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征集单位:叶集区人社局征集时间:[ 2021-09-08 00:00 ] 至 [ 2021-10-08 00:00 ]状态:已结束
  • 征集公告
  • 征集渠道
  • 网络渠道意见及采纳情况
  •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
  • 文件
  • 解读

为推动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区人社局起草了《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此规划,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请结合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工作实际,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9月8日至2021年10月8日,相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至区人社局。

1.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1092754908@qq.com。

2.通过电话直接反馈意见至:0564-6496544。

3.书面信件。邮寄地址:六安市叶集区社保大楼501室,邮编:237431;来信请注明 《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联系人:徐磊。


 

                                                                                                   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9月8日


 关于《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级党委和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人社工作,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意义深远而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区面临的情况:就业形势复杂多变,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困难群体失业风险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劳动者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同时,我区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人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社保征缴扩面空间缩小,基金平衡安全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政策、创新力度、产业优势、承载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人才总量和总体水平无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助推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优化基层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适逢“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制定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当其时也十分必要。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服务大局。加强党对人社工作的全面领导,服务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完成人社部门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推进人社工作全面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参与我区重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举措和服务方式,以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四)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开展人社各项工作的准绳,健全依法决策程序机制,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维护企业及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打造法治、诚信、阳光、和谐的人社部门形象。

(五)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基层工作积极性,凝聚全区工作合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主要内容

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实施各业务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就业创业工程。一是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强化就业服务对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见习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提高就业能力。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强化创业引领,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三是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瞄准教育、农业、卫生、扶贫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招募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四是“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发展、提升、完善一批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创建高水平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再创省级返乡创业园。五是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创建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培训各类职业指导师。组织开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六是就业失业监测预警项目。组织开展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开展劳动力调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

2.社会保障提升工程。一是全民参保提升计划。依托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数据向上集中管理,实现与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政务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云平台资源的联通共享,以及社会保险业务省市区实时同步。二是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计划。支持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公共服务平台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

3.新时代江淮英才工程。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安排,组织实施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平台聚才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我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培育扶持项目,汇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组织邀请百名高层次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4.技工强区建设工程。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企业、技工院校等,持续开展名师带徒、皖西杰出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认定活动,支持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研修、引进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安徽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线下与线上、现场与远程、实操与理论有机融合的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公共职业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核心功能和师资培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配套功能。加大本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5.和谐劳动关系工程。一是“和谐同行”提升行动计划。打造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价确认标准。二是协调劳动关系能力建设计划。建立企业自主申报、社会培训机构承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在全区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技能培训工作。三是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完善制度、提升效果的要求,依托技工强区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纳入培训范畴,提高农民工综合素养,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四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提升项目。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效率,建设完成信息化仲裁院、数字化仲裁庭和调解仲裁信息系统。五是智慧监察建设工程。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系统、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交换平台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维护和使用,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系统部署到全区每个在建项目,实现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实时监管和欠薪预警。


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第二章  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节  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第三节  全面促进大众创业和灵活就业

第四节  积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第五节  统筹推进失业工作

第六节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七节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第八节  实施技能叶集行动

第三章  促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健全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政策体系

第二节  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节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第四章  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健全筹资支付机制

第三节  扩大覆盖范围

第四节  适时调整待遇

第五节  维护社保基金安全

第五章  推进人才人事队伍建设

第一节  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第二节  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节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节  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第五节  健全表彰奖励机制

第六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第三节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点

第四节  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能

第五节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

第七章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夯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第三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

第四节  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第八章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九章  推进实施重点工程

第一节  就业创业工程

第二节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第三节  新时代江淮英才工程

第四节  技工强区建设工程

第五节  和谐劳动关系工程

第六节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第二节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第三节  强化统计监测评估

第四节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宣传引导

 

 

六安市叶集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为抢抓市委、市政府“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的重大战略机遇,聚焦“12345”发展思路,加快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打造长三角向西发展金色“西大门”和中部地区向东跨越“桥头堡”,推进新时代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六安市叶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六安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叶集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亲临六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4.5%以下,就业创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领先经济增长且实现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87%,覆盖人数16.88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27.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积极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技能人才总量达到0.21万人,优秀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社领域扶贫成效显著,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人社力量。根治欠薪取得显著成效,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积极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各项重点改革扎实推进,人社系统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区人社事业的发展,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十四五”期间人社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二五”

末基数

“十三五”

规划目标

“十三五”

完成数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1】

【0.95】 

【1.55】 

2.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2.06

二、社会保障

 

 

 

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98.87

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3

0.58

0.74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79

1.6

1.64

7.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

--

三、人才队伍建设

 

 

 

8.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0.174

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万人)

 

 

 

9.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19:51:30

10.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2

0.21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01

0.01

11.引进外国专家和人才(万人次)

--

--

--

四、劳动关系

 

 

 

12.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5

98

13.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以上

76

1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2以上

100

15.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98

96

98

五、公共服务

 

 

 

16.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72

90

112

17.社会保障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应用目录平均开通率(%)

--

95

--

备注:

1.【】为五年累计数;

2.受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影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引进外国专家和人才等3项指标不再统计完成数。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我国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千方百计抗疫情、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一方面,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社事业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认可,推进人社事业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援企稳岗、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人社事业的群众基础越来越牢。

从省市区发展情况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一圈五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三重一创”等重大战略举措,安徽呈现出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六安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我区聚焦一个定位(皖豫边界特色城区),突出两大产业(百年家居、千亿化工),强化三个平台(一轴、一带、一中心),实施四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数字智能化牵引战略),实现五大目标(创新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魅力城市体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新高地),把叶集建设成为皖豫边界商贸中心、中部新型家居制造中心、皖西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皖豫边界一体化新兴之城,努力在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上取得更大进展,在为六安市建设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中做出更大作为,在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上取得更大进展。在落实各项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合作中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方式发生变革。

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因素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挑战。就业形势复杂多变,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困难群体失业风险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劳动者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同时,我区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人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社保征缴扩面空间缩小,基金平衡安全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政策、创新力度、产业优势、承载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人才总量和总体水平无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助推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优化基层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区委、区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人社工作,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意义深远而责任重大。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勇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把党关于人社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全面履行好人社工作新使命,努力在大有可为的“十四五”时期有大作为。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两个坚持”和“两个更大”要求,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形成更稳健更合理的城镇居民增收格局,健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造就规模更大素质更优的人才队伍,构建更和谐更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均等更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上做出更大贡献。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加强党对人社工作的全面领导,服务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完成人社部门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推进人社工作全面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参与我区重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举措和服务方式,以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四是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开展人社各项工作的准绳,健全依法决策程序机制,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维护企业及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打造法治、诚信、阳光、和谐的人社部门形象。五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基层工作积极性,凝聚全区工作合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1.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城镇居民增收更稳健更合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与全市差距明显缩小,增长高于全市经济增长、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统筹层次、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到“十四五”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缴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素质更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人力资源与全区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实现同步推进。到“十四五”末,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0.51万人。

----劳动关系更和谐更稳定。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积极有效,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形势明显好转,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公共服务更均等更优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互联网+人社”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专栏2  “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十三五”

基数

“十四五”

目标

属性

一、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55】

【≧1.4】

预期性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左右

预期性

3.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0.9】

【1】

预期性

4.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0.65】

【0.7】

预期性

二、城镇居民增收

 

 

 

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三、社会保障

 

 

 

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8.87

95以上

预期性

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6.88

17.59

预期性

8.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8

1

预期性

9.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47

0.48

预期性

1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5.61

16.11

预期性

1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0.74

0.77

预期性

1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62

1.8

预期性

四、人才队伍建设

 

 

 

13.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0.174

0.19

预期性

14.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0.033

0.038

预期性

15. 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0.1

0.2

预期性

16.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

--

--

预期性

17.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21

0.51

预期性

18.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万人)

0.01

0.04

预期性

19.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0.21】

【0.51】

预期性

20.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0.01】

【0.04】

预期性

五、劳动关系

 

 

 

2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00

92以上

预期性

22.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76

60以上

预期性

23.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结案率(%)

98

96以上

预期性

六、公共服务

 

 

 

24.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27.5

28

预期性

25.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25

67

预期性

注:【】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全面促进大众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统筹推进失业工作,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稳就业”工作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确保就业总量的增长、就业质量提升和就业形势的稳定。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列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不断夯实资金保障基础,进一步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重大宏观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结合乡村振兴,创造更多就近就地就业岗位,推动就业数量增加,进一步扩大就业;构建更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培养提升经济社会吸纳就业能力。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引导小店经济、地摊经济发展,扩大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空间。

第二节  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健全我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重大风险协同应对机制,强化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凝聚就业工作合力。构建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体系,探索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就业质量、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失业监测预警,积极应对、有效化解失业风险。

第三节  全面促进大众创业和灵活就业

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优化创业营商环境。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健全创业政策和服务部门衔接机制,推动扶持创业的各类政策、资金、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定制化服务,积极开展“创业之星”评选和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鼓励劳动者创业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对于信用良好的创业者给予免担保贴息贷款支持。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宅经济的新就业形态,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和新业态就业机会,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依法维权和基本生活保障。

第四节  积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合作战略,积极和江浙沪地区开展劳务对接和跨区域劳务协作,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转移就业。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就业启航计划,为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保障基本生活。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公益性岗位补贴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1人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组织帮扶脱贫劳动者、退役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等群体就业,营造妇女平等就业环境。

第五节  统筹推进失业工作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失业的源头进行调控,进一步减少失业存量,缩短失业周期。健全企业裁员报告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政策。完善失业保险预警的失业监测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调控失业的应急反应能力。积极研究和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方法措施。重视社会保险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社会保障和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第六节  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全民共享、贯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机制,拓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渠道。突出叶集特色,大力开展“周三招工”“周六招才”两大招聘活动,打响“2+N”招聘品牌。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信息共享,完善区域就业信息监测机制,联动开展就业创业专项服务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的理念创新,推动线下实体网点服务与线上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区域联动、便捷高效的智慧就业信息化平台,确保就业信息充分供给、就业指导精准实施。

第七节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贯彻落实《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健全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的政策制度,推动形成有利于人力资源平等有序流动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建设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全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发布制度,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分类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引进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高端业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第八节  实施技能叶集行动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管理实施、群团组织配合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机制。推进职业培训供给侧改革,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载体作用,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培训制度。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社会氛围。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管制度,改进培训过程监管技术措施,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章  促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研究出台新一轮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政策,完善联席会议、因素梳理、绩效考评、调研监测等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好各项增收政策,推进城镇居民持续增收。

第一节  健全促进城镇居民增收政策体系

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发挥中小微企业带动就业主渠道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税收减免“点对点”精准服务,金融再贴现再贷款等服务水平,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加经营净收入。完善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金融产品政策举措,研发以居民自有股权、债券、知识产权为“标的”的理财产品,拓宽收益稳定,风险适度的投资渠道,增加财产净收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建成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增加转移净收入。

第二节  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原则,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提高技能人才、科技人才、一线职工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低收入职工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加强企业收入分配宏观指导。定期开展企业薪酬调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监管。

第三节  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贯彻适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工资福利制度。落实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持续优化工资结构。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的比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持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配合省、市开展工资调研比较工作,推进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工资网上审核。针对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政策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第四章  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原则,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成贯通各类群体、联通不同地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推进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过渡期退休人员待遇重算工作。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和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政策。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更好发展。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推动城乡居保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增强参保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工伤保险机制,完善“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把工伤预防作为工伤保险优先事项。

第二节  健全筹资支付机制

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支付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发挥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作用,为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提供资助。继续落实工伤保险省级调剂和各级财政补贴相结合机制,确保工伤待遇及时足额发放。

第三节  扩大覆盖范围

以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为基础,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户籍地限制,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参保群众选择更高层次缴费档次。规范用工单位尤其是高危行业、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积极将流动就业人口、灵活就业群体和新业态就业群体纳入参保范围,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的“应保尽保”。强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参保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宣传政策,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参(续)保缴费。

第四节  适时调整待遇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保待遇水平,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确保参保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优化养老保险待遇结构,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养老金中的比例,发挥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方面作用。落实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等长期待遇。

第五节  维护社保基金安全

建立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相适应的基金监督体制。构建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强化信息化监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基金监管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督,提升监督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促进问题整改,严厉打击侵害基金安全行为。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警示教育,切实加强基金监管机构队伍和能力素质建设。

第五章  推进人才人事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叶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一节  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进一步做好育才、引才、留才、聚才工作,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高层次人才住房和生活保障,鼓励企业定向引进高技能人才。积极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叶集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二节  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规划,围绕木材加工、家居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组织实施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平台聚才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我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培育扶持项目,汇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第三节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重,将培训对象从农民工、普工等低技能群体拓展到城乡各类劳动者,培训方式从现场单一教学拓展到“互联网+培训”,培训内容从传统知识技能拓展到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工种从传统产业领域转移到本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及新经济新业态领域,推动培训层次从初中级向高级技能提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投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健全政府补助、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措机制。完善公办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政府购买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补贴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服务本地企业用工的关联奖补机制。

第四节  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化干部人事改革。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培训考核、处分、申诉、奖励等制度。加大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进岗位动态调整和统筹管理,根据省市统一部署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节  健全表彰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工作机制,执行表彰奖励政策。统筹谋划表彰奖励项目申报工作,规范年度表彰奖励事项。做好各级相关表彰的推荐工作,组织实施区级表彰奖励项目。规范表彰奖励工作程序,稳步推进清理规范创建示范活动。坚持表彰奖励评选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宣传,充分发挥表彰奖励获得者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创新和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和企业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劳动关系矛盾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规模企业普遍建立调解组织,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企业依法预防和调处劳动关系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将更多的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持续开展“春季要约行动”,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持续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  规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持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仲裁员职业能力建设,稳定和充实仲裁员队伍。建立调解仲裁监督管理制度,加大裁审衔接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开展“互联网+调解”,夯实乡镇街道调解组织建设,推行劳动人事争议建议调解制度、委托调解制度,提高调解员素质,充分发挥调解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三节  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点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点工作,指导各乡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点。以体制创新、机制整合、方法改进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对照省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工业园区创建标准和评价办法,探索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模式,全面推进全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试点工作。

第四节  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能

健全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规范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欠薪“黑名单”管理,推动建立跨部门的企业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协同监管机制。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银行代发工资等措施,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取报酬。设立欠薪应急周转金,规范工资支付保证金,探索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深化日常巡查、专项检查,提升网格化监管能力,创新服务机制,深化劳动保障监察主动服务能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以根治欠薪为重点开展专项行动,督办查处重大欠薪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指导新业态企业分类规范用工管理,探索新业态领域劳动权益维护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合欠薪预警网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培训和装备配备,提高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第五节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

加快推进农民工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鼓励农民工多渠道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多形式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培训。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工、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扶持家政服务业发展,促进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推动跨区域家政劳务对接。推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实现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保尽保,推进新就业形态农民工正常参保。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推动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强化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农民工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统计,提高农民工基层服务能力。

第七章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强系统行风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城乡一体、发展均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不同群体、区域和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做好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和劳动权益维护工作,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完善公共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用工、农民工、调解仲裁、劳动监察公共服务平台,配合建设全省一体的人事考试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应上尽上、应统尽统、应有尽有。鼓励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平台与我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

第二节  夯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全面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宣传贯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与叶集改革发展相适应、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业务与信息化建设于一体的标准化体系。完善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规范、服务流程、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软硬件标准。鼓励各乡镇街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在标准制定、实施、应用、宣传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标准水平城乡均衡、动态调整、监测评估等方面探索创新,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

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全面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卡常住人口全覆盖,打造以电子社保卡为统领的线上服务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全业务用卡”,拓展社会保障卡在民生服务领域跨部门应用。按照省厅市局部署,积极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应用,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内部跨层级、跨地区、跨业务互联互通,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推进更多事项“不见面”审批。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应上尽上”,推广“人社政务服务电子地图”,推行“7×24小时人社服务”。加大12333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宣传,形成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短信等多渠道联动服务体系。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创新提升攻坚行动,统筹提升“互联网+人社”便民服务能力。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归集和共享应用机制,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远程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等大数据应用,促进与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字大脑”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感知预警、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区金保工程系统网络等级保护工作。

第四节  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厚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行风文化基础,把行风建设融入工作各环节、全过程,在制定修订政策、优化服务流程、落实公共服务时,充分体现行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同源完善发布服务指南;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实行证明材料正面清单制度;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施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基层平台综合柜员制,努力实现全业务“一窗通办”。加强窗口人员能力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拓宽人员供给渠道,保障工资待遇,选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先进典型。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营造学政策、钻业务、练技能、强服务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行风建设全覆盖式窗口单位明察暗访,完善“黑名单”制度和负面案例通报制度,健全常态化行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改工作机制。

第八章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健全针对乡村就业困难人员、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帮扶机制,服务基层发展和乡村振兴。夯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推进乡村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支持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加强扶持引导服务,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对低保人员、特困人员、致贫返贫人员等低收入人口继续实施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人才培训,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基层成长计划,健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章  推进实施重点工程

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实施各业务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就业创业工程

就业促进民生工程。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强化就业服务对接,每年至少开发100个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保障。每年至少开发160个见习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强化创业引领,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兜底帮扶。实现每年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瞄准教育、农业、卫生、扶贫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每年招募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配合省厅市局做好“三支一扶”人员专项能力提升工作,鼓励期满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发展、提升、完善一批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创建高水平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再创省级返乡创业园。建立高水平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创新能力。

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指导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创建职业指导大师工作室,培训各类职业指导师。组织开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就业失业监测预警项目。每月组织开展覆盖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的就业失业统计调查,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开展劳动力调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失业预测预警模型,防范化解群体性失业风险。

“智慧就业”工程 。利用全省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积极拓展网上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渠道,推动线下实体网点服务与线上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开展就业政策、数据主动推送服务和综合分析,建设智慧就业系统云基础设施,实现就业数据信息的横向、纵向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

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规模、行业结构、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开展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加强我区家政服务人才培训。

第二节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全民参保提升计划。依托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数据向上集中管理,实现与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政务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云平台资源的联通共享,以及社会保险业务省市区实时同步。通过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应用,动态、精准锁定未参保人员和中断缴费人员,精准扩面,实现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

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计划。依托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网上参保登记申请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支持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公共服务平台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探索建立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模式,以快递、物流、外卖、网约车平台类企业服务人群为重点,开展工伤保险参保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第三节  新时代江淮英才工程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安排,组织实施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平台聚才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我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培育扶持项目,汇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间,组织邀请百名高层次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第四节  技工强区建设工程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企业、技工院校等,持续开展名师带徒、皖西杰出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认定活动,支持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依托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工种),加速培养“新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开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研修、引进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安徽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线下与线上、现场与远程、实操与理论有机融合的培训体系,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人数保持在0.2万人次以上。

公共职业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核心功能和师资培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配套功能。加大本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十四五”期间,推动叶集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加大实训投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第五节  和谐劳动关系工程

“和谐同行”提升行动计划。将全区2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成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评价确认标准。2021年先行选择1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开展试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协调劳动关系能力建设计划。建立企业自主申报、社会培训机构承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政府资金支持机制,根据全市统一安排,在全区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技能培训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有10名获得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关系协调员。

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完善制度、提升效果的要求,依托技工强区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将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纳入培训范畴,提高农民工综合素养,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标准化提升项目。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效率,建设完成信息化仲裁院、数字化仲裁庭和调解仲裁信息系统。

智慧监察建设工程。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系统、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交换平台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维护和使用,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系统部署到全区每个在建项目,实现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实时监管和欠薪预警。建设劳动监察举报投诉受理室、案卷档案室、技术监控室(询问室、听证室)等执法场所,配备文字音像记录设备、执法车辆和工作服装(含执法标识)等执法专用装备。

第六节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程。以社会保障卡在人社领域的全面“一卡通”应用为基础,加快推动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政务服务、就医购药、金融服务、智慧城市、信用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通”应用,加强社会保障卡机构队伍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能,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网通办”建设。依托省集中服务平台、区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广人社线上业务服务大厅,推动人社服务“应上尽上”,制定人社服务“一网通办”事项清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创新提升攻坚行动。以“省集中”业务平台系统为支撑,整合区级数据资源,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在全区范围内推动人社系统“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衔接有序、规范安全高效的“互联网+人社”新格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行风建设护航行动。健全完善行风问题综合治理体系,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作风保障。持续开展清减压,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减证便民”,实行证明材料正面清单制度,大力压缩办事时限,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选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先进典型。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开展人社领域各项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全面开展线上线下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持续开展全覆盖式窗口单位行风建设明察暗访,严肃问题整改,推进成果共享。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规划实施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任务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尽快落地见效。

第二节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加强事业发展规划与中期财政规划衔接,健全工作运转和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构建与事权匹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办法、新途径。

第三节  强化统计监测评估

健全规划执行监测机制,建立规划实施预警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提高规划实施效果。依法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形式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四节  加强法治人社建设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将法治化标准化管理贯穿于人社执法的全方位、全过程。健全人社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完善人社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对人社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宣传引导

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网络渠道发表意见

电话渠道
0564-6496544
来信来访渠道
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保大楼501)
其他渠道
1092754908@qq.com

其他渠道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立改废及我区政务公开工作实际,我局草拟了关于征求《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21年9月8日至2021年10月8日通过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本次收到意见0条,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反馈人(反馈途径)

反馈意见

采纳与否

是否采纳原因

1

群 众

2

单位或企业

征集小结(结果反馈)2021年10月11日 14时49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立改废及我区政务公开工作实际,我局草拟了关于征求《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21年9月8日至2021年10月8日通过向社会征集相关意见和建议,本次收到意见0条,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反馈人(反馈途径)

反馈意见

采纳与否

是否采纳原因

1

群 众

2

单位或企业

文件


解读

一、修订背景和依据

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各级党委和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人社工作,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意义深远而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区面临的情况:就业形势复杂多变,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困难群体失业风险加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劳动者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艰巨。同时,我区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人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社保征缴扩面空间缩小,基金平衡安全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政策、创新力度、产业优势、承载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人才总量和总体水平无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助推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优化基层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适逢“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制定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当其时也十分必要。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站在新起点上,科学编制我区人社“十四五”规划,是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把叶集区人民政府和六安市人社局“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涉及叶集区人社事业的主要目标、重大举措落地落实的具体体现。

《规划》在综合评估“十三五”时期我区人社事业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基础上,着力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标,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和举措,是未来5年我区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自2020年9月开始,至2021年11月止,区人社局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各中心股室与市局对口中心科室保持密切联系,在充分征求全区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草稿。2021年10月22日,区司法局对《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草稿)进行合法性审核,审核通过,区人社局于2021年11月8日印发。

四、工作目标

(一)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1.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二)城镇居民增收更稳健更合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与全市差距明显缩小,增长高于全市经济增长、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公平更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统筹层次、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到“十四五”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缴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素质更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人力资源与全区重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实现同步推进。到“十四五”末,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0.51万人。

(五)劳动关系更和谐更稳定。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积极有效,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形势明显好转,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公共服务更均等更优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互联网+人社”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基本建成,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五、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章,设置就业、城镇居民增收、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公共服务5大发展目标,提出了25项指标,并设8个专栏,对重要目标任务、重点工程进行了安排。

在就业创业方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总量的增长、就业质量提升和就业形势的稳定;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面向各类人群、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逐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职业竞争力;持续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贯穿全程、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对失业的源头进行调控,减少失业存量,缩短失业周期。健全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的政策制度,形成平等有序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十四五”时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在城镇居民增收方面,完善联席会议、因素梳理、绩效考评、调研监测等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各项增收政策,促进城镇居民持续增收。“十四五”时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深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十四五”时期,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59万人、1万人、0.48万人、16.11万人、0.77万人、1.8万人。

在人才人事方面,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集聚国内外“新精尖缺”人才;健全人才表彰奖励机制,推动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化干部人事改革,持续推进岗位动态调整和统筹管理,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

在劳动关系方面,加强劳动关系矛盾源头治理,在规模企业普遍建立调解组织;建立调解仲裁监督管理制度,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点工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治理效能,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四五”时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92%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保持6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6%。

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升“互联网+人社”便民服务能力,全面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十四五”时期,全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28万人,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67%。

六、创新举措

一是在就业方面。针对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对大众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突出叶集特色,开展“周三招工”“周六招才”两大招聘活动,打响“2+N”招聘品牌。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力争创设省级返乡创业园。

二是在社会保险方面。针对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更好发展;依托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模式。

三是在人事人才方面。针对人才强区建设,提出完善人才集聚政策体系,做好育才、引才、留才、聚才工作。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训对象,拓展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改变培训工种,提升培训层次。针对技工强区建设,依托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工种),加速培养“新精尖缺”高技能人才。

四是在劳动关系方面。针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提出实施“和谐同行”提升行动计划,建成2户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设立欠薪应急周转金,规范工资支付保证金,探索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

五是在公共服务方面。针对完善人社公共服务,提出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实施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努力实现全业务“一窗通办”,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是明确实施责任。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形成以《规划》为引领、年度计划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明确部门责任,督促履行职责,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资金、人力、统计监测等各项保障措施,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三是加强监测评估。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公开《规划》实施情况,提升公众参与,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规划》落地生效。

八、解读机关(文件牵头起草部门)和解读人(由解读机关指定)及其政策咨询服务电话、地址

解读机关:六安市叶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解读人:徐磊

政策咨询电话:0564-6496544

政策咨询地址:叶集区兴业大道与民生路交汇处社保大楼501