能力,提高安全运维管理能力,完善安全保障,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安全监测体系规范,建设“全面感知、响应迅敏”的电子政务外网态势感知平台。

五、推动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平台

以数据整合和业务整合为突破口,打造全区统一的数字平台,为数字创新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应用支撑和能力支撑。

(一)数据支撑平台建设

健全数据管理体系,编制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治理机制,提升数据编目、整合、共享、分析、展现、安全等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据省、市相关标准规范,编制叶集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结合部门职能和数据确权制度,落实“一数一源”,掌握数据资源,控制数据质量,明确数据关系,梳理数据脉络,为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有效数据基础。

建设叶集大数据中心。将现有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及其他政务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全面迁移与整合,完成全面数据汇聚,建成集本地区公共基础数据资源库和主题资源数据库,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子平台无缝对接、实时联通、融合共享。

建设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基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营数据”的需求,围绕政府领域应用及热点专项管理需要,建设包括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数据处理分析应用。

建设数据治理平台。在叶集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基础上,建设数据治理服务平台,对不同渠道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采集,并按照统一标准清洗、整合、比对,形成有效数据。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开展数据安全定级和管理,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在完整生命周期内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积极推进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公共组件和统一标准接口,为各部门政务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撑。提供具有系统融合、整合服务能力、功能完整、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业务、技术公共组件,实现应用服务、应用运营、应用接入等功能以及与外部系统的对接,满足政务场景应用中的共性业务支撑需求。

一是集成并深化省、市两级统筹的共性支撑能力平台的推广应用,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签名、统一电子归档、统一支付等。

二是创新区级统筹的公共应用支撑系统建设,包括工作流、视频会议、应用集成开发、数据交换、单点登录等。

(三)能力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城市大脑。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汇聚政务、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数据,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事件精准分析、提前预警、整体研判、协同指挥、科学治理,促进社会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依托六安市数字能力平台的智能搜索引擎、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交互、自然语言识别、机器学习等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各领域的专业分析模型和算法,提高叶集城市大脑的智能感知、分析、运行和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区数管局

建设城市协同指挥中心。基于“城市大脑”服务能力,依托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全域统揽、集中调度指挥的城市协同指挥调度中枢。与市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互联互通,建立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指挥调度机制,健全多种通信配套设施,通过大屏、中屏、小屏等展示实时、多维、集中的数据场景,实现对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综合监测、风险预警、协同指挥等功能。(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应急局、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人防办、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数管局等区直部门

六、围绕业务协同,创新数字应用

(一)行政办公数字化应用

打造全面集成的协同办公平台。按照统一门户、上下联动的原则,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逐步推进现有办公系统与“皖事通办”平台、各部门政务系统对接,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入口。完善现有办公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全区一体化协同办公(包括移动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政府办公的深度融合,依托叶集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和城市大脑能力支撑,进一步提升政府办公效率和辅助决策能力。

对接市级政务管理系统,推进省政府五大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枢纽调度系统、文电处理系统、考核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区广泛应用,依托市级知识库管理平台,构建我区共享知识库管理服务,提升行政办公效率和公务员数字素养。(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区数管局

专栏 行政办公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建设统一协同办公门户。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基于协同办公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应用搭建全区统一协同办公门户。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按统一规范接入办公门户,实现各类待办公文、事项审批、业务办理等一门登录、一网通办。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逐步接入上级部门派发的业务系统,依托门户平台,优化再造跨部门协作流程,实现各部门办公和业务协同,建设“整体政府”。

完善升级协同办公平台。建设涵盖公文处理、任务管理、即时沟通、通知公告,以及机关人事、财务、档案、会议等管理功能的协作办公自动化平台,与省、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互联互通,非涉密公文及各种文件传输互通。逐步整合区直部门相关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公文处理、业务审批、机关事务处理。

建设移动政务应用。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的移动办公模式,实现行政办公移动化,支撑公务人员通过移动端实现移动办公、执法监管和即时信息查询等功能。建立统一的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管控机制,提供统一的设备认证授权、风险审计、检测评估、实名认证等鉴权管理功能。

建设辅助决策系统。依托叶集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和城市大脑,整合汇聚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相关数据,在城市运行、生态环境监测、经济运行、管理效能评价等领域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精准推送过程和结果数据,为决策部门实时呈现第一现场,掌握一手资料和舆情,辅助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

(二)经济调节数字化应用

推进重点园区、重点行业数据整合汇聚。依托叶集大数据中心,汇聚整合区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以及智能家居、绿色板材、服装纺织、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重点行业数据,将分散在各单位、各环节、各领域的基础数据进行分类采集、集成共享,动态归集相关业务数据,形成经济运行主题库。(责任单位:区科技经信局、经济开发区)

依托市级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基于叶集经济运行主题库,开展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算法模型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研判分析,为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依托市级“双招双引”云平台,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搭建面向叶集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项目库、人才库和政策文件库的联动服务和精准匹配,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人才落户、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区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投创中心

专栏 经济调节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构建叶集经济运行主题库。依托叶集大数据中心,汇聚整合叶集经开区、化工产业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以及农产品加工、智能家居、绿色板材、服装纺织、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重点行业数据,开展适合我区产业经济特点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算法模型研究,构建经济运行主题库和相关配套指标、模型及算法库。

构建叶集“双招双引”平台。依托市级“双招双引”云平台,以农产品加工、智能家居、绿色板材、服装纺织、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产业方向为重点,持续汇聚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分类设置企业库、人才库及政策库,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宣传发布待建项目、区位优势、政策扶持、投资优势等信息,为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和人才提供快速、精准的信息服务。

(三)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

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依托信用六安平台,推动各类信用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从信息归集共享到信用分类监管再到失信联合惩戒的监管闭环,将“征信、评信、用信”融为一体,构建严重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

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全面推进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覆盖企业生命周期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构建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不断深化完善企业政策服务兑现体系,切实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强金融监管,不断改善提升企业融资环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叶集税务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数管局)

专栏 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构建产品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依托市级平台,加快推进全区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打通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重要产品从生产—加工—检测—流通的全过程追溯信息链,实现追溯信息互通共享,保障全区追溯体系高效运行。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画像体系。基于叶集大数据中心,实现金融监管环节中涉中小企业的市场监管、司法、水电气、社保、税务等信用信息及时归集和共享,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企业信用画像”,在银行贷款与企业融资之间搭建信用桥梁。积极对接金融机构融资平台,打通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政府部门三方信息互通渠道,线上对企业融资进行智能化匹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建设涉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梳理各部门扶持企业、引进人才、项目审批等政策文件,实行网上公布政策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区政务服务大厅建立政策兑现窗口的“线上+线下”一窗办理服务模式。打造涉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与“皖事通办”叶集专区的功能融合,构建集政策发布、政策兑现、政策监管、政策评估于一体的“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体系。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各政策服务对象进行分析梳理,实现惠企政策和涉企服务的精准主动推送,切实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四)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

围绕智慧城管、社会治安、智慧应急、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数字乡村等领域,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互联网+”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物联感知终端建设,全面汇聚城市感知数据,基于叶集大数据中心整合全区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建设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专题库。依托市级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区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融市政综合管理、综合办案、城市管网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提高城市精细化、一体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区城管局

专栏 城市管理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市级数字城管平台,整合现有区级“数字城管”等城市管理领域信息化系统,建设叶集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融市政综合管理、执法办案、节水管理、供排水管理、建筑工地管理、渣土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园林绿化管理、无人机巡查、视频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加强风险预警、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综合评价和公众服务等能力,实现多维度监控信息共享、全流程数字化留痕、一体化联动执法、精细化协同管理。完成与公安、国土、住建、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互通互享,打造基于智慧城管平台数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数据中心、AI中心。利用城市地理信息平台能力,打造城市管理资源“一张图”,形成全面展示、统筹调度、科学决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重点区域主干道、桥梁、给水管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井盖等为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全面对接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结合城市地理信息平台能力,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巡查养护等工作的全流程监管及智能分析,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智慧警务站、智慧公安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省级“智慧皖警1+10+N”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推广智慧警务、移动警务等智能应用。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构筑安全可靠的视频感知网络,与六安市公安局共建视频共享平台,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智能水平、视频惠民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叶集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为“平安叶集”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司法局)

专栏 社会治安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按照六安市公安局“雪亮工程”统一部署,建设完善全区“雪亮工程”基础视频感知设施,完成105国道、312国道、310省道等区内路段交通信号、监控设施、测速设备及香樟大道违停抓拍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各主干道机动车礼让行人、行人与非机动车闯红灯监控抓拍设备建设。强化公安检查站、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场所监管,推动城郊结合部、交通枢纽、城区居民住宅小区出入口、全区各类学校、景点、医院、市政公共场所等全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摄像头全覆盖;强化共建共享理念,推动社会建设设施接入“雪亮工程”,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雪亮工程”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与共享,按需对二、三类视频资源联网进行整合,为其他部门持续提供视频信息服务。

建设视频共享平台。按照六安市公安局视频共享平台统一规划,基于叶集区“雪亮工程”建设成果,与市局共建视频共享平台,全区各级各类图像资源统一接入视频共享平台,推动图像资源分级分类的共享应用。完善平台视频处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分析等功能,发挥视频图像资源作用,提供视频分析、监控预警、应急指挥等方面的业务支撑。充分挖掘视频数据价值,为各部门提供视频共享服务。

试点智慧小区建设。选择主城区核心居住区,开展智慧小区试点,通过部署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电子巡更、车辆人员自动识别等系统,解决目前小区安全防范效能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按照司法部关于“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依托省社区矫正平台,基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叶集智慧矫正中心。加强矫正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打通公安、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数据,建设矫正主题数据库,支持矫正人员性别、年龄、矫正类别、矫正期限、犯罪类型等基础数据核查、实时共享,形成“入矫接收、信息录入、日常监管、解除矫正”信息化管理闭环,推广基于5G的电子腕带、智能手环、电子围栏等设施设备,对重点服刑人员进行实时定位监管,提高社区矫正监管和教育服务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积极开展智慧应急建设。持续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监测和预警、综合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等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融合应急管理相关部门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网络资源,建设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应急管理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提高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人防办、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区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中心、区数管局)

专栏 应急管理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建设应急指挥中心。以与城市协同指挥中心实体大厅共建共享为原则,建设叶集区应急指挥中心,满足应急值守、新闻发布、协同会商、物资调度、视频指挥等应急管理需求。与六安市应急指挥中心上下联动,协同指挥。

建设地震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系统。围绕地震预警监测、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强化物联感知设备设施部署,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立体化动态监测。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自动识别、模拟仿真、预测预报和综合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围绕水、雨、工、旱和灾情等信息实时采集,通过物联感知与5G通信技术应用,实现对重点河道、区域的动态监测,与省、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预报,科学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

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应急物资信息资源库、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应急物资调配系统,构筑起“一库两系统”总体架构,统一实现机构、人员、设施、物资、装备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涵盖应急物资信息采集、采购、储备、运输、调拨、配送、使用、回收全过程,为平时日常管理和灾时指挥调度提供信息化支撑。

提升智慧交通发展水平。推广应用行政执法公开系统,执法案件办结率提高到96%以上,执法效率提高150%,科技治超水平全市领先。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自适应交通信号灯、路边停车感知等智能设施应用。汇聚城市交通数据,促进交通领域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充分共享交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调度指挥等支撑能力。

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城区公交线网优化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以出租车、网约车等为补充的城市出行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公交建设,提升公交智能调度能力和公交站台智能化水平,实现公交运力与客运资源的优化匹配,进一步推进公交车管理智慧化。构建公路安全预警防范系统,加强桥梁智能防撞预警,加强公交运营监管、报警分析与安全监管。推广智慧停车,提高停车位综合利用率。(责任单位:区交通局、区城管局、市公安局叶集分局

专栏 智慧交通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建设交通运行综合监管平台。按照六安市智慧交通建设要求,推进叶集交通感知基础设施覆盖广度和智能化程度,依托市级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叶集本地化应用,通过叶集大数据中心与市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对接,沉淀本地区交通领域数据,支撑行业智慧决策、精准治理、便捷服务。依托市级交管平台,打通“雪亮工程”、交警电子卡口等数据,汇聚全区道路基础设施信息、路况信息、车辆信息等监测感知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供交通运行综合监测、红绿灯智能调度、拥堵治理、网约车监管、行业监管执法等业务应用,实现对非法营运黑点、客运站、停车场的视频监控,异常情况的智能识别、自动预警,提升日常管理能力,加强对道路基础设施、组织机构日常管理。

公共交通智能化提升。聚焦公交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加快5G网络部署,实现5G连片优质覆盖。推进公交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公交站点智能化改造,升级完善电子公交站牌、交通诱导屏、公交视频监控等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服务设施。提升车辆智能调度能力,将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与交通运行综合监管平台对接,通过对客流、车流、路况等数据的实时掌握和综合分析,实现公交运力与客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加强公交治安管理,推动公交视频监控与公安系统对接,实现违法违规行为、异常人员的智能识别报警。推进重点区域智慧停车试点,进行停车场标准化改造,打造无人值守、无感支付的智慧停车场,实现停车诱导、停车监管、违停协管、缴费管理等功能,并在皖事通APP叶集专区开放公众服务入口。

提升科技治超水平。依托市级科技治超和综合执法系统, 在本地区域内的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建成非现场执法卡点,建立多点采集、在线联动、实时追踪、全域管控、闭环处理、失信惩戒等一体化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治超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科技治超能力。

提升消防智能管理水平。建设“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对重点消防单位、银行、政企、学校、医院、旅业场所、娱乐场所、各类园区生产加工企业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智能办公、隐患动态监管、自动消防控制、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调度处置等功能,加强水源道路、社会单位情况、社会联动资源分布、住宅小区分布、建筑分布等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战结合、精准调度,提升消防队伍快速反应和作战能力。(责任单位:叶集消防救援大队

专栏 智慧消防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智慧消防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叶集子平台,面向全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高危单位等社会单元,充分应用物联感知、移动互联、近场通信、视频监控、消防远程监控等手段,针对社会单元日常火灾隐患的发现、上报、整改等过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准确采集社会单元日常巡查检查、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消防安全评估检测、重点岗位人员值班值守等信息,提升社会单元隐患自查能力,实时掌握社会单元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充分利用叶集大数据中心汇聚消防物联网监测数据、各类应用系统数据、社会单元/个人隐患上报数据等多源数据。应用系统风险识别、预测预警、安全评估等模型,提升分类统计、趋势分析、综合预测预警、智能决策等能力,实现城市火灾隐患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测、分级评估。

消防物联网感知采集。部署物联感知采集设备,采集水压、液位、剩余电流、电气温度、信号、电量、燃气浓度等监测值。使分散多处的消防设备、消防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远程监视,及早发现火灾险情和设备故障。

构建智慧住建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住建领域全程网办能力,运用物联网、5G等新技术,积极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及时归集征迁等相关数据,建设完善房屋征迁安置补偿系统。加快推进房管信息化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实时共享,加强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推动数据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为部门及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

专栏 智慧住建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持续推进全程网办能力提升。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应用,与安徽政务服务网叶集分厅实现对接。不断推进电子云签、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等基础应用,持续推进全程网办,实现“不见面”办理。

建设智慧工地系统。运用物联网、5G等新技术,对分散的建筑工地加强物联感知设备和视频监控的部署,重点关注建筑工人实名制、项目关键岗位考勤、扬尘监测以及视频监控等场景,实现建筑工地的远程监控,统一监管。

建设房屋征迁安置补偿系统。实现征迁数据及时归集、提供征迁小区楼盘图管理、单据打印、安置结算、协议签订等功能。

建设完善房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与不动产登记中心实体单位实现楼盘表数据实时共享,及时获取不动产楼盘表实时状态及登记信息,减少中间人工参与环节,逐步实现系统内实时核验房源。

加强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全面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切实维护房屋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建设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及社会安防为核心应用领域的智慧社区体系。鼓励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整建制全域统筹试点,构建“平台信息化、数据集聚化、参与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便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应急局

专栏10  智慧社区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建设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六安市智慧社区平台,以推进叶集社区治理及服务能力提升为核心抓手,构建叶集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解决目前社区服务质量满意度低,社区工作者负担重、工作效率低,社区安全防范效能低等问题,打造集政务服务、养老服务、党建服务、社区治理、指挥调度、社区资源管理、社区风险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来社区”样板,实现社区治理与服务智慧化。完善社区服务,鼓励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商业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形成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整合汇聚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深化信息惠民,加强城乡优质资源对接,推进乡村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社区治理等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数管局等

(五)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动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养老和文化旅游等信息化建设,实现民生保障服务公平普惠、便捷高效。

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丰富服务渠道,深入开展“一源五端”工作,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企业和群众密集区域配置7×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政务智能机器人等设备,拓展PC、手机端等服务。建设政务公开专区,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强化数据共享、系统对接与业务协同,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云签应用等基础支撑能力,提升智能搜索、秒批秒办、刷脸审批等智能服务能力,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的模式,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拓展“不见面”审批事项,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建设,完善线上线下群众评价渠道。以“社保卡”、“安康码”为核心,推进“多卡(码)合一”、“一码通办”,逐步与“皖事通办”服务应用贯通。(责任单位:区数管局、区政府办公室、区人社局

专栏11  政务服务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提升政务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推动业务流程优化,持续推进“一网通办”,针对高频办理事项提供“全程网办”、“一件事集成套餐”、跨省通办等服务,深化“皖事通”便民服务,打造皖事通办好口碑。依托市级电子证照库不断完善本地区电子证照信息,推广“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互认共享”的电子证照应用。

不断丰富“安康码”应用场景。以“安康码”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集个人信息、电子证照、支付凭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康码”服务应用体系,拓展政务服务、电子支付、公共服务、景区预约、公共出行等应用场景,实现政务服务“一码取号”“一码办事”、“一码评价”,推动“一码通行”向“赋码生活”转变。

打造数字服务便民入口。依托皖事通APP开放式架构,基于叶集大数据中心汇聚的教育、交通、医疗、文旅、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本地数据资源,开发皖事通APP“叶集专区”,为企业群众提供本地资讯、教育资源、交通出行、天气资讯、医疗挂号、景区预约、场馆服务等便民服务。(责任单位:区数管局、区直相关单位

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全区公办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区内较大规模学校实现校园教学区无线网络全覆盖,新建中小学智能录播教室。建设高、初中理化生数字探究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建设高中智慧班牌系统,继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质增效。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新模式。(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打造智慧温情的养老服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形式,打造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即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体系,部署智能终端设备,对接民政养老服务系统,提升服务效率,针对不同对象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的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健康服务、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温情服务。(责任单位:区民政局

专栏12  智慧养老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建设智慧养老信息系统。依托养老服务三级中心部署,实现老年人信息管理、来访信息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实现对老年人、来访人员、院内员工管理的信息化。并通过医疗辅助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为养老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佩戴具有SOS报警功能的电子定位标签,提供实时定位、追踪管理、特殊情况预警、一键求助等服务,并配置智能视频设备,实现机构内外亲情视频互动。结合人员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在预警系统发生报警时,自动打开报警位置的视频监控,辅助工作人员开展援助。

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智联网医院”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探索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等服务。开展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拓展完善“智医助理”功能,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于“智医助理”建设公共卫生智能监测和预警平台,实现全区范围传染病症状监测、早期预警和决策支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设施,鼓励常见病、多发病基层首诊。借助“智医助理”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部署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设施,推进跨地域、跨机构协同的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区医保局

专栏13  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升级完善全民健康平台。推广应用市级全民健康平台。以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为核心,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快推广至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推进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医保智能监管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生物识别、OCR识别等系列手段,对医保定点服务机构、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诊疗数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及时预警发现潜在的医保违规行为,实现医保基金全方位、全过程、智能化监管,有效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提高医保基金的监管效率,打击欺诈骗保行为,保护好老百姓的“救命钱”。

提升文化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围绕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培育,运用5G等新技术,通过微信小程序和APP客户端为游客提供景区内的智能导航、路线规划、旅游厕所导航、主要景区(点)的文字和语音讲解。围绕区文化中心布展、体育中心建设,实施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推进文化资源数字采集工作,探索物联感知、AR/VR、三维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应用。(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

(六)生态环保数字化应用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大气、水、土壤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客观反映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管、水利、林业、气象等相关部门有关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智慧环保平台,实现对生态环境数据的监测、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预警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筑牢安全生态屏障。(责任单位: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住建局、区数管局、经济开发区、各乡镇街

专栏14  生态环保数字化应用重点工作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区重点污染源、地表水、水质智能监测站、空气监测站等地点,加大物联感知监测设备的部署,实现对水、气、土壤等各类环保数据资源的动态采集与实时监控。构建全区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与区级防灾减灾网络、市级环保监测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实时传输,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设智慧环保平台。依托市级智慧环保平台,推动区级现有生态环保信息化系统整合,与市级平台数据对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全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主动预警、协同处置,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七)区域协同数字化应用

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在数据共享、平台共建、业务协同等方面加强协作,利用数字化加快长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实现互利共赢。

推进长三角地区数据共享应用。对接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子平台,参与长三角数据共享需求清单编制和数据供需关系长效更新机制建设,推动实现长三角地区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可互通、可查询、可调用。对接长三角地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环境监测、公共信用、教育信息、交通出行等领域主题信息库,支撑长三角地区治理协同、服务联动,融入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整合形成长三角地区自然人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库,为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提供支撑。

对接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拓展我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专栏服务功能,推进全流程线上办理,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落实《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加快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在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社会化场景等领域互认应用,实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

融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建设,推进跨区域环保监控信息互联互通,加强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跨区域的环境空气监测、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联合调查评估等机制,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一体化。

探索长三角地区民生领域合作。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医疗信息互通机制,逐步推行电子病历共享、同等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支撑远程诊疗业务发展,将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到叶集;助力“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服务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化和一体化的民生服务进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探索“安康码”与电子社保卡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一码通行”。

七、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数字叶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大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建立“专项专岗”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真正落实重点项目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区数管局牵头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统一组织协调全区政务信息化专业人员,对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以及技术层面的设计、论证等方面提供建议,并协助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评审、项目验收等工作,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二)机制保障

建立我区“数字政府”管理政策与制度,重点探索在业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电子材料应用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和标准规范,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体政府构建。修订完善全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数字政府”全过程工程质量管理要求和重点工程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提升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建立健全我区“数字政府”宣传、培训等制度,面向政府人员、企业和群众进行宣传推广,对政府人员统一进行使用培训,引导企业和群众使用信息化手段办理各类事项。

(三)资金保障

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规划各部门建设资金,集约建设新的政务信息系统,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投资成本。研究制订“数字政府”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管理。设置“数字政府”专项建设资金,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完善审核机制,保障专款专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发挥企业动能和市场机制推动作用,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活力。

(四)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引进,制定适应我区数字政府建设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强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国内外优质人才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具备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综合型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储备,要求各部门加强信息化方面技术型人才配备与人才培养,保障“数字政府”相关任务和项目有力实施。加强引智外联,主动联系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单位参与到“数字政府”建设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探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高新技术领域获取社会人才资源,为叶集“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五)评价考核

建立“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营情况考核指标,作为科学评价建设成果、运营情况、投资效益的主要依据,按照“放管服”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建立考核指标,为科学评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绩效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数字政府”绩效考核和效能监督功能的开发和实施,让系统自动采集真实数据计算绩效指标,加强审计监督,避免数据造假,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在此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细化拓展量化考核范围,覆盖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各级工作人员,实现全区政务服务和监管治理工作数字化。

 

附件: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重点任务分工表(20212025年)

 


附件

 

叶集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重点任务分工表(20212025年)

序号

重点工程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1

建设政务云平台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构建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环境的叶集政务云平台。

区数管局、电信叶集分公司、移动叶集营销中心、联通叶集营业厅、铁塔公司叶集分公司

2

升级电子政务外网

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一网双平面”的架构体系,支持数据传输、视频传输,提升政务外网带宽与速率。加强安全准入、网络日常监控、网络异常管理能力

区数管局、移动叶集营销中心、电信叶集分公司、联通叶集营业厅、铁塔公司叶集分公司

3

数据支撑平台

健全数据资源治理体系,建立数据管理制度,编制完善数据资源目录,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建设全区统一大数据中心,对接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建设政务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治理平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区数管局

4

应用支撑平台

建设视频会议、应用集成开发、数据交换等一批应用支撑系统,为各部门政务信息化应用提供公共组件和统一标准接口。

区数管局

5

能力支撑平台

建设叶集区城市大脑,与区应急指挥中心共建共享建设城市协同指挥中心实体大厅

区数管局、区城管局、区应急局等

6

行政办公数字化应用

完善升级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统一协同办公门户,拓展移动政务应用;建设政务云视频会议系统、辅助决策系统。

区政府办公室、区数管局

7

经济调节数字化应用

推进重点园区、重点行业数据整合汇聚,构建叶集经济运行主题库。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搭建叶集“双招双引”平台。

区科技经信局、区投创中心、经济开发区

8

市场监管数字化应用

依托信用六安平台,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构建中小企业信用画像体系,建设涉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市级平台构建重要产品信息化监管体系,强化餐饮、食用农产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监管。

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叶集税务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数管局

9

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物联感知终端建设,全面汇聚城市感知数据;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城市管理资源“一张图”。

区城管局

10

加强智慧警务站、智慧公安检查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级统一部署,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视频共享平台,试点平安小区;建设叶集智慧矫正中心,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

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司法局

11

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包含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监测和预警、综合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等。

区应急局、区人防办、市公安局叶集分局、区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中心、区数管局

12

推进公交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公交站点智能化改造,升级完善科技治超系统;依托市级平台建设交通运行综合监管平台。

区交通局、区城管局、市公安局叶集分局

13

提升消防智能管理水平,建设智慧消防综合管理平台;部署物联感知采集设备,构建消防物联感知网。

区消防救援大队

14

构建智慧住建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住建领域全程网办能力提升,建设房屋征迁安置补偿系统、智慧工地系统;建设完善房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从业机构及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

区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

15

以社区治理及服务为核心抓手,构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应急局等

16

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区数管局等

17

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

提升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软硬件基础设施;依托市级平台提升安徽政务服务网叶集专区服务功能,拓展安康码应用场景。打造数字服务便民入口,在皖事通APP中开发叶集专区。

区数管局、区政府办公室、区人社局、区直有关单位

18

推进智慧养老,打造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智慧养老信息系统,部署智能终端设备。

区民政局

19

完成全区公办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建设高中智慧班牌系统,继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区教育局

20

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智联网医院”建设,升级完善全民健康平台,探索医保智能监管模式。

区卫健委、区医保局

21

推动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

区文旅体局

22

生态环保数字化应用

构建全区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依托市级平台建设叶集智慧环保平台。

叶集生态环境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叶集分局、区住建局、区数管局、经济开发区、各乡镇街

 


 

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25日印发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